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入挣扎

前序:《局部的挣扎》
努力付出的挫败,大多来自于:明明有更为轻松的路,为什么我这么不幸,非得遭这份罪。而如果通过各种「捷径」的尝试后,发现所谓的「轻松道路」只是海市蜃楼一般的幻觉后,便能按下心来,踏实地努力。而 struggle 是同努力付出同样的课题。既然是「付出」,为什么非要用「挣扎」的形式,就不能先轻松的阅读、吸收信息,等感觉有所储备后再一点点地实践、挣扎吗?甚至,当准备足够充分时,是不是就可以不必挣扎了?
指数级的效率
挣扎让人心力交瘁,它总是迫使你全情投入、把你的脑袋按在水中拼命呛水。这种在生命线上的跌宕起伏,会让你求生式地逃避它、绕开它。
但绕过 struggle 就意味着绕过了生命中最好的发明(死亡)带给你的指引和帮助。在求生欲的挣扎下,推进事情的效率和面对繁复信息的决断力,都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回顾过往的 coding 经历,通过单纯的阅读、思考去理解的新课题(如:新的语言/框架/工具库),虽然过程无比轻松,却可以断断续续地耗费几个月而不入其门。而一旦有了具体项目的介入,特别是能够尤关你生计的压力介入,便能在几天的时间内实质性地推进对这个课题的理解。当然,代价是每天呛水一般的死命挣扎。
挣扎对效率的提升是指数级的,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保持前进的 momentum,让你在更为正确的反馈中校准前行的方向,让你在繁杂的信息面前,拥有更为正确的决断力(总在欲断难断的徘徊,不仅会拖延时间,更是会耗尽你的所有心力,完全丧失前行的 momentum)。如果 struggle 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效率提升,那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如此苦不堪言。但它带来的效率提升是「质」的飞跃,是能让「可能」与「不可能」互相转换的关键性动力材料,它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基石性存在。逃避这个 struggle 带来的痛苦,表面上是在降低生死盘桓的风险,但实际可能只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说,降低的风险比起浪费的时间来讲是不划算的。
现实约束的模拟
考虑跳进 struggle 的泥沼,意味着充分考虑现实约束。考虑 business/investment,却不考虑「开枪」的问题,那么,你只会被繁复的信息所吞噬。你不知道你应该关注什么、你看着数字也会疲惫,因为你没有压力。哪怕仅仅是模拟现实的 thinking model,也会为你的研究指明方向。很多时候给自己逃避研究投资的借口是:我没有专业做投资的从业者那么多的可操控资金。那假设给你一张 Excel 表,让你按照当前的 LP —> VC 的数量金额为你自己分配一些数字,你又会选择什么行业、什么公司去投资呢?难道你会立刻因为 Excel 表上有了数字而懂得投资什么吗?
但另一方面,只要你有这么一张哪怕是金额虚幻的 Excel 表,上面的「数字约束」就会给你真正的压力,你必须在同 LP 签订的时间内「开枪」将资金投出去。而投出去的钱如果没有达到对应的投资回报率,那么你下一次将很难再次说服 LP 拿到新的资金。这些回报率、时间的约束,会让你一下子进入 investment research 的 struggle 中,你会感受到那种现实呛水的真实感觉,你的决断将不再迷茫,你会在一大片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航行的方向。
同理,对于 product research,如果不考虑「商业/财务/开发」资源的约束,仅仅作为无限资源的形而上的产品票友,对产品的研究便会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你无法感受到真实的 struggle,也因此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进步。你只是在抽象地焦虑、不明所以地使劲儿、努力,但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的路上、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但事实上,你根本没有具体的目标,你永远也到达不了。你必须有具体的「现实约束」构建具体的目标,然后在这些约束下感受到真正的 struggle,它为你带来动力和决断的利剑,帮助你不会在信息的汪洋大海和决断的迷雾中消耗。
你必须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放在 CEO/LP、产品经理/VC 的位置上,感受来自那个 position 的压力和约束,然后开始你的研究。没有这样一个「位置约束」去开始你的研究,仅仅是在盲目地阅读信息,只能成为 10% 扩展视野的业余付出,但绝不能成为你主线的严肃研究。你会迷失、错乱、毫无节奏可言,你无法感受到决断的压力,更无法同从业者、消费者共情,你没办法构建出真正的、能够成为你新事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你会永远在准备阶段,永远无法切换到这个新的赛道。你只是在准备、准备,毫无目标、约束、实质进步、自欺欺人的徒劳准备。
(另:有了现实约束的模拟,自然会导向你的个人数字。你在 Excel 上写下的虚空数字,以你当前的 asset 来看,有多远的距离、又需要怎样的「数字约束/增长率」才能实现这个虚空数字。你会开始像经营公司一般开始严肃经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开始考虑你的每一个 move 会有哪些约束和后果,如此,在你做 move preparation 时,你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做信息研究,更加能决断和进入真实的 struggle 状态,而不是徒劳消耗。)
尝试后的失败 v.s. 无作为的成功
一味地逃避挣扎而妥协于理论的准备,还会让人陷入对「理论预测」的痴迷,而放弃对「实践检验」的实施,毕竟后者意味着痛苦的挣扎。
现实并不是形而上的数学,因此即便是那些商业中的传奇/巨擘们、甚至是被事实验证过无数次所总结出来的规律、观点,也总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变得不成立。现实从来不会像数学那般纯粹,可以仅仅通过「逻辑」就将一个「结论」卡得动弹不得。你总是可以等待/构建恰当的时候去“推翻”一个逻辑上无懈可击的结论:要么将原有约束条件偷梁换柱,要么发掘出更多的约束条件。你总是无法像数学命题一般“完备地固定住”某个「结论」的约束条件,因此也就无法卡死一个结论。
在这个意义下,过分依赖逻辑只会阻碍你在现实中的纵横驰骋,它会像思想钢印一般大大束缚了面对现实问题时所应该具备的想象力。
更进一步,为什么总是想仅仅依靠逻辑就遍行天下?可能本质上并不是你有多信仰逻辑,而是想要偷懒和逃避,通过将「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粗暴地简化为「确定的逻辑问题」,打着对逻辑深信不疑的旗号,来逃避对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直视。
所谓不屈的意志、不顾前提条件的打破,并非是在违背科学原理的不切实际,而是说,当你在局部的逻辑不成立时,并不意味着更为抽象、宏观的目标不能成立。只要还有意志力、内心还未被击垮和战胜的决心,就还能重新定义问题、重新改造约束条件,在另一条分支中去实现目标。这才是「前提条件」没那么重要的真正所指:大胆地去重新定义约束条件、让视角 A 下不成立的前提条件在视角 B 下变得无关紧要。
对于现实问题,「尝试之后的结果失败」要比「什么都不做的预测成功」要重要得多,虽然对于「形而上」的领域其结论可能是反过来的。不把自己扔进去挣扎、呛水是不行的,非得在 struggle 中才能学会。
近期回顾
《局部的挣扎》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