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求診記

Wu Ming
·
(edited)
·
IPFS
·
對香港及英國公私營醫療的簡單比較

個多月前李嘉誠表示香港經濟面臨的挑戰,並非簡單投入便可解決問題,不知道他所指的簡單投入是否政府大力推廣的「熊貓經濟」。我對熊貓沒有太大興趣,港龍航空曾送我一隻熊貓公仔,一個轉身我就把它打入冷宮,我喜歡毛公仔,可惜我偏偏不喜歡熊貓。

前日跟長輩在whatsapp 打招呼,聯絡一下,她就問我有否留意香港的熊貓,並說它們可愛極了,更傳來觀塘裕民坊一帶的熊貓裝置。世界女的我縱使不是「世一世界女」,也懂長輩的言下之意,附和著熊貓真的很可愛,熊貓經濟會帶來一種歡樂。長輩即時說:「係呀,海洋公園也靠熊貓扭虧為盈呢。」  隔住個Mon也感受到她的興𡚒,同時我有感自己真像未代皇帝身邊的太監, 什麼也好,什麼也得是好。

李嘉誠沒有加以說明什麼是「簡單投入」, 用詞廣泛得什麼也是,什麼也不是。不過他有提供意見,他認為應發揮醫療經濟,深度研究如何利用醫療科技,做到低成本、高效益,提高服務水平及質量,為香港、中國及東南亞服務。

其實香港的醫療技術的確很出色, 縱使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因為昂貴的醫療成本, 加上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整個系統的開支及收入一早已不成比例,輪候時間過長,例如一個處理白內障手術的等候時間可以長達57個月。不過,香港的公立醫療系統也有其優勝之處,就是其普及性,輪候時間雖長,但大部份病人也以極為廉價的價錢獲得治療,病有所醫是香港人的基本保障。 假如不想在公營系統無限期等候的話,私家醫生,私家專科醫生滿街也是,付錢就可以。

香港的普通科醫生收費大約是HK$300-800 (包藥) 專科醫生大約HK$800 起,英國的私家普通科醫生起碼£80 (HK$800) 起跳, 藥費另計。而專科醫生首次收費£300 (HK$3000), 覆診收費£275 (HK $2750) 藥費當然也是另計。 香港私家醫生收費相對高水平的醫療地方來說算是便宜。

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也不是什麼新聞,香港有此問題,英國也有類似問題, 只是問題嚴重性的深淺不同。白內障手術在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期是57個月, 在英國只要驗眼師認同有此需要,手術輪候期大約1-3個月。我覺得尚可接受。

在英生活2 年,我覺得NHS (英國公營醫療系統) 相對香港公營醫療來說,NHS 在輪候期,accessibilty (可及性),藥物治療性來說比香港公營好。 不過若論私營醫療系統,香港私立服務則比英國私立好多了。 有段時間帶媽媽去英國的私營物理治療中心舒緩坐骨神經痛,£100/ 半小時,頭10分鐘在做問卷,然後就是冶療師教媽媽做運動,最後5 分鐘才為媽媽做些肌筋膜放鬆按摩。同等價錢,香港私營物理冶療中心有的器材如高能量衝擊波,針灸、電療、超聲波等通通欠奉。因此李嘉誠說可輸出香港私立醫療去其他亞洲或世界市場,此點絕對可行,可惜香港政府忽略了自己本來優勢。

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的結構及理念源自英國的NHS, 大家也是以稅收作為醫療系統的成本, 不過人口增長及老化的速度高於資金投放的速度下,不論香港或英國的公營系統也響起警號。地方不同不過問題源頭同出一轍, 就是錢唔夠。英國政府常常說改革NHS, NHS是英國人的寶,那個黨敢動NHS一根毛都沒有好結果,不敢擺明居馬地大刀闊斧,唯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NHS 的GP, 24 小時Emergency GP, 甚至醫院內的痛症或物理治療部門,一早已外判給不同的私營醫療機構,醫療成本及營運效率也有由營運者承擔。

大約一年前,媽媽患了大感冒後就生蛇,生蛇的後遺症人人不同,有些人回復正常,有些人的神經系統會受刺激,有位朋友生蛇後,她的臉部常常感到刺痛及痕癢,而媽媽的後遺症就是坐骨至右腳的神經受壓,於是我常常為媽媽的坐骨神經痛跟NHS 醫生聯絡。 聯絡多了就知道那個醫生好,那個醫生輕率,那個醫生容易開藥,那個醫生怎也不開藥等,幸好NHS容許你找指定醫生診症。

