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平台合作化運動
感謝曉雅介紹。期待今晚與大家交流。
我1990年代中開始關注互聯網的社會影響,可算最早一批進入該領域的學人。早年我的興趣主要是國家如何管制網絡、網上社運、公民社會等。2004年在中文大學開始任教之後,研究方向更多注重服務業、製造業勞工,他們如何使用互聯網手機、如何形成新的社會聯結。2010年富士康發生「N連跳」,我也加入到兩岸三地二十多所高校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在社運一線受到啟發,回歸校園繼續反思,結果之一是兩年前完成的《再見i奴》。這本書回顧17世紀到19世紀的大西洋奴隸貿易及由此而生的廢奴運動,認為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網絡世界,從硬件生產到社交媒體運營,很多方面依然存在奴隸制及類似奴隸制的剝削壓迫。然而,新的廢奴運動也已展開,遭到壓迫的勞動者也已開始成功運用網絡工具,維護人的尊嚴與自由。互聯網的未來因此仍有希望。
《再見i奴》書中後半部分有不少我稱為「數字廢奴運動(digital abolition)」的例子,包括將公平貿易模式應用於硬件生產的「公平手機」、諷刺揭露蘋果生產鏈的手機遊戲PhoneStory,也包括網上流傳的內地工人詩歌、 罷工期間Q群及社交媒體的使用等。寫完這部分,大約是在2016年春,我在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的一次活動上碰到Trebor Scholz, 他向我介紹「平台合作主義(platform cooperativism)」,並邀我在那年11月參加在紐約舉行的「平台合作」年度大會。這些活動讓我大開眼界,興奮不已,因它們都是活生生的「數字廢奴」集體實踐,其足跡遍及世界各國,其間不乏藉由創見的理論家、活動家。
Scholz就是這樣一位理論結合實際的特殊人物。他的「平台合作」綱領文章,也已譯成中文,在Matters與大家分享。幾年前,我就拜讀過他的著作,如《Digital Labor》。該書背景是Scholz於2009年在紐約New School召開的「數字勞工」研討會。2014年,同樣在New School還召開了第二屆「數字勞工」的研討會。 從2015年開始,在同一會議基礎上,Scholz開始創辦「平台合作主義」年會。歷年主題為:
——2015年:「平台合作主義:互聯網、所有權、民主」
——2016年:「建立合作的互聯網」
——2017年:「人民的破壞:應對全球挑戰的平台合作社」
——2018年:「播種:亞洲的平台合作運動」
前三屆年會均在紐約New School召開。今年的第四屆年會將於9月28-2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這是首次在亞洲地區舉行平台合作方面的大型會議,也是「平台合作主義」年會首次在紐約以外的地方舉行。目前已確認的參會機構除來自中港臺,還包括日本、韓國、印度、芬蘭、比利時、美國等地。
除了往年傳統的經驗交流及研討環節,我們還請到黃孫權@inertia 老師和他的團隊,於9月26-27日在香港舉辦一次「合作松」,即為合作社服務的黑客松。到時會有兩岸三地的合作社及程序員參加。為此,黃老師的團隊已在台北和杭州舉行了三場「就地拍腦會」,未來在高雄和香港還會舉辦兩場「拍腦會」,為9月底的「合作松」做準備,希望不但「播種」還能「生根」,做出讓草根組織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真正使用的軟體工具。
我們也已於CoLab展開合作, 希望「合作松」期間可以有一個英文部分,是支持印度的自雇婦女聯盟SEWA的發展。
我在這個運動中的身份,開始只是一名普通的觀察者,現在則有了不少行動者的角色。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我和Terence阮耀啟博士一起利用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的基礎,開始創辦平台合作運動聯盟(Platform Cooperativism Consortium, PCC)香港分部。2017年11月,我們在中大「山城角樂」合作社空間舉辦了一系列兼具科普與動員性質的講座活動。目前除籌辦9月的活動,我也介入搭建中文網站、寫作中文書籍《平台點合作》的工作中,以推動香港的平台合作運動。
今晚的交流,一方面希望介紹平台合作化運動在全球、在亞洲、在香港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也希望推介我們今年9月的活動。歡迎大家參加互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