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加密貨幣? 我們為什麼應該支持? (二)
臉書上承諾的加密貨幣推廣文拖稿一段時間了,一方面是懶得寫,但也有一部份是因為拜讀了 LikeCoin 發起人 @高重建 的神作「區塊鏈社會學」,自覺好像沒把握介紹得比高先生講得更好,所以遲遲沒有動筆。區塊鏈社會學真的是本好書,非常推薦對於加密貨幣有興趣的人去閱讀,若不是小編個人經濟條件不許可,不然真想批貨個 100 本來贈送親朋好友。還沒買書怕踩雷的,也可以先去看:
1. 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投資在法定貨幣
2. 財務自由是免於被剝奪資產的自由
3. 漂流教室 :一種貨幣一個世界
這幾篇文章和相關作品,沒意外的話應該可以打破不少人長久以來對於金錢觀的認知。
趁著最近 Matters 興起的反廢文運動就來順道跟風一下,既然小編沒把握寫得更好,那又何必再發一篇廢文來消耗讀者的寶貴時間呢? 不必然如此,雖然小編未必能將加密貨幣闡述得更好,但依然可以提沒人講過的論點。就姑且稱之為「觀點證明」POA 好了,Proof Of Aspect。只要不是完全抄襲的文章,通通都有存在的價值,廢與不廢僅是個人觀點。
Proof Of Work 工作量證明
工作量證明的這個名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比特幣發明者 Satoshi Nakamoto 的論文中,概念非常簡單,就是論功行賞。假設 Alice 和 Bob 兩位分別使用一台電腦去挖比特幣,Alice 電腦的效能比較好,每秒能夠執行的運算次數是 Bob 電腦的兩倍,則 Alice 解出數學問題獲得比特幣報酬的機率就是 Bob 的兩倍。如果又有一個新成員 Carol 去買和 Alice 相同規格的電腦來挖比特幣,那 Carol 獲得比特幣報酬的機率也是 Bob 的兩倍,但是 Carol 和 Alice 獲得比特幣報酬的機率相同。比特幣的獎勵機制很直觀也很公平,用參與者的付出比例來進行資源分配。
我們來看另一則故事,有一位名叫 Dave 的人,他在美國的一間連鎖咖啡廳打工,每天平均要沖泡 100 杯咖啡來服務客人,他的表現優良,時薪是 15 美元,一天工作 8 小時可以獲得 120 美元的稅前工資。而地球的另一端住著一位名叫 Eve 的人,她在馬來西亞的一間連鎖咖啡廳打工,每天平均也是沖泡 100 杯咖啡來服務客人,她的表現也很優良,時薪則是 15 令吉,一天工作 8 小時可以獲得 120 令吉的稅前工資。
同工不同酬的世界
對於各國法定貨幣匯率有概念的人,看完上述故事應該馬上就注意到,Dave 的收入比 Eve 還要來的高,120 美元相較於 120 令吉,前者的購買力明顯大於後者。同工同酬是一個合乎邏輯、公平、也能獲得普遍認同的概念。在台灣的勞動基準法第 25 條明確記載「雇主對勞工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之待遇。工作相同、效率相同者,給付同等之工資。」,世界人權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第 23 條也直接寫明 "Everyone, without any discrimination, has the right to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權力,不受任何歧視。),這也是各國法律上皆視為基礎之平等原則。然而 Dave 和 Eve 的故事彷彿每天都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中上演,人們同工不同酬,而同酬者卻也未必同工。
同工不同酬在邏輯上既顯得荒謬又矛盾,可是情感上似乎人們已經對於這種現象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政商名流中不乏不事生產卻過著奢靡生活的富貴權豪,對比辛勤工作、996、血汗、過勞但可能也只夠養家糊口的廣大勞工階級,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和資源分配方式是如此的不公平,但人們彷彿就像是被洗腦了一般,對於顯而易見的制度問題視而不見,把畸形病態的現狀當作理所當然不再質疑。2008 年比特幣白皮書橫空出世,作者用程式碼去闡述自身對於合理規則的見解,用參與者的工作量證明來決定資源的分配方式,意即同工必須同酬。這個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論點卻有如妙語驚人,當頭棒喝敲醒了沉睡已久的眾人們。一位研究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 Blogger,不知道讓多少經濟學家和社會學者恍然大悟想通這個道理。
物價水準的幻象
