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的一天 :三月十七日

CL
·
·
IPFS
·

從一長串夢中醒來,你記得那扇把世界擋在外面的門被打爛了,門板剝落框架都被打歪半吊在門鉸上,你卻依然睡著,你知道警察來過,可沒有一個鄰居願意告訴你發生過甚麼;友人在月台的一邊猛向你招手,你差點追不上即將開出的列車,台階突然升高,沒跌進月台空隙卻撞在閘門上;你提著一個黑色旅行袋,塞滿如藏著一個蹲伏人形,打開來只一捆散開的鋁枝;下一刻你在一陌生城市,與愛戀的人失聯,手機失靈…… 藍色時份,鳥還未開始叫,窗外那座灰暗樓幢,轟立如墳冢,只每層樓的電梯大堂亮著白光。

那是三月十七日。「政府宣佈向所有國家(除中澳台)發出紅色外遊警示,所有入境者周四(19日)起均須強制檢疫或或醫學監察14日」(1)「亨泰樓4環境樣本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2)。於是你好像明白,要離開這個城市需要更高的機會成本,自由的代價就是自由,你的居家本來就是死亡空間。

你不知道應該鬱悶還是憤怒,只是隱約感到,一個更大的事態,才剛剛開始,如果稱之「災難」,是否平日發生的眾多死傷,沒被賦予戲劇的形式就沒人看見生命的流離,根本脆弱?但你也不知道自己的恐懼,它對應著一個將臨的事態,會長怎樣的形狀。

人們常被告知,「疫症」與天災,是自然事件突入人類世界與秩序的例外,「人禍」都是後來的應對失措,才令「原本」的災情擴大。這種災難敘事最理想的版本大概是:人類將以精英的創新技術與知識,跨國合作,為政者善治,各國地公部門的有效執行力與群體的自發力量,克服「自然力量」對人類此一物種續存的威脅。「疫情」過後,則社會慢慢就會重建/恢復秩序,並笈取歷史教訓反思云云。我們知道這不會發生。

然而,新興疾病從不同動物跨物種跳躍到人類宿主的「進化」過程,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自然」發生,而是人類活動的惡果,城市化與資本主義式生產對自然領域的拓殖與改造,令來自「野生」的細菌病毒更容易在產業鍊上的各種生產場所中,讓飼養/野生動物/人類交叉感染(3),地球亦幾乎沒有一處「自然」是不被資本主義所涵蓋,納入生產體系。生物學家 Robert G. Wallace 在其研究近現代大規模傳染病與工業化農畜牧業的專著《Big Farms Makes Big Flu》中,就以H5N1禽流感為例說明:在很多貧窮國家中,城市周邊地帶的貧民區與接鄰的郊野之間,都有各種未受規範的漁農畜養業生產。在這些高危地帶中發生的傳播,令H5N1禽流感發展出足可以適應人類傳播的種種基因變化,隨著其傳遍三大洲,病毒接觸到更多樣的社會與生態環境,適應了不同地方的各種宿主類形、家禽養殖模式與動物健康措施。(4) 全球化的物流路線與資本主義地理中的勞動力人口遷移,也令病毒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進化路徑,讓最有傳播效率的變種取勝,淘汰其他變種。「全球化」加速了疾病傳播並不是新鮮的見解,但 Wallace 的洞見在於,早在病毒大規模傳播愈變愈強之前,正是工業化漁農畜養業的運作邏輯本身,讓本來獨存或無害的病毒株被放到一個極具兢爭的環境之中,令它們發展出更具有大流行「天份」的特性,例如更快速的生命周期、能在不同物種帶原者之間傳播(Zoonotic Jumping)的能力、快速尋求新的傳病媒界(Transmission Vectors)之能力等方面「脫穎而出」。Wallace亦指出,大規模、高密度單一養殖的環境,令禽畜的免疫力下降,加快傳播,工業生產的快速飼養/屠宰周期,也加快了病毒的進化。(5) 足釀成災難的超級病毒,其實是完全適應了資本主義式漁農畜養業兢爭環境的「自然產物」。

除非我們甘心停留在的士司機或維園阿叔論政的水平,擁抱網上流行的「生化戰」陰謀論或是「中國人咩都食」的人種論,我們必需知道,當下的疫症危機很大程度源於資本主義產業「利潤至上」、妄顧社會代價的經濟與(此種經濟所決定的)生活方式,肉食工業與病毒流行的關係只是其中一方面。種種亂象或許也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及其指定的以國家為單位的「世界秩序」)本身就是世界人民正面對的「危機」,國家體制與資本主義無論怎樣自我修正,將無力保護我們免於其「失效」所帶來的種種衝擊。執政者關心的是統治,資本關心的是利潤,此兩者與人民的真正福祉甚少重疊。當國家與國家要演一場所謂「國力」的比拼,或是要不停證明,一種意識形態比另一種優勝,當資本要合理化剝削與資源掠奪,「人民」總是被劃分為裡/外、親/疏、敵/我,文明或不文明。

