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鍊誰的喉嚨?從太陽能板看2025關稅戰

Wu Ming
·
·
IPFS
·
香港網民真係好犀利,有人翻出2009年經典電視劇《巾幗梟雄》的一幕作「2025關稅戰懶人包」,笑中有淚。

蔣喬(岳華飾)是慶豐年米舖老闆,副工頭柴九(黎耀祥飾)大膽分析局勢,四奶奶(鄧萃雯飾)從旁支持。柴九說:「老闆,彭鏗點解咁肆無忌憚,加價加三成?因為佢鍊住你喉嚨丫嘛。對付呢種人,只有一個方法,就係自己行條路出嚟,話俾佢知我哋唔使靠佢。」

柴九又說:「老闆,雖然彭鏗鍊住你的喉嚨,那其實講真呀,你都鍊住佢喉嚨咼,你唔俾米佢他,佢三千幾個手足,即刻無飯開!仲有呀,佢個D船泊哂岸養老鼠呀! 老闆,我走難個陣成日同人搶野食,我打過好多次交,我知道原來同人打交,晤係講邊個大隻, 係講邊個唔怕死, 唔怕死個個就贏架啦,佢而家鍊住你喉嚨丫嘛,你應該更加大力鍊返住佢喉嚨,就算同歸於盡都好,都要佢斷氣先,你咁縮頭烏龜係唔得架。」

此時,四奶奶及兒子也贊成柴九方法。老爺倍感欣慰:「好, 俾你鍊喉嚨鍊咗十幾年,而家我鍊返你轉頭,我財力比你厚,睇吓你斷氣先定我斷氣先。」

這句話,其實正好形容當今中美關稅戰的格局:誰鍊誰的喉嚨?誰能率先脫鈎?誰先斷氣?

我由衷佩服香港網民的記憶力與洞察力,能把一齣舊劇對白完美對應今日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英國的報紙常拿特朗普的反覆無常來開玩笑,少有像香港這樣用過氣神劇來比喻當今局勢。若說英國人幽默,其實香港人更幽默。

移英2年半,香港的朋友group 依然活躍,我有個金融朋友chat group,  其中一個金融人對中美大戰異常興𡚒,他認為是東升西降之兆。 移民加拿大的金融朋友則扺不住他充滿大公報口吻,靜俏俏地跟我說 The Western failure doesn’t mean the rise of China.  此點我認同,因為中國很強大,同時也很脆弱,有很多內在問題。當然若說債務,全世界也債疊債的,而中國有看得見的債和看不見的債。

關稅戰有沒有用呢?

不用依賴七師傅,可以以社會科學角度從一些制度,資源配置去了解箇中關係。 2024年,拜登政府在入口太陽能板加了271.2% 反傾銷關稅,受影響的當然是中國,及其他被懷疑是洗刷中國原產地的亞洲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等。該關稅主要針對部分企業,並非全面適用,但影響深遠。271.2% 關稅下,這些國家的太陽能產業幾乎全軍覆沒,工廠關閉,投資者撤出,原來的空地只剩冷清的廠房。中國大廠如隆基綠能(Longi)、天合光能(Trina)也因出口受限以致產能過剩。據報隆基綠能2024年前三季虧損達65億人民幣。

問題是這樣大副度的關稅,有沒有令美國太陽能行業復甦?答案是非常有限。美國太陽能板製造業在短期內股價有反彈,但整個產業鏈早已流失,重建談何容易。太陽能板的核心原材料是多晶矽與矽片,而中國掌控著全球超過95%的矽片產量。美國曾經的矽片龍頭SunEdison早在2016年破產退場,部分原因是中國企業低價競爭,亦有自身過度槓桿與管理問題。換言之,即使美國對中國成品加徵高額關稅,若要自行重建產業,還得依賴中國提供矽片與材料。這不是特朗普說要回美國就回美國的問題,而是整條供應鏈根基早已東移。

如果以堵截中國來說關稅戰的成效,可以從低科技,中科技及高科技出口來看。低科技出口如紡織,家具,玩具等影響會最大,因為這些行業高度依賴勞動力,只要其他國家有足夠勞動人口,都能夠取代中國。可是在中科技及高科技的出口領域上,中國可能短期受挫,但是因為中國擁有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短期可以以原料供應來反制美國。

太陽能製造的再生能源,最先是由美國發明,後來中國在20年前把再生能源鎖定為國家戰略目標後大舉開發。中國政府向中國本土行業提供土地,貸款,電價補貼,出口退稅等直接優惠。 這些國家補貼令中國太陽能公司可以以極低價格爭取全球巿埸,以傾銷手法(dumping) 低價搶攤之勢外捲至全球。此個龍捲風式氣勢不止打低其他歐美製造商,中國製造商在國家資金的加持下,更拓展至開發關鍵太陽能原材料的市場,即是整個生產線,由上至下全由一間公司包辨。面對國家級規模的市場對手,西方國家的私營企業是必敗無疑。

然而不顧市場的供求來作成本調節,國家級生產的反效果就是產能過剩。容許產能過剩需要龐大的經濟實力, 有錢就是實力,無錢就是負擔。在全球關稅戰的影響下,全球經濟下行,低科技出口受壓,中國難免會受影響,蕭條慢慢滲透至社會,不過此個不是中國獨有問題,而是全球問題。中國的負擔好大,未來的路還有沒有能力以國家機器向外捲,還是壯士斷臂某幾個範疇,集中國家總資源來處理AI,同時探討其他盟友的可能性,得視乎自己荷包有多深。

無論是不是特朗普做總統,其實全球化一早已經失效,因為中國以國家機器來跟全球的私營企業對打,等如家長幫小朋友做勞作,家長出手的手作太空船,定必比小朋友做的太空船優勝,當然中國企業也有其韌性使技術不斷進步。敵進我退也是西方在全球化失敗的原因,歐美企業未能在關鍵時刻投資研發,及沒有有效的政治政策支撐。全球化失效是雙方制度與理念背離的結果。當國家機器過度介入,當西方企業只重短期獲利,全球自由貿易的平衡就此崩塌。

移英20年的大學同學從前是英國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十年前已退休,目前自己在家投資,持有美股的她受特朗普所賜,短短3日就把她的投資蒸發了1/3,她極度憤怒,全球關稅戰當然也成為我們的共同話題。昨天(13/4) 她告訴我:「個Dunno Trump 又撤銷對中國的電腦,平板,手機等關稅。」  我說:「但10分鐘前白宮又話因為芬太尼問題保留20%。」 朋友說:「他好煩呀,我唔跟他D新聞啦,日日都唔同,我話你知呀,有才能的人係唔會同Trump 打工,因為他好煩呀! 我而家都唔睇D股票,不如唸下Easter 帶我個女去意大利仲好。」

的確我也覺得特朗普好煩,他今日應𠄘你,明天又可反口。假如歐盟有2 個心, 跟美國談判時,同時對中國持開放態度是可以理解的。此場關稅戰不是簡單的誰贏誰輸,而是體制、資源與全球價值觀的大碰撞,是一場全球格局大博弈。你鍊住我喉嚨,我也鍊住你主動脈。世界正處於一個「重設」的臨界點,問題是誰有實力reset,誰直接斷電? 英國無資格玩此埸盟主爭霸戰,可幸英國從此博弈開始明白,戰略性的工業不該全球化,終於打算向中國買回British Steel。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Author
  • More

Lady Gaga 的 《Abracadabra》

「你見到嗎?」啟德低飛與我們的舊時光

變局之中(下):霸權更替與世界秩序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