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貼】1928年,臺灣畫家在朝鮮平壤
全球疫情肆虐,就連北韓也無法置身事外。受到國際制裁及疫情、天災等因素,北韓雖宣稱零確診,但仍傳出有糧食危機,讓這個神祕的國家浮上國際媒體版面。
如今對臺灣而言,北韓是籠罩在鐵幕中的神祕國家,但在二十世紀初,臺灣及南北韓都處在日本統治下。諷刺的是,殖民統治也為兩地在語言及交通上帶來不少便利之處,情報交流變得容易,異地旅行也不像現今受限該地政府。
1928年,在臺北任教的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在看了臺灣目前可知第一個「臺籍」美術團體「七星畫壇」的展覽後,在報紙上有感而發:「直覺地感受到這次展覽比去年更進步。·····‧很高興本島畫家也能取材朝鮮、滿洲、內地」。顯示當時第一代的臺灣畫家已將目光朝向海外,探索可以入畫的題材。
在這之中,作為七星畫壇成員的陳英聲及藍蔭鼎,便在當時趁著暑假期間,一同前往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等地旅行,回臺後以當時的寫生成果參展。
從時間點來看,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批前往朝鮮旅遊的臺籍畫家。而這幅《平壤練光亭》,便完成於旅朝期間的8月6日。練光亭建於十二世紀高麗時代,位於如今北韓首都平壤。現存的結構為十七世紀重建。
有趣的是,仔細注意《平壤練光亭》的橫樑上畫有深色的框角,比對當時老照片,可推測是亭閣匾額的位置。歷代有幾位著名的文人曾在此亭留有匾額,如高麗文人金黃元、明朝使臣朱之蕃等人。當陳英聲及藍蔭鼎遊歷此地寫生時,或許也會藉由觀光手冊的說明,留意匾額的典故,以及練光亭悠遠的歷史背景吧。
當然,他們並非首位描繪練光亭的畫家,在傳朝鮮宮廷畫師金弘道的《平安監司饗宴圖》(19th)中,便曾將練光亭(畫面中間的L形建築)作為慶典活動的場景加以入畫。與陳英聲筆下略帶蕭條,僅有數艘舢舨停靠的寂寥景象截然不同。
從陳英聲和藍蔭鼎現存的數幅作品,以及後者在報紙上連載的速寫,我們可以發現兩人頗為留心平壤的歷史景觀。他們如何觀看眼前這座古代建築?畫家在描繪的過程中,是否也將王朝更迭、盛衰,今非昔比的感受一併入畫呢?這點,或許只有陳英聲他們才知道吧。
若想了解百年前陳英聲的東北亞旅行,可以閱讀五丁目之前在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發表的專文:【名單之後】從平壤大同江到滿洲大連港:1928年陳英聲的東北亞寫生旅行
本文原先刊載在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