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生活體悟|何時才能杜絕醫療暴力?
既去年的雙和醫院事件後,近期又發生馬偕醫院事件,都是令人不忍直視駭人事件,同樣身為醫療工作者,我常常會思考,到底何時能夠杜絕這樣的事情。
所以這次,我們來談談醫療暴力吧。
何謂暴力?
暴力泛指使用力量故意傷害、侵犯他人身體或是心理的行為。因此暴力可以分為:直接暴力、語言暴力、文化暴力、結構性暴力等等。
臨床人員常碰到的暴力為何?
這次討論的以直接暴力為主。直接暴力,指直接造成他人身體、心理傷害的行為,是一種顯而易見的侵害行為,其行為包含實際攻擊對方、以及使用語言進行侵害的行為。比較常見的行為就是:毆打、辱罵、恐嚇、毀損物品以造成他人恐懼等等,其中又以不友善、不合作的態度為大宗。
暴力為何發生?在哪裡發生?
根據統計,最常出現的醫療暴力的場所為精神科以及急診,但醫院的其他區域也都曾經發生醫療暴力,包含門診、醫事檢查科等,發生暴力事件的範圍幾乎遍及全院。
近年來,因為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醫療界也嘗試去分析、理解暴力事件的成因。根據《台灣醫界》在 2018 年發表的《預防暴力事件與因應》一文中指出,暴力行為可能來自於期待未受重視、尊嚴、身體完整性等等,非目的性的攻擊行為,則可能為幻覺、意識不清導致的。撇開學術上的探討,法律白話文運動在 2021 年也曾寫過專題探討過類似的問題,其中一篇文章有提到對於病情不明、接獲壞消息等狀況造成情緒波動,進而產生暴力行徑,另一方面,醫事人員在壓力高張的情況之下,也難保持和顏悅色,這樣的狀況之下也容易導致醫療暴力的發生。或許,越來越難以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在這個議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也說不定。
預防以及處理醫療暴力的難處
根據研究提供的指引,預防的方法多數是要一線人員多提高警覺,並在暴力發生時,即時求助。但往往暴力行為來的非常突然,也難以預知,僅有少部分的施暴者有預兆,又在專注執行醫療業務時,其實很難分神去注意病患的動作,因此臨床人員多是防不勝防。在暴力事件發生後,院方的態度也是後續發展的關鍵之一,院方的態度往往會左右一線人員後續所採取的行為。除此之外,《醫療法》雖然對於醫療暴力的部分有從嚴懲罰的趨勢,但效果看起來緩不濟急,醫療暴力事件仍是層出不窮。目前來說,要有效的預防醫療暴力發生,幾乎辦不到。
個人經驗
上面談了很多他人的經驗、我收集的到資料,現在來談談個人經驗吧。
我是否遭遇過暴力事件?答案是肯定的。語言暴力跟直接施暴都有,蓄意的攻擊行為跟非目的性的攻擊行為也都承受過。語言暴力包含辱罵、冷嘲熱諷,至於最常見的不合作、不友善的態度幾乎是每天都會碰到。直接施暴的事件,很榮幸的,我在當實習生的超級菜雞階段就碰過了,正式執業後,這方面的問題倒是少很多。至於非目的性的攻擊,是我認為暴力事件裡最無奈的一種,我很清楚這些行為非出自病人的本意,我僅能在後續執業時多注意、小心。
至於我有沒有通報過暴力事件,我今天回想起來發現我居然沒有通報過。如果不是書寫這篇文章,有些事情我甚至在過去沒有注意到那是暴力事件,因為太過太日常了。這樣說起來,或許醫療暴力的事件比我們想像的還多,僅是因為沒有通報,而被低估了也說不定。
結論
以現在的狀況來說,要杜絕醫療暴力是不太可能、也不實際的作法,僅希望未來此種事件的發生率能夠下降。因此呼籲大家在就醫時,能夠多一些耐心以及包容。也呼籲在醫院工作的同仁,大家在臨床執業時,若情況許可 ( 雖然我知道非常困難 ) 多給予病人、病人家屬一點精神上的支持、多一點耐心、以及詳盡一些的解釋。要能夠降低這方面的事件,我想醫病雙方都需要付出努力,才可能改善這樣的情況。
最後,我想說的是互相理解以及尊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是醫事人員對於處置太過習慣,造成專業的詛咒,進而導致病患、家屬的不滿;有時候也可能是病家對於醫療處置的要求太過無理,導致醫事人員的反彈,進而導致口角糾紛的產生。
當然,在角色不同時要互相理解、尊重對方是非常困難的,但就因為困難,所以才值得學習不是嗎?
謹以此文,希冀未來的醫療環境能夠更好。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