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文字稿]孙周兴:哲学的问题和基调

中文社科讲座资讯
·
·
IPFS

内容提要

·第一,广义的哲学是人类各种思想方式狭义的“哲学(philosophy)是欧洲-西方特有的思想方式,即形式化思维,但它在今天规定了包括非欧洲文化在内的整个世界现实。·第二、汉语思想文化属于总体化思维,未形成形式化思维,从而未形成“强推论的思维方法、“纯形式”的观念世界和“高抽象的形式科学体系。

·第三,哲学史是文化史的主体和主调,但哲学史要与广义的艺术史相互参照起来了解;·第四,哲学有三大问题,即存在、知识和语言,分别对应着西方哲学史的三大阶段(古典、近代和现当代);

·第五,要从形而上学入手,从“先验”与“超验"这两个基本概念、从“存在学”(“本体论”)与“神学"这两门学科入手来了解哲学史;

·第六,对于哲学“史"的了解关键是要抓“两端,也即希腊的开端和当代的终结,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就是希腊的“开端性开端"和当代的“终结性开端";

·第七,哲学史有自身的阶段性的基调,从“惊讶"到“怀疑"到“压抑”,是三大哲学的基调。

哲学导论:问题和历史

讲座纲要

1、广义与狭义的哲学

2、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3、哲学史与艺术史

·4、哲学的三大问题

·5、形而上学:先验与超验

·6、哲学史的“两端”

·7、哲学的基调:惊讶-怀疑-压抑

一、广义与狭义的哲学

“哲学”的两义:

·狭义:欧洲特有的形式化思维;

·广义:人类各种思想方式或观念构成方法。

·有中国哲学吗?

·若采取广义的“哲学"概念,把“哲学"理解为人类各种思想方式或观念构成方法,那么中国当然有“哲学”,但若采取狭义的“学概念”,把“哲学”看作欧洲特有的形式化思维,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就不是“哲学了。

一、广义与狭义的哲学

·狭义“哲学”的理由:

·1、更有利于确认和保护非欧洲的文化传统;

·2、对差异性的主张和确定,比对同一性的要求更加必要、更加重要。

以狭义的哲学概念反欧洲中心主义:

·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中国思想文化是低贱的。

·海德格尔、德里达:“哲学是西方的”海德格尔说“哲学只是希腊的”)和“中国没有哲学”。一个后种族中心主义或者非种族中心主义的想法。

一、广义与狭义的哲学

广义“哲学”的理由

1、“哲学"作为学科名称已经约定俗成、广为流传,难以更改;

·2、除了形式化思维或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即狭义“哲学"之外,欧洲一西方也有个体性的实存哲学传统。

·哲学的“普遍化”(观念构成)方式:

1、总体化:欧洲的与非欧洲的。具体科学+实存哲学+诗性文艺。汉语哲学属此列。2、形式化:欧洲的。哲学存在学/本体论-形式科学。

一、广义与狭义的哲学

·哲学的“普世性”

1、狭义的哲学是西方特有的,因而是非普世的;

2、从西方哲学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席卷全球把世界“哲学化了,故狭义的哲学已经具有“普世性”;

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1、人人都是哲学家

2、自觉的哲思使生活更美好

3、何种哲学更有力量?

二、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哲学的“普遍化———观念构成方式有两种:总体化与形式化。胡塞尔说“总体化与“形式化"之间有一个“断裂”(Bruch),这个“断裂可视为中西思维差异的“根本点”。主要因为语言的限制,汉语思想文化终未能突破这个“瓶颈”,形成“强推论”的思维方法、“纯形式"的观念世界和“高抽象的形式科学体系。这当然是汉语思想文化的一个弱项。

·哪怕到了现当代,欧洲的形式科学全盘进入汉语学术文化和教育体系之中,现代汉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形式语法性,汉语哲学无论在问题、表达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了革命性的变换和改造,但种种迹象表明,来自语言的根本限制还在,今天的汉语哲学依然只具有弱推论、弱抽象、弱形式的特性。

ニ、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汉语哲学的特性影响了中国传统心智和心性。以汉语为基础的古代中国观念世界没有形式化的纯粹观念。而这种无形式化思维或弱形式化思维的特征也表现为两项:一是心性上的无超越性,二是法理上的弱规则性。