英國人覺得NHS 每況越下, 我覺得NHS 還算好,因為我未經歷過NHS最好的年代。等如很多港漂覺得香港好,五光十色, 他們未見過最美的香港,80年代的置地廣場,由太子大廈到文華東方酒店一帶全是燈海, 90年代的尖東,由九龍望去香港區的維港,那些聖誕節燈飾豐富程度,相對今時今日的聖誕燈飾,簡直天淵之別。 未見過最美的年代,就比較容易滿足於當下的黯然。

由於不知道NHS冶療長期痛症的方法,就決定又看公營醫生,又接受私營治療。去年11月開始和NHS 醫生來來往往, 今年4月獲安排照MRI, 5 月去公立醫院做每月一次的物理治療, 6月開始排期約見專科醫生。 12月終於獲得專科醫生的診症預約。

此次被安排去Kings College Hospital, NHS 有個portal , 病人可以知道專科醫生及其團隊的名字。 未帶媽媽去看NHS 的專科醫生前,我就Google 一下此所醫院及醫生。

Kings College Hospital 是一所教學醫院, 在醫院診症的專科醫生大都來頭不小,媽媽的專科醫生是全英國神經學醫生排第10,他在Harley Street 有私人醫務所,而Kings College Hospital 更一早已衝出英國,幾年前由投資公司引領下,在杜拜設立分支,名King's College Hospital London - Dubai, 此個杜拜醫院是以私家醫院模式營運。 英國的醫療服務,器材,技術經過包裝下輸出杜拜。據說口碑及生意也極好。由此可見李嘉誠的想法不是新,英國一早已把醫療技術輸出,成為一種對外貿易,醫療市場極具潛力。

說回專科醫生的診症, 雖然我是媽媽的女兒,但所有醫生都知道我是媽媽的監護人, 更在媽媽病歷注明talk to daughter,全英國排第10的神經科醫生是一位老人,1977年開始執業,在等候室見面時,彼此How are you 一輪後,就引領我和媽媽到他的房間,一位印度籍的年輕醫生學生跟隨着。老醫生開門見山說媽媽的情況不嚴重,然後教我看媽媽的MRI的映像圖,右邊橫切面的神經已老化。人老自然退化,痛楚是必然的,沒有必要做手術,忍耐一下吧。

話畢老醫生就站起來,我又站起來緊跟著他,我把由AI 學到的醫學皮毛說出,並要求打消炎針。他和年輕醫生呆了半響,然後說: 「可以, 我發放你回GP, 叫GP 幫你打針。」 我即時說:「我GP不懂打針的,他只是懂打flu shot, 不懂打epidural injection, 而且是他安排我來此處,目的就是幫媽媽打針。」 老醫生又說:「Kings College 距離你家好遠呀,不如我發你去Greenwich 吧。」

我即時告訴老醫生,不如我去你私家診所吧,由我家去Harley Street 不遠,20分鐘Liz line 可到。 老醫生即時說:「不, 千萬不好,我很忙呢。」 一輪來來回回, 我告訴老醫生:「我不去Greenwich, 我怎也要跟隨你,你在Kings College, 我媽媽就在Kings College, 你不收她,我就帶她去Harley Street。」不知是否我的樣子可笑,年輕醫生忍不住笑了。 最後,老醫生說:「好吧,在Kings College 吧。」然後著年輕醫生安排打針日期。我知道老醫生嫌我煩,跟我單一單眼,然後即時開門送客。香港老屎忽兼臉皮厚的我,以側身擋住門口,多謝老醫生及年輕醫生才離去。

目前未有打針日期,不過第二天我就收到醫生的診斷報告並承諾會為媽媽打針。NHS處理長期痛症的等候期未算很長,公立對公立來說,英國是優勝的。至於私立對私立,我則認為香港私立是世一。

Kings College Hospital 等候室的一扇風景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Author
  • More

移英後感:在崩裂中,尋找自己的地方

Lady Gaga 的 《Abracadabra》

誰鍊誰的喉嚨?從太陽能板看2025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