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菜鳥筆記#5】新鮮人,你掉的是左邊這間大公司,還是右邊這間小公司?│菜鳥求職
臺灣職場中小企業林立,以出版業而言,算一算喊得出名字的大公司可能就那麼幾間,對有在逛書店或購書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不過其實許多知名的出版社,背後老闆都是同一人。
以稱得上臺灣媒體出版業龍頭的城邦文化為例,光是維基百科上列出隸屬於其的出版社品牌就高達19間,另外還有雜誌、購物網站等。事業體之龐大,幾乎可以說每10個買書的人,就有9個買過城邦文化旗下品牌出版的書。(更不用說城邦文化所屬的TOM集團,以及TOM集團的母公司長江實業了,簡直可以包辦一個人的食衣住行育樂……)
像城邦文化這樣龐大的企業,在員工福利和公司制度方面多半較小公司優渥、健全,尤其是出版業日漸式微的現在,小出版社光是維持營運就很吃力,能不能賺錢還是個謎;然而營運多家品牌的大公司就不同了,倘若某幾個品牌沒有賺錢,總還有幾個品牌可以幫公司達到收支平衡。
雖然不賺錢的品牌長期下來被淘汰的機會應該不小,不過也不可否認,大公司在面對營運風險時,給予員工的保障也算是相對充分的。(不盡然如此,僅是就筆者個人工作經驗而言。)
不過,在享有充分保障和福利的背後,大公司對員工素質、能力或學歷的要求,也比小公司來得高。當然,並不是說小公司不在意,實際應徵標準還是看公司主管以及人力需求才能判定。
只是在筆者過往求職經驗中,大公司的應徵、筆面試流程較小公司繁雜許多,常見要求繳交非制式履歷、作品集、語言能力證照等,甚至需要先完成作業或基本測試,通過審核才會請求職者到公司參加正式的筆面試;而小公司應徵多是在人力銀行投遞制式履歷即可,後續也幾乎都是一次性的筆面試。
所以想進入大公司任職,求職過程沒有充分的耐心和用心準備,機會通常比較渺茫。雖然「能力」或「實務經驗」也是大公司看重的部分,但由於多數職場新鮮人在這兩方面較無顯著差異,因此筆者認為,
新鮮人是否可以順利進入大公司工作,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全力以赴,拿出個人最好的作品和狀態去應徵。
即使沒有應徵大公司的打算,小公司的工作也可能是不錯的機會,如何把握就端看求職者的態度了。畢竟職場上有些機會錯過,失去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份工作,還有在該工作中能提升的能力、認識的人群、獲得的事物等。
接著談談小公司的好處吧!其實相較於大公司,筆者在很多方面對小公司是很有好感的。前文提到過,大公司較小公司的體制完善,筆者相信完善的體制對於長遠的經營是正面的,但若遇上緊急狀況,受限於體制,可能就會有決策效率不足的問題。
例如:國內疫情突然升溫,公司要擬定疫情期間的特殊規範,需要考量各部門的情況,當工作模式必須改變,舊有體制恐怕就不合適,但要改動上百人長期遵守的體制卻不是件易事,決策過程自然緩慢。
若是只有幾個員工的小公司,少了層層行政體系和不同部門的問題,老闆甚至可以直接邀請主管和員工一起開會討論,說不定不用一小時就能下好決策,員工也就能繼續安心上班。
除了體制差異,小公司通常人數少,同事與同事間關係較緊密,雖然各司其職,但因為人手不足,必要時會互相支援,辦公環境也因為彼此的熟識,使人感覺親切、溫暖,更有團隊感。
部門人數多的大公司,人的複雜性高,也較難了解每個人,難免有誤會或衝突發生,雖然不一定會嚴重影響工作,但長久下來,對身心靈的負擔仍會使人喪失工作動力。不過在部門分工較細的大公司,常有跨部門合作的機會,這正是小公司所缺乏的。只能說,公司人多或人少都有利有弊,重要的還是自己如何看待、處理與同事間的關係。
筆者剛開始求職時,對大公司有一種莫名的執著,認為進入大公司象徵著一份穩定的飯碗,即使薪資不一定是業界最高,但也絕對不會差到哪去,何況單就員工福利、三節獎金、旅遊補貼等,都勝過大部分小公司。
直到在不同規模的公司任職、經歷過職場上的挫敗、認識一些職場前輩後,筆者理解到每間公司都有其優劣,更沒有哪一份工作是可以恆久穩定的。所以,筆者放下了對大公司的執著,和對小公司的成見。因為,
唯有實際深入職場,親身體會、觀察一間公司,才擁有評判的根據。
最後,祝福所有求職中的朋友:無論公司大小,能找到適合你的那一間,最重要。
本篇筆記到此結束囉!感謝你的閱讀。
目前職場菜鳥(生存)筆記,每周至少會分享1篇求職經驗/工作日常/生存技能相關的筆記。
如果喜歡這樣的內容,非常歡迎你持續追蹤。
也別忘記分享給更多需要這篇筆記的朋友唷:)
那我們下篇筆記再見!YJ_writer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