·心性上的无超越性:中国古代心灵不相信有一种绝对超拔于人世的、人力达不到的超验之物或神性之物,此即中国本土宗教不发达的表现。中国人不相信:有一种东西是我们的经验达不到的,但却规定着我们。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凡事凡物都是相融相通相联的,都是普遍关联的,哪怕是“道”、“气”之类也是无所不在,内含于日常人世万物之中的。

·无超越性而注重日常关联世界,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过重的世俗性似乎也不能算优长和优势。

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2、法理上的弱规则性:传统中国有严苛的等级规矩,但没有脱离实质和个体的形式化的规则。中国人太注重人伦、人情和关系,至今依然,依然是关系社会。·在政治上,我们至今仍有明君和清官期待;在人际上,我们注重道德和关系更胜于法理和规则,我们至今更喜欢挥舞“道德主义的大棒,我们也更习惯于通过“关系”搞定个人事务。

这种倾向和习性甚至影响到了国际关系,形成了中国特色。值得我们反省。

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汉语哲学的第一个优势在于汉语,在于汉语哲学的表达方式。一方面,由于汉语语言特性的限制,汉语思想颇多缺失和弱项;但另一方面,弱者也有强力,汉语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在过去一百多年当中吸收了西方的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器物日用等全部文明内容,施以汉语的表达,而我们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却不增反减,这真是一件无比神奇的事。

·汉语和汉语文化之伟大在于它对外来文化内容的强大吸收能力和抵抗能力。我甚至说过,我们根本不用怕传统沦丧,只要汉语在,就有传统在,就有汉语思想和汉语文化在。

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汉语哲学的第二个优势同样也源自它的弱项,即它浑然整体的关联性思维。汉语传统思想注重物与物、事与物、词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和关系。我们的生活世界就是由这样一些关联和关系所构成的。

·注意:传统欧洲思维也讲关系。但传统欧洲思维主要关注因果关系,欧洲哲学的主体重在论证(Begrundung)和推论,意在探究事物和事态的原因、根据和基础(Grund);欧洲科学的主体重在说明(Erklarung),实质是因果说明,尼采就说苏格拉底理论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因果说明;欧洲神学亦然,最终也走向了对作为终极原因或自因之神性的论证。

基于线性时间观的欧洲传统哲学文化实现了一种线性超越。一直要到尼采,才开始破除传统的线性时间观,进入一种被我称为“圆性时间”的时间思考。一直要到现象学,特别是通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和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才开启了一种关联性思维。

二、汉语哲学的弱势与强势

·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性思维到主要由现象学哲学发动的关联性思维的转向,这对西方文化来说可能是最深刻的一次转变。

·这并不意味着欧洲-西方哲学文化完全倒向了中国-东方文化,并不是证明了只有中国儒家文化才能拯救世界的论调;而只是表明,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欧洲-西方哲学文化在新时代又为自己开出了一条新路。

·在今天多元文化交融和冲突的世界文明格局中,除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科学-技术-工业文化之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非科技文明也获得了重新生发的可能性,像现象学这样的非正统的新思想可能性也已经出现了,而且成就了气象。

三、哲学史与艺术史

·哲学与艺术之关系

·通常意见:深刻·理性——表层·感性;

尼采:文化中两种基本力量,“肯定性的艺术创造和“破坏性”的哲学认识;

尼采:哲学家要去“认识我们需要什么,而艺术家是把它们“创造出来

艺术:肯定、创造、开显、挥霍、上升;

哲学:否定、认识、筛选、保存、下降。

三、哲学史与艺术史

·哲学与艺术之关系

·海德格尔:“诗”(Dichten)与“思”(Denken)。

·假设:早期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悲剧时代)有一个艺术-哲学、诗-思协调共生的时代。

·文化失控: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的“乐观主义科学精神”破坏了艺术与哲学的良好关系。

三、哲学史与艺术史

·哲学史与艺术史的对照

·历史的狡计:艺术与哲学的同步性。

1、达芬奇与笛卡尔:主体哲学-焦点透视法,主体之心-主体之眼;·2、塞尚与胡塞尔:视觉经验-本质直观;

·3、毕加索与前期海德格尔、前期维特根斯坦:极端主体主义。

四、哲学的三大问题

三大问题与三大阶段

·智者高尔吉亚的三命题: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3、即使认识了也不可言说。

西方哲学三大问题:存在、认识、语言。

四、哲学的三大问题

·三大问题与三大阶段

存在——古代存在学/本体论(ontology);·知识———近代知识学/认识论(epistemology);

语言——现当代语言哲学(linguistic turn)。

四、哲学的三大问题

·古典存在学/本体论阶段

·1、自然/存在比人更强大,是首要问题;