就如疫苗的開發,藥物專利權與醫療物資的供應,無一不受跨國藥廠與保險業利益所支配,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否得到有效藥物與及時救援,也涉及種種金錢與外交政治。對兩者來說,生命不過是人口統計數字,人的死活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與危機中都被當成次要。中國政府因為政治考量而隱瞞疫情致全球爆發,全國多處出現物資搶劫、病人失救,外省民工無處容身,印尼因為官僚效率低下到三月中仍然不夠檢測套件(6),富裕若美國亦因為其醫療成本高昂及健保制度失敗,有近半人將負擔不起一旦確診所需的醫療費。(7) 歐洲鄰國見死不救,意大利還是得真金白銀的去買醫療「救援」。(8) 誰是裡/外、親/疏、敵/我,文明或不文明?

在香港,公共醫療系統長期處於超負荷的崩潰邊緣,私家醫院床位卻大量閒置(9),無論在物資採購點算到人手調配應變的規劃都暴露種種漏洞。社會福利資源調配欠缺彈性,對弱勢群體服務支援不足,都是多年來公共開支增長緩慢,服務外判化與公司化管理的惡果。貧富差距居全球前列,「自由經濟」也代表著,沒有上限的租金,財團與地產商壟斷的「商場」城市發展模式,愈小愈貴的居住空間,勞工權利欠缺保障,讓生活此處的無數人得在手停口停的壓力下,冒著種種健康風險繼續上班,此時甚至要面臨裁員或開工不足,或被迫放無薪假;在地的居民如是,發展的不平均也令更多人得離開原居地,到他國他省謀生活,接受比當地人更差的勞動條件,這些本來就生活在無盡壓力下的人,在疫情的「危機」中因為沒有「議價能力」就得被犧牲嗎?而當「市場」大跌,甚至陷入經濟衰退,政商利益集團也只會重複過往「危機」的應對:救市不救人。

你思疑,那個安定和煦的「日常」如果不曾存在,又何以恢復?在這個號稱繁榮的國際城市裡,一樣出現了把食物糧油一下搶光,為了買口罩互不相讓喊打喊殺的人群,更有無數把生活物資囤積居奇只想發財的「普通市民」。你看到人們因為老母剛巧把他們生在這裡而不是邊界的另一邊而覺得自豪,就對突然被封城、與親人生死相隔的人們幸災樂禍,你也不小心看到了平時滿口進步語言卻為族群仇恨不停添火油的一票讀書人,你知道這可能僅是,極其輕巧的預演一場將臨的「變化」,如果不是戰爭,如果不是災難。或者正因為絕望應然,才明白希望之必須?

你必需記著,那些無名無姓的人,正在社會停擺的這些日子裡,依然活著,依然會有人,在關閉的社區中幫人買餸,托兒,照顧老弱,依然有人兩個口罩分一個俾人,分享食物、音樂、借宿給無家可歸的人。希望此其時,擺脫國家族群政治的勒索,反思利益優先的原則,伸手向你的鄰人。

(原刊《無形》Vol. 24, 2020 年4 月)

----------
1. 〈又遲過澳門!港府向全球發紅色外遊警示 中澳台除外〉《蘋果日報》,香港,2020年3月17日。見:https://tinyurl.com/r98jdnr

2. 〈亨泰樓4環境樣本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明報》,香港,2020年3月17日。見:https://tinyurl.com/slbm98r

3. 陳玉敏〈飲食文化與世紀病毒〉「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頁,2003年5月17日。見:https://tinyurl.com/utfpcb4

4. Robert G Wallace, Big Farms Make Big Flu: Dispatches on Infectious Disease, Agribusiness,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6. p52. 轉引自:''Social Contagion''. 《闖》(chuangcn.org) 26/Feb/2020. 見: https://tinyurl.com/raffcb4

5. Ibid. p56-57. 轉引自:''Social Contagion''. 《闖》(chuangcn.org) 26/Feb/2020. 見: https://tinyurl.com/raffcb4

6. Beritasatu. "Indonesia Sways Toward Pandemic's Worst Case Scenario, Announces 19 Deaths From Covid-19" Jakarta Globe. 18/Mar/2020. See: https://tinyurl.com/u89ftnc

7, "Nearly half of insured Americans think they can't afford coronavirus treatment. With costs exceeding $3,000, they may not be wrong." Business Insider. 13/Mar/2020. See: https://tinyurl.com/us86myv

8. 〈意大利記者揭所謂中國醫療物資「送暖」 實「真金白銀」交易〉《眾新聞》2020年3月17日。見:https://tinyurl.com/ubacduk

9. 〈七年兩查私院低收費病床低使用率 證衞生署怠惰〉《香港01》2019年7月12日。 見:https://tinyurl.com/t3a8zfb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L李智良,著有《白瓷》、《房間》、《渡日若渡海》,攝影誌《The Grass is Bluer by the Se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岔的風景:梁莉姿《日常運動》推薦序

我的疫症生存報告 (08/02/2020)

報廢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