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Maskbook 和 Matters 能否结合在一起,实现站内私聊/版聊/社交?
关于 Maskbook 是什么
它的创始人也在 Matters:@SujiYan
站内已有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柯痞2020 用非對稱加密和閱後即焚在公共論壇安全的私聊
@柯痞2020 匿名社区的宪法第二修正案——安全加密的私聊
@林宏信 《討論》成立 Matters 的 Mastodon 社區
@@@@@@@@@@@ 我是一枚萌萌哒分割线 @@@@@@@@@@@@
上面的所有技术探讨,针对的共同的需求就是「社交」。
我认为目前 Matters 站内的社交需求还并不是很强。大家都认为,现阶段的 Matters 比较像 BBS。那么,类比十几年前 BBS 时代,那时候 BBS 里的社交是这样的:
模式 1:在论坛里认识,交换 QQ,QQ 有事聊天,谈正事或者表达自我还是在论坛里实现;
模式 2:论坛里有独立的兴趣社团或者圈子,社团公布 QQ 群(而且往往是缀在签名档里的,在坛子里是无处不在的常驻信息,混论坛的都知道签名档还有头签都非常有用,这些在平台时代都被消灭掉了),感兴趣的人加入 QQ 群。
上面两个模式是趋向站外的社交,本质上是倾向于长期维持的社交。
站内的社交则更轻,更多是聊天和讨论,所谓的社交是聊天和讨论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并不是刻意通过转移到另外一个主打社交的平台就能建立起来的。一换平台,社交关系往往反而是断了,而不是关系更近了,因为人的注意力很有限,使用注意力的那份激情更有限。
站内的社交也有两个模式:
模式 1:站内信,作用主要是蜻蜓点水地私下交流一下,也可能是互加 IM 的前戏,其实用到的场景并不多。
模式 2:版聊,这反而是用到最多的手段,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上面提到的,「使用注意力的激情」是有限的,所以就着内容讨论的过程中就聊起来,是最自然而然的方式,因为不需要换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去重新启动那份交流的 passion。
上面两个模式是倾向于短期接触的社交。
短期社交
在 Matters 也可以观察到,版聊的场景很多。有些人看到这种现象,就会下意识地想,啊,这种用户行为说明 Matters 需要提供站内私聊的功能——我认为这是只看到表面。既然版聊的情况多,那么应该做的,当然是从版聊本身下手,丰富版聊,而不是提供别的工具。而且,现在中心化平台私信、站内信成为主流,主要是以平台自身中心化的商业诉求为驱动力,各大平台都想竞争所谓的「即时通讯赛道」,小平台又在大平台垄断下上不来,所以各大平台的产品无可救药地同质化。这是缺陷,是修昔底德陷阱,是沉默的螺旋,根本不是真正有意义的趋势。
所以,能满足站内社交需求的,其实就是「私密的版聊」。
于是我就想到了上面的几张帖子的内容:如果可以把 maskbook 接入进 matters,譬如说,在评论回复窗口旁有一个「私聊」/「加密」之类的选项,选上之后,这条评论信息自动经过 maskbook 的加密处理,同时向对方发送私钥,只有对方的账号可以接到这个私钥,然后阅读时自动解密(私钥可以被隐藏起来,否则对普通用户的使用是干扰,大部分人都不是 geek)。
这样,在他人看上去,就是一团乱码,但在版聊双方眼里,就是正常的聊天内容。
长期社交
所谓一个「群」,group,本质上就是群成员以外的人看不到的 IM + 论坛子版。
所以,它完全可以用 Matters 现有的标签功能解决。
一个标签,本质上就是一个兴趣群组。想要让群组有边界,让外人看不到,从逻辑上讲,其实就是把一个标签下的所有内容,无论正文还是回复,都用 maskbook 加密即可。
这样会形成两种标签:开放标签和私密标签,前者就是正常的标签/话题/论坛子版面,后者就是 IM group。一个很简洁、很美的结构。
类似 QQ 群里的闲聊,就是建一个版聊帖子,这在 BBS 时代极其流行,因为聊天记录更容易保存、检索、引用、接话把儿、跨时间轴对话,而且,每一条聊天信息作为一条评论,它的价值可以被当年的论坛积分(现在可以是 cryptocurrency)衡量出来,这是关键,留下了向通证经济转向的接口,而 IM 就做不到。
从这里还可以做一些畅想:一个标签/话题下,每个帖子都有 likecoin 收入,于是整个标签基于 likecoin 的总市值就可以被衡量、计算出来。这意味着什么?这相当于我们可以定量地计算出一个群的价值。
我觉得这是革命性的。用户加入一个群,有了定量的衡量、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群员可以给群投资,让它获得更高的价值,推动群组和圈子的成长,也从而推动一个话题/标签/群组里的文章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赚取更高价值的 likecoin。
当然,我不是工程师,上面所设想的,是从对一个社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交关系结构的分析出发的。不知道技术大佬们会怎么看这样的设想~
关于 Matters 的 Mastadon
如上面所说,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一个平台的用户,为了某一个并不那么强烈的需求,转移到另一个平台,其实是交易成本比较高的事情。
很俄罗斯套娃的赶脚。
而且搭服务器还要额外花钱,虽然 Mastodon 很火,产品做得不错,理念也很赞成,但问题在于,Matters 上的用户真的会以/有必要以 Matters 为旗号在这样一个微博式的产品里进行社交吗?这套逻辑怎么想都觉得并不顺。
反而不如抛开 Matters,直接做一个两岸三地政治和公共议题交流的 Mastodon 实例,或者关于加密货币、通证经济、去中心化、隐私版权这些 topic 的基于汉语的实例(因为现在这类圈子大多都是英文的)。这样逻辑反而更顺。
关于 Maskbook
Maskbook 目前感觉还是 not user-friendly,站上每天都有很多不同背景的朋友在用 Matters 做各种不同的内容实验、思想实验和技术畅想,我觉得 Matters 对 Maskbook 而言或许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场,如何更好地适配非技术背景的中文 C 端用户。
比起 Maskbook 已经布局的 Twitter 和 Facebook,Matters 的好处在于,它的定位、背景都更具备加密、隐私需求,从 Lean 的角度,先从小社区做实验要比直接为大平台提供服务更加合理,创新性小公司相互间抱团取暖也是快速发展的好办法,好比 Matters 和 Likecoin 合作之后产生的化学反应,社区热度上升了,币价也上升了,赞赏公民也增多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