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敵人更可怕的,是自我分化
曾經非常擔心區選會讓過去反建制力量的分裂再度回歸,但很興幸大家打了漂亮的一仗,整體而言不同組織在選擇過後仍然能夠為同一目標繼續前行。早前在《無論你是哪個位置的同路人,請别鬆懈》一文說過,與建制以及背後的中共對抗只是開端,這抗爭肯定是漫長的戰事,需要長期持久的參與,繼續發揮創意去發掘機會。
近幾個月不斷受追捧(及狙擊)的「黃色經濟圈」,本來可以發展為抗衡大小親中商會及地區勢力新商圈,但事實上卻漸漸演變為群眾互鬥的內耗社群。理想的發展應該是一方面獎勵支持抗爭的店鋪,同時吸引社會上更多人了解抗爭及支援抗爭者。但當事情牽扯上香港人的政治潔癖後,卻漸漸發展為「誰比誰更黃」的比較,向店鋪展開連番審判,不但無助抗爭運動,煩擾的爭拗反而令無辜的店鋪受罪、令淺黃的店主卻步。
同時,群眾道德審判的槌子不斷在網絡敲起,由每一次抗爭後的看圖捉鬼,呼籲杯葛不表態的藝人,到狙擊畫記者肖像的漫畫家,網絡氣氛幾近變為人人自危。自從第一次揭發警方於銅鑼灣採取臥底行動開始,就已經有很多人認為臥底最大的攻擊力在於分化。現在不論是在抗爭現場、在其他公開場合還是有網絡上的言行,都可能觸發群眾的反彈與審判,一點一滴將原本是同一陣線的朋友割離,甚至造成沉重的傷害。
當然,「群眾」永遠是多元的,遇有不合理的批評,就會有另一方出來指正。但無日無之的爭拗,卻日復一日在削弱原本難得結集在一起的力量,為抗爭的前路蒙上陰影。也許「食花生等睇戲」確實是香港人最共通的集體文化,但在這個關鍵的時代我們真的要了解網絡流言可以造成何種傷害。每一個分享、每一個點讚,都可能會助長那些不實的資訊或嚴重偏頗的見解。
歷史告訴我們,當人身處於群體之中,是可能作出無數不合理的判斷。隨身的流動網絡不單止讓我們不論身在何方都能化身為群眾一份子,其實同時亦給予我們空間,任何時間都可以將自己抽離。冷靜下來,「停一停,諗一諗」,對於任何立場的資訊都請保留多一分懷疑、多一點求證、多一點批判。
我相信大家最不想看到的,是我們在強大敵人面前一直堅強地撐住,但最終卻在自我分化中逐漸消亡,對吧?我文首送給大家的一對揮春,就是我今年最大的願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