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 X 徐琳瑜 | 一個人的社會

一個人的社會
·
·
IPFS
·
「一個人的社會」第一期展覽海報,2019



山河是位在校的大學生,他說他身上住了三個人:一個小女孩,一個中年男人,還有他。女孩住在二樓,他和男人住在一樓,一樓與二樓之間沒有樓梯,所以上不去。小女孩最近好久沒說話了,他懷疑她自殺了。徐琳瑜在之前的田野分享會中說:我想消失,你想被聽見。她與這位合作者有著迥異的差別:山河切斷了性侵他的體育老師的手指,而徐琳瑜嘗試隱藏自身的性別。在噩夢中,山河總是用自殺讓自己醒過來,而徐琳瑜則漂浮在空中:二樓的空間無限,有很多女性,一樓有個裸體的男人趴在那裡一動不動。徐琳瑜非常細緻地梳理了合作者的遭遇,以及他如何回應他的遭遇:哭壞的淚腺、與父親的切割、報復性侵者、持續的幻聽、對性取向的猶豫等等。徐琳瑜規劃了6個章節,用山河的講述作為藍本整理了台詞。但直到後期剪輯素材和梳理文獻的過程中,藝術家才逐漸理解了這背後的邏輯:所有的線索都匯集在了各自身體的層面上:山河的一部分身體並沒有進入社會秩序,始終停留在那裡;而徐琳瑜從無法被凝視的女性身體和他者的目光中,去嘗試理解自身獨特的主體位置。這個位置並非普遍意義上的性別位置(包括少數性別標籤),而是作為個體的絕對差異。這是一場事後才被意識到的冒險:藝術家根據山河的講述,為他裸露的世界編織了一件外衣。

——滿宇



第一次與山河長達七個小時的對話,他就拋給了我一個完全無法預設的局面!我想如果我是他那樣的處境,我會不會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在那種情況下,我是不是能像他那樣轉化出另一個東西來支撐自己!

當我面對一個具體的人,看到他笑著說出自己無法被複製的個人經歷,看到他被自己的情緒折磨得整晚整晚的睡不著覺,看到他的生活里充斥著各種對人性複雜的恐懼和對抗,看到他用他自己的方式面對整個家庭的牽絆,看到他在記憶中留住死去的人,第一次的對話之後,我緩了好久,裡面的信息量早已超過了我的想象,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甚至比電影還電影,在他的講述中,我已經無法做出判斷,只剩下碎片化的畫面在不斷回放!

雖然在這段傾聽與訴說的關係里,我們也會存在溝通理解上的錯位,詞與意的分離,各自認知的局限,但這些壁壘將在持續的對話中,慢慢浮現出來,並幫助我看清我自己的問題和局限,正因為我們的截然不同,我們才能從差異中重新看見對方和自己,看見我們共同面臨的和無法相通的困境。

在他從未對別人說出口的隱私和秘密里,有恐懼,有疼痛,有興奮,有覺醒,有孤獨,有妥協......要說在感知層面能對他的一切感同身受,那是假話,我只能說嘗試去理解那些我不曾經歷和無法想象的事。面對這些具體的,甚至戲劇性的隱私細節,如果用一種單一的因果邏輯去試圖概括一個人是愚蠢的,我也不希望他的這些血淋淋的隱私被消費成一種簡單模版化的故事。所以我選擇與所知的隱私保持一定距離,把注意力放在他是如何重新建構自己來應對他所經歷的一切,以及在現實中,他與周圍人所建立了一種怎麼的關係,以什麼方式在運轉。

本片以一個個體如何面對自我創傷的角度,劃分為六個章節,每一章的背後都呈現了一段自我建構的心理關係。

 

第一幕:謊言

影像截圖,彩色,3分55秒
「我人生中的第一個謊言就是我告訴我媽,我在學校過的很好,同學老師都喜歡我!」

「如果我說了真話,大人一定會說,小孩子小打小鬧嘛,不然就是,那為什麼別人沒這些問題,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再換者說,就算大人真的為我出頭,在那個年紀,只會換來更嚴重的霸凌!」 
 
—— 山河

面對不能說的處境,一方面是不想讓母親擔心,另一方面是認為她理解不了自己,他開始在母親面前用語言塑造出另一個自己,過著母親希望他過的完美生活!現實中他也不會讓人家看到他是經歷過這些的人,母親從未親眼看過他的痛苦!山河經常有美化痛感的描述,並告訴自己不需要,來替代得不到。從小就被寄養在各種親戚家,母親的缺席一直讓他沒有依賴母親的習慣。

「每個人都只會為自己寫故事,不會幫別人寫,重點不是換夢,而是交換生活,交換生活場地。」

—— 山河

人只有通過假裝,才會有膽量去觸摸真實