2、人对自然的模仿(Mimesis)。

·近代知识学/认识论阶段

·1、知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成为了主题,是认识的前提;

2、对世界的认识基于对自身的反思,知识学优先于存在学;

·3、康德对知识学和存在学的统一:经验的可能性条件也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四、哲学的三大问题

现当代语言哲学阶段

1、认识行为发生于其中的语言成为了主题;

2、语言是关于世界和存在的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3、哲学变得更接地气,具有更多的交互性和世界性。

·语言哲学两支:

1、人文的语言哲学:词源分析、语境讨论。

2、科学的语言哲学: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四、哲学的三大问题

·三个物之规定:

1、自在之物:古代,物的存在(意义)在于它本身。

2、为我之物:近代,物的存在(意义)在于它为我,在于它被主体所表象。物之意义=被表象性=对象性。

3、关联之物:现当代,物之存在(意义)在于关联,在于它以何种方式被给予我,在于它如何与我相关联。

五、形而上学:先验与超验

形而上学:存在学/本体论与神学

·1、康德把形而上学划分为 Ontologie Theologie, Psychologia和Cosmologia

·2、心理学和宇宙学已划归科学,形而上学只剩存在学/本体论与神学;

·3、两希文明(希腊、希伯来文化)落实于存在学/本体论神学两门学科。

五、形而上学:先验与超验

·从形而上学入手理解西方哲学史

1、两门学问:存在学/本体论神学;

2、两个追问方向:先验(transcendental)-超验(transcendent)

3、两种超越性:形式超越性与神性超越性。

·中西差异:超越性思维与关联性思维。

五、形而上学:先验与超验

·形而上学的先验追问:什么(what)存在?

1、指向一个远离个体的普遍性、共相、本质的领域;

2、该领域具有先验性质,构造一个“形式超越性”的抽象世界。

3、“什么”是存在学/本体论的提问方向,是形式科学(几何、算术、逻辑)的基础。

4、主流哲学(本体论):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制度建构原则。

五、形而上学:先验与超验

·形而上学的超验追问:如何(how)或如此(that)存在?

1、与个体相关联,关乎个体之实现(energeia);

2、实存(existence)、此在(Dasein)与实存主义;实存哲学与神学的亲缘性。·3、超验的追问方向,最终达到一个至高的“神性者;“神性超越性”。

4、基督教神学:绝对主义=信仰主义。道德世界的基础。

六、哲学史的“两端”

·哲学史三阶段的两个节点

1、“开端性的开端":前、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终结性的开端”: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

·第一个开端

1、“乐园模式”:文艺复兴、德国古典时期、尼采、海德格尔都想返回开端;

2、尼采论悲剧时代与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开始关注个体幸福,科学乐观主义亦从此开始;

3、科学乐观主义:自然是可知的,知识是万能的;

六、哲学史的“两端”

·第二个开端

·马克思:从实存哲学角度来反西方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

·尼采:批判存在学/本体论(Ontologie)和神学(Theologie)对“另一个世界的构造;·海德格尔:从前期的极端主体主义哲学到后期的后哲学之思。“哲学的终结"即哲学之完成。

·两个开端之间尚有其他重要因素,如犹太神学、文艺复兴,但都植根于第一个开端中。

七、哲学的基调:惊讶-怀疑-压抑

·基调(基本情调)

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基本调子,思想和生活都需要“合调”。“合调并非趋时附势迎合时代。

2、基调隐而不显,但规定着每个人的情绪和心灵;

3、转调(时代基调的转换)的大风险:荷尔德林、尼采。

七、哲学的基调:惊讶-怀疑-压抑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基调

1、古典存在学/本体论阶段:惊讶,惊讶于一个存在学问题“一切是一"和“一是一切”;

2、近代知识学/认识论阶段:怀疑,作为近代哲学的基本方法;

3、现当代语言哲学阶段:压抑或抑制,离心、消极的基调;阴沉的文化有其现实基础。

七、哲学的基调:惊讶-怀疑-压抑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基调

·前两个时代的基调“惊讶“和“怀疑”都是升调,都是上升的、开启性的、高扬的;而我们这个时代却是难得高昂了,只能是"降调了,虽然日常周围世界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热烈和高调。

·为何?惟有阴沉和压抑才能传达一种思想的重量以及生活的定力。我们时代的致命缺失:思想已经失重,生活已经飘摇不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