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的美麗與哀愁
客人:請問新的 iPhone 14 何時會上市?
店員:我們都以官方消息為準,目前還不確定是何時。
客人:聽說會有新的顏色對不對?
店員:這還不知道呢!
客人:我是你們家會員,我報電話給你,上市後幫我留一隻。
店員:…...OOXX……。
好多年前在蘋果門市工作過,每逢年中都會出現上述的對話,隨著七八月網路八卦漸多,店員們都能隨時進入無限迴圈的錄音帶模式,而且過程中要不費心力。
有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矛盾,我知道為了趕工、為了符合標準,製造 iPhone 的工廠勞動條件令人難以想像,工人每天重複一樣的動作,一天工作十小時是家常便飯,還要接受集體管訓的宿舍生活,每隻漂亮的 iPhone 背後是那上百萬滿懷理想進城的年輕人,我雖身在潔白如新的蘋果門市,腦袋仍不時浮現生產線上冰冷的機械畫面。
對大多數人來說,關心的是能否第一時間拿到性感誘人的 iPhone,很少人會去思考iPhone 背後難堪的製造過程,而當 2010 年陸續發生的富士康工人跳樓事件,大眾卻是很有默契站在同一陣線,正義凜然的要蘋果負起企業責任來。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幫蘋果洗白,也不是要主張蘋果對供應商的要求,比起其他品牌做的更好或更透明,而是以「曾德建」的田野經驗作為透鏡,讓我們未來看待這類事情時有更寬廣的視角,甚至對職場上的公平正義有更多的堅持。
曾德建是誰
曾德建是一位曾在和碩做田野(臥底)的留學生,他在 2015 年從人大國際關係學院本科畢業之後,去了美國紐約大學繼續深究,關注社會企業責任的他,選擇主修非營利組織管理和公共政策,在校第一年就獲得 Gallatin Human Right Fellowship 的資助,他透過一家關注外資在中國勞工問題的公益組織,加入了在上海的和碩工廠。
在 2016 年夏天為期六週的作業員生活,包含自己的工作內容、工廠制度及同事經歷等等,曾德建的觀察都很到位,回到紐約後,他接受了 Business Insider 的訪問,從中我們可以瞥見工人、工廠、蘋果三方的複雜關係,當然工人仍是最弱勢的一方。
作業員的一天
曾德建的一天是這樣過的,他上夜班,每天下午六點半起床,七點搭乘接駁車,十分鐘的車程抵達工廠,進出都要經過金屬探測門,不能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入工廠,如果遇到未公開的新產品,加強的安保措施會提高金屬檢測門的強度,有些女孩因為胸罩裡有鋼絲,而得換個衣服才能通過。
他的工作是把麥克風零件鎖在 iPhone 外殼上,用螺絲釘固定它,工作很簡單,無需什麼技能培訓就能上手,但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動作,得持續兩小時,工作兩小時可以休息十分鐘,走去喝水的的地方再回來,剛好休息時間結束。
再工作兩小時之後是五十分鐘的「午餐時間」,伙食的質量照他的說法是「比方說雞肉,我從來沒有在菜裡見到過雞胸肉或者雞腿,都是雞脖子或者無法認清的其他部位。」飯後如果想睡一會兒而不小心躺平,就會被「記錄」,接著是被經理訓斥,多次的打盹就是扣錢。
工作八小時之後,如果有加班就是多兩或兩個半小時,總的來說,包含休息、吃飯的時間在內,工人在工廠要待上十二小時。
回到八人一間的宿舍,幸運的話會有熱水,不幸運的話連冷水都沒有,大家在宿舍滑滑手機放鬆一下,因為身體非常疲憊,一般早上十點就上床睡覺了,隔天照樣下午六點半起床,然後去工廠鎖一樣的螺絲。
在曾德建的訪談中有提到蘋果對於勞動條件的重視,一是:有些蘋果員工會在工廠四周巡視做一些審計的工作,工廠經理會稱呼這些人為「客戶」。二是:蘋果一直遵紀守法,加班工資是平時 1.5 倍,週末是 2 倍,每週的總工時不能超過 60 小時,所有的工資都是合法的。
那為什麼還會有血汗工廠
以加班這件事來看,曾德建的經歷是說:加班不是自願的,不能隨心所欲的離開,當遇到產能要求時,服從加班是家常便飯。然而,縱使身體非常疲憊,還是有工人自動要求加班,因為基本工資太低,如果不加班,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加班更成了工廠與工人的共識,想拿到(保住)工作,就得「自願」加班。
對工廠來說,能拿到訂單是和其他公司削價競爭的結果,要維持獲利的唯一手段就是從工人身上榨取了。雖說蘋果對於勞動條件有所要求,但對代工廠如何美化工時記錄也是力有未逮。
我很贊成一些勞權專家的主張,蘋果若真心要讓工人有所改變,就應該多付點工資,供應鏈有合理的利潤了,工人才可能雨露均霑。現今供應鏈競價,蘋果又選擇開價最低的那間,怎麼可能要該工廠讓工人有合理的休息和獎金?
我如何化解心中的矛盾
前面提到有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矛盾,特別是富士康跳樓事件層出不窮時,後來我這樣調適。
一家公司是由各個部門所組成,產品部門致力設計最棒的產品,行銷部門的目標是創造、開發出客戶對產品的渴望,製造部門則負責找出成本最低、產能最穩健的合作夥伴,而環保部門要思考的是怎麼讓產品的生命週期能符合永續發展的的地球價值。
部門之間總會有理念與做法衝突的地方,但外界的眼光是獨斷的,非黑即白,加上樹大招風的品牌形象,蘋果的話題總是難以讓大家理性看待。
我也忘記哪一年開始,蘋果首頁最下方的「Apple 價值理念」區塊多了一個「供應商責任」,裡頭說明蘋果對供應鏈勞權的重視,一如產品設計時把「人」擺在核心,這個頁面也有一句「人,是我們致力關懷的重點。」正是這頁的資訊,化解了我當時的心裡矛盾,我不再覺得自己拿著一隻帶有血淚痕跡的 iPhone,物品的身世本來就很複雜,在全球化的時代更是如此。
透過這個頁面,我認為蘋果在勞動條件的重視上有所努力,一如它對環保的重視一樣,媒體往往只會關注一隻 iPhone 的毛利多少,都忽略了蘋果在環境、勞動人權、線上客服等等方面的投入。你如果連上這個頁面,不妨下載《2022 年進度報告》,對比下載蘋果財報 PDF,你會有迥異的閱讀體驗。
iPhone 的美麗無需我多說,但背後的哀愁,那些勞動的身影,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做點填補,下次我們看到有人在遊行罷工,在臥軌抗議時會有更寬廣的思維。
勞權,從來都是爭取而來的,作為「客戶」的蘋果,願意要求代工廠符合勞動規約,甚至要求 MFI 配件供應商也配合,這都是提升勞權的正面力量。
把人當人,以此篇作為我在蘋果生存的第一個理由。
(本文封面照片擷取自蘋果官網)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