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教育》:美國價值的虛實真假

Alfredo
·
·
IPFS
·

《壞教育》Bad Education (2019)
導演:Cory Finley
[7/10]

本片2019下半年在影展亮現,隨後被HBO買下進而改變了發行的命運,我不清楚去年底是否曾有進軍奧斯卡的打算,但錯過了獎季之後在美國上院線的機會就更加渺茫,即使沒有肺炎疫情的影響,《壞教育》做為HBO MAX串流平台的開台電影之一,應該早就在計劃之中。於是最終台灣成為少數優先上映本片的市場,看完後個人覺得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改編自美國最大的校園資金詐騙案,本片在題材和風格上其實可以聯想到近年許多進軍奧斯卡的傳記或真人實事改編電影,比如風格比較強烈的《老娘叫譚雅》《暗黑冠軍路》,或是平實的案件電影《驚爆焦點》,甚至是運動成功學的《魔球》。但個人最直接的聯想一個是在談股市詐騙的《華爾街之狼》,另一部則是年代較久遠,看來類型也離比較遠的超現實暴力電影《美國殺人魔》,可能是片中特別著力在描寫主角對外貌的執迷上面。

但無論是和哪部片相比,《壞教育》的情節其實都顯得更加清淡,裏面既沒有暴力也沒有謀殺,盜用公款或紙醉金迷都稱不上到《華爾街之狼》那般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更不用說要從角色裏找出什麼心理陰影人格異常的戲劇設計,甚至犯罪情事被揭發的過程也很難令人覺得有大快人心的張力。這或許是發行商不考慮影院發行的原因之一,這部片的賣點在如今已經缺乏可以炒作的新鮮感。

編劇Mike Makowsky其實是案發當時就讀該所學校的學生之一,可能因此他的角度並不是著重在如何讓情節更富戲劇性。電影以一連串的剪影式的敘事來描寫主角法蘭克塔松身為高中校長的工作樣貌,他總是衣冠畢挺受人愛戴,他認真記住學生的名字也努力和家長們交流溝通,他透過提升升學率來增學校的名聲,同時經由大型的工程案來增近鄰近地區的房地產價格。總而言之他是一個完美的美國成功人仕典範,他也是完美運作系統的核心,即使觀眾預期事情可能並不單純,但電影仍不斷誘惑我們去認同他,他幾乎可以類比於《廣告狂人》(Mad Men, 2007-2015)的Don Draper,由休傑克曼來演出正完美不過。

劇本以多條線頭去處理系統的運作與崩解,一步步地從對主角立場的遮掩到逐漸的攤牌,法蘭克塔松長䄂善舞的言語手腕引領我們去觀察片中展現的校園權力生態,以及學校董事、會計師在共同利益結構下如何地被校長所說服,自欺欺人地掩蓋罪行。而在一波波的危機處理中,導演Cory Finley他近乎範本式的鏡頭調度,展現了角色之間的權力轉移,以及各種細節、暗線的潛伏與揭露,直到劇本小心地將故事推展到一個關鍵對峙高潮,校長對上正考慮在校刊上揭發弊案的學生,才揭露了電影的核心觀點:美國的下一代如何面對成人所建構的現實規則?

[電影以一個長鏡頭讓主角緩慢地從遠方中線的位置走到前方,左右對稱的椅子搭起了兩人的舞台,背景則是巨大的學校建築,影評人肥內也提醒了我別忘了椅子前的紅色花朵。]

而更值得玩味的並不是在於這位學生如何地遵從她的良知,而是引導她最終追查到弊案的啟發其實正來自於校長本人,教育的理想與現實正是片中對美國價值的表裏辯證。這部片不但建構了法蘭克塔松的所代表的「表面」,包括他的衣著、談吐、行事,具像到他還去做美容手術以維持心目中完美的表像,也揭開了這些美好之下的「內面」,包括敘事有意無意地暗示他似是遮掩又似公開的同性戀傾向,以及這些看似一心為學生教育著想的家長、董事、職員們是多麼地不認同他們所教導的道德價值。最終是表裏兩面的失衡,他們教育學生的價值,反過來瓦解了他們建立的系統。

回想起來讓我揮之不去的是,電影輕描淡寫地交待了學生的勝利,她揭發了弊案而成了校刊的主編,法蘭克塔松鋃鐺入獄後仍在夢中幻想著他讓眾人歡呼的演講,這看似虛弱的結尾是否更多地透露了作者的疑惑,我們拆毀了一個系統,然後呢?我們還能相信學校老師們所教導我們的一切嗎?如果下一代嚮往的美國夢其實就是我們正在推翻的一切呢?電影傳達出的不是什麼大快人心的道德勝利,更多的是新一代美國人面對典範崩毀的茫然。

(完)

本文圖片引用自HBO網站

原發表於個人部落格2020/5/16
https://blog-on-cinema.blogspot.com/2020/05/bad-education.html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Alfredo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 Collection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