小編在 2014 年曾經應徵過某間大學的經濟學課程助教,當時年輕氣盛多少也有些不自量力,直接對著教授說,「我覺得經濟學課本裡面寫的很多理論都在唬爛,跟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落差太大。」教授也不是省油的燈,反問我一個問題:「那你說說看,台灣的物價和美國的物價,為什麼會有差異?」當時小編沒能答出來,反被教授訓了一頓說:「經濟學的發展固然尚未完備,但如果你提不出更好的理論,你就必須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時隔多年小編也早已找出了當年被考倒的問題答案,因為即使是生活在全球化的社會中,不同地區的經濟體仍然不能視為總體來看待。就以一杯珍珠奶茶為例,居住日本的上班族幾乎不可能以 100 元日幣的預算買到,而日本的飲料業者若是來台灣開展店鋪,動輒 200、300 元台幣的珍珠奶茶估計也是賣不出去。原因在於台灣的珍珠奶茶和日本的珍珠奶茶有地理空間的限制,造成相同的財貨之間彼此不具備替代性,因此市場上會出現不同的均衡價格。在這樣的範例中,台灣和日本要視為不同市場不能混為一談。
真的是這樣嗎? 是否不同地區必然會有不同的物價水準,而人們也必須接受不同的薪資水平? 那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比特幣的白皮書,工作量證明的過程中,是否有隱含了任何地區性的偏見歧視? 是否位於日本的電腦 CPU 計算力價值,一定大於台灣的電腦 CPU 計算力價值? 答案是沒有,比特幣的程式碼告訴我們,無論是誰、透過任何方法、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完成相同工作的價值是一樣的。美國的 Dave 和馬來西亞的 Eve 一天當中同樣泡了 100 杯咖啡,他們必須被給予相同水準的報酬,Eve 如果沒有辦法獲得和 Dave 相同的資源,那就是經濟系統的缺陷,是制度性的資源掠奪造就了貧富不均。
物價水準的差異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這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共業。從 15 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陸續前往世界各地探索建立殖民地,也間接地促進了帝國主義及對亞洲、非洲等落後地區的資源掠奪。儘管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殖民地獨立運動,由於經濟上的依賴和政治動盪,許多新建立的國家仍然擺脫不了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不對等貿易關係。歷史的發展脈絡讓 Dave 得以享受較高的物質生活和薪資水平,而 Eve 只能屈就於較低的工作待遇 ---- 儘管他們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工作表現。
試想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的地球可能寫著另一版本的歷史故事,從 51 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亞洲各國陸續前往世界各地探索建立殖民地,也間接地促進了帝國主義及對歐洲、美洲等落後地區的資源掠奪,儘管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殖民地獨立運動,由於經濟上的依賴和政治動盪,許多新建立的國家仍然擺脫不了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不對等貿易關係。歷史的發展脈絡讓 Eve 得以享受較高的物質生活和薪資水平,而 Dave 只能屈就於較低的工作待遇 ---- 儘管他們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工作表現。
當然,若要把物價和薪資的差異全部歸因於歷史因素那也太極端了。即便是小編所生活的台灣,台北和高雄、都市和鄉下多少還是有所落差。完全否定掉地區性資源和互通往來的成本把全世界都當作統一市場,就好比是在說地球上的珍珠奶茶必須和火星上的珍珠奶茶價格相同一般的荒謬。然而撇除少部分的地區性資源,我們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所提供的產出,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一個角落多半也有人在做相同的工作,也大約只需要投入類似的生產要素就能獲得類似的產出,待遇上的歧視和貧富差距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避免的。
加密貨幣的出現提醒了人們,這個世界應該要是什麼樣子? (What the world should be?) 這個世界可以是什麼樣子? (What the world can be?) 沒有人想要當被經濟體制所壓迫的 Eve,也不會有人想成為平行時空裡被剝削的 Dave。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權力,不受任何歧視。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如果你認同這些理念,那麼你也應該要認同加密貨幣的初衷,以及加密貨幣替人類文明所帶來的可能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