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房慧真,欲罷不能
前陣子陸續在二手書店撈到兩本房慧真的書:《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在平鎮苔蘚視角、《單向街》在台南城南舊肆,皆是信步間發現而非特意搜尋。最愛這種他鄉遇知己的感覺,書肯定是知己。
吾識也淺,初次聽聞房慧真是在 2019 年,彼時她早已是出過四本書的知名作家兼記者,甚至在初出茅廬前便已名揚部落格圈——這是從她的第一本書,記其年少時代的《單向街》中所得知。我在該年五月台北文學季會場中見到她 2013 年的《河流》,翻翻覺得有興趣,後來去圖書館借閱,十分喜愛乃購買收藏。
同時我在她的臉書上看到多篇支持當時長榮工運的貼文,深感欣慰,卻發現她並未成立粉絲團、無法追蹤,只好冒昧傳送朋友之請,欣獲首肯。我後來才知道,那是她任職於《報導者》的尾聲,三個月後離開了這間她曾參與草創的非營利媒體,總共待了四年多一點,和前一段的壹週刊時間差不多。
2017 年房慧真出版《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集結了她在壹週刊當記者時期的三十三篇人物採訪錄,以及數篇訪後拾遺、記者私語、採訪心法等文章,可算是她第一段職涯的總結。她自陳「前中年無業晃蕩,三十七歲開始記者生涯」,算算這兩段媒體工作前後八年餘,期間經歷風雨多也,部分故事有被她收進 2022 年出版的《草莓與灰燼》中。
相較於《草莓與灰燼》陰陽交諧的處世智慧,《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藉由一則則訪談與拾遺,表面上側寫受訪主角,另一面卻呈現出房慧真自己做足功夫的敬業精神,以及我最欣賞她的人格特質:悲天憫人的個性、桀驁不馴的傲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膽識、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氣。筆下的人情義理,數度漶漫了我的眼眶。
所以即使她說自己採訪的原則是「不寫中立客觀、歌功頌德的人物報導,只寫由我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重點也不在於她的採訪對象,因為連他們也成為建構她完整個性的一塊拼圖。無論房慧真寫什麼,都曖曖散發出類似於搖滾樂光明的那一面,及其實質形象:反骨;而這也是《單向街》裡無所不在的氛圍。
硬扯搖滾樂,那是我私心以為,因為我略懂一點的只有搖滾樂。未知房慧真有沒有在聽,但我心中已經給她貼上了一個 rocker 的標籤,她就是我所知道最有搖滾精神的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