征馬向邊州,蕭蕭嘶不休。

somno
·
·
IPFS
·

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 唐 高適

  • 征馬向邊州,蕭蕭嘶不休。
  • 思深應帶別,聲斷爲兼秋
  • 岐路風將遠,關山月共愁。
  • 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

南北朝 謝朓《入朝曲》

  •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 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 夾馳道,垂楊蔭御溝。
  • 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
  • 獻納雲台表,功名良可收。

征馬嘶鳴日,生靈塗炭時!」,自古戰爭為國家的意志的展現,換來的卻是人民淒涼悲苦的代價! 為自己的國家生存而戰,那是天經地義,但為人作嫁,淪為大國博弈的旗子,又所為何事呢? 「蕭蕭馬嘶哀怨咒!何事征馬向邊州 ? 」。來說蕭蕭疊鼓!

文字的流失,有些尚遺留在方言的口語之中!只是使用的人不知道這個字而已! 最近有一些有別於一般紀錄方音的影片,開始有些在探討語音與文字對應的影片! 底下的語料鏈結在說閩南語音【siau】(蕭音)的文字溯源! 這個語音我很陌生! 模糊的印象跟【siah】音似乎有關聯,但不確定是不是混合到國音ㄒㄧㄠ的【削】字義! 一般的意象是橫掃,或者淺削!

語料來源:

本以為不是漳泉廈的閩南語音,後來查字典,確實是存在的,只是同義的用字頗多,這個siau音,就埋沒在歷史的廢墟中! 它的別音是【siau7】, 字典註明為漳腔! 根據影片的口音,siau就是泉腔,個人不是屬於泉州族裔,自然對此一音字陌生!《台日典》:

【siau】 扁いものではたく。(用扁ê物件拍)。叩く。例:用刀板 ∼。(刀の横にて打つ)。~嘴頰。

這個siau音! 影片說是【】字! 《集韻》息六切,音肅sok/siok。擊也。《張衡·西京賦》「飛䍐㩋箾」。【註】著物貌。箾音朔。 書證只有一個,而這個【】字,在別的書上也寫成【潚】可見這個字是音假字! 來看它後一個字【箾】,是不是很熟悉! 就是【削】字加上竹部首! 而這個【】字本義是【】字! 這個鞘字是刀室,是收藏刀刃的容器!也是扁平的物件! 也是前面的註解,「著物」的意思!

而這個【箾】《玉篇》以竿擊人也。本義是「古代舞者所拿的竿子」。名詞當動詞用! 切音有二,sok/siau,兩音互為舒促音! 故,「㩋箾」兩字,是一字的分化,名,動詞的變化,舒促音的分別罷了!

與福州話【摔souyk】的淵源!

【siau 嘴頰】,這個音siau, 可以參照前篇的《搧嘴肶》,打巴掌的動作除了sian3, kuat, pa/pann, 外,還可以增加siau這個音! 另外,福州話的sok音【摔】字!有可能還是從【】字而來,兩字同音,肅的音符念sok/siok音! -> siau 音互為舒促音!

肅,簫,蕭,嘶

siau 這個音,即是簫,或蕭音! 簫,本義為排簫,後演變為單管的洞簫,指的是其狀聲字,【肅】《字彙補》先妙切,音嘯siau3。敬也。《釋名》簫,肅也,其音肅肅然而淸也。又【詩·召南】肅肅宵徵。【傳】肅肅,疾貌。這字也協【瑟】音,息音,sik,【肅肅】即【瑟瑟】,形容風聲。三國魏·劉楨〈贈從弟〉詩:「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同音字還有【簌簌】也是同樣的狀聲詞,狀聲詞。形容風聲,或不停的擅抖、滾動的聲音。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起幾個骨碌碌的轟雷,更一陣撲簌簌的怪風。」

【蕭】《集韻》先凋切,音簫。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又協音修(siu)。【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閩南語念蕭姓,音為sio, 母音-io, 與 -iu 是同類音變!另一個風聲字,咻咻,hiu音! s-, h- 也是互換音!

從以上得知,【蕭蕭】,為氣流流動的聲音,狀風聲,簫聲! 另有馬鳴聲,這個就跟【嘶】聲類同 ,sik/sio -> si, 馬鳴。《廣韻·平聲·齊韻》:「嘶,馬嘶。」北周·庾信〈伏聞遊獵詩〉:「馬嘶山谷響,弓寒桑柘鳴。」 因此,回過頭再來看這個拍打的動作「siau」, 也是由快速揮削的氣流流動聲而命名! 也是狀聲字!

此字的字義是對的,【廣韻】細竹也。但是音念sue是錯的! 先了切,切音應該是siau2, 影片中的舉例: 柴sue, 竹sue! 兩者是不同的物件:

  1. 柴sue:「柴做ê梳á」。sue是梳子,不是竹子! sue 是【】字!
  2. 竹sue: (1) 出嫁ê時為tio̍h避邪,反作用豬肉縛tòa有枝葉ê竹,gia̍h teh行tī行列ê頭前。 (2) 竹製ê掃帚。 因此,這個是【彗】字!《禮記·曲禮上》:「國中以策彗卹勿驅,塵不出軌。」漢·鄭玄·注:「彗,竹帚。」

這個字tiap8, 是【𢬴】的省字!也是攝字的俗字! 因此,有兩個不同的釋義,這裡是取第一個!【篇海】丁葉切,音喋。也。這個字也是有字無證的形聲字!源字可能是【疊】字,教育部字典採用【】字,是形聲增義字!本義是「以手抽點物品的數目。古時多用於數蓍草占卜,以測吉凶。」《玉篇·手部》:「,數蓍也。」另外兩個涵義是:

  1. 拿取。《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荒爪幕,湔浣腸胃。」(註: 即是【攝】字義,liap->tiap)
  2. 折疊。唐·劉駕〈長門怨〉詩:「閒舞衣歸未得,夜來砧杵六宮秋。」(註:即是【疊】字義。)

打疊,跟打揲是同義,代表是同音假借! 打揲還留在閩南語中!

大陸字典還有另外一音ㄧㄝˋ,「將物體捶薄。」,但是找不到書證!

來看這個【疊】字,當作動詞,除了「堆積,折疊」外還有:

  1. 振、振動。《文選·左思·吳都賦》:「鉦鼓疊山,火烈熛林。」《鏡花緣·第一九回》:「只好疊著精神,穩著步兒,探著腰兒,挺著胸兒,直著頸兒,一步一趨,望前而行。」
  2. 擊、輕敲。《文選·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唐·李善·注:「小擊鼓謂之。」

取其層層疊疊的擊鼓音! 故衍生有「一陣擊打」義! 【tiap8】, 在日常生活用在教訓小兒,故,有愛之深責之切義,小擊教訓一下即適可而止!

跟【】的同義字,還有「」,都是以音假借增義,這想到同音字的【】字,或許都是同源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omno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少婦自撈摝

年華箇裏催,清鏡寧長好。

只恨尋花來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