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選擇「居家生產」?

艾露法
·
·
IPFS
·

在我聽完TED演講〈產痛不慘痛,可以很溫柔〉認識到「溫柔生產」跟慣行醫院生產的不同之處,然後研讀《溫柔生產: 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了解相關細節,接著順著線索再讀到《溫柔的誕生》這本書時,奠定了我們要盡可能朝「居家生產」的目標前進¹。

怎麼說呢?在我閱讀的當下,不僅僅是我為之動容——原來「我」是這樣出生的,醫院裡那股冰冷、孤獨與無助感,我的身體都還記得⋯⋯

「生或死,通過的是同一扇門。⋯⋯出生和分娩,是同一件事:分娩,讓女人回到她被生下來的那一刻。」——《溫柔的誕生》

當我被生下來時,發生了哪些事、在什麼樣的情況、被誰接生等等,我以為我不記得,但其實一直都默默儲存在我全身的細胞裡。

當我懷孕,這些記憶便被重新勾起。而其中絕大多數的記憶,是「恐懼」的情緒⋯⋯。

「在我肚子裡的孩子啊,我是多麽地愛你,我不願讓你再次經歷這樣的生產創傷。」這股強烈的內在之聲,伴隨著淚水,不斷從我的胸口湧出。

與此同時,不只是我深受感動而下定決心,懷裡的寶寶亦震動著子宮壁,告訴我:「我想這樣出生。


時間快轉到了生產當天⋯⋯清晨產兆啟動後,當天傍晚,3600g的健康寶寶,幸運地包著羊膜²,在家中客廳出生了!

順產之後,我們發自真心地感謝我們選擇「居家生產」——在熟悉與溫暖的場域,用最貼近自然的方式,不催生、不打減痛,我清醒著意識,耐心等待「生命之門」一道道開啟,順著宮縮的浪潮,將孩子娩出。

當寶寶涮的一聲滑出我的身體,我看著他睜著明亮的雙眼,臉帶笑意、還露出了小酒窩,我知道,這一切都值得,而且,還是符合寶寶所選擇的出生方式。

在出生之後,在助產師的協助下,寶寶趴在我的胸口,肌膚接觸了整整3個小時,然後由爸爸隆重地拆封臍剪、斷臍,就像是一場神聖的剪綵儀式,我們正式而且鄭重地,歡迎家中的新成員,來到這個世界!

註1:懷孕生產的旅程,充滿各種變數。不說我們「決定」要居家生產,而是說「朝這個目標前進」,是因為與我們合作的助產師,接生居家生產的條件是包括血壓、血糖、尿糖、尿蛋白、胎位及乙型鏈球菌篩檢⋯⋯等結果均正常的「低風險妊娠」;其中乙型鏈球菌篩檢更是要在35週以上做(等報告出來又要再隔一週),等於我們得走在許多的不確定上,直到臨盆前夕才確定真的可以居家生產。

註2:包著羊膜出生,發生機率約八萬分之一,中古世紀歐洲認為這是偉人誕生的吉兆。

後記

親友聽到「居家生產」、「沒打減痛」都會說我怎麼這麼勇敢,但其實正是因為我非常怕痛(抽血都能讓我痛一天),所以才選擇了這種生產方式——藉由產前做足功課與準備,生產時靠著體內產生「腦內啡」(在安全無副作用的情況下)達到止痛效果。

現在回想起生產當天,仍覺得不可思議——在面對「著冠」的時候,我是如此地期待;這麼大的寶寶,竟讓我給生了出來;宮縮的感覺,對我來說就像是經期,使我不適、讓我疲倦,差別在於,它不讓我睡,它要我「醒著經歷」。總而言之,對於順利發生的一切,不禁讓我感恩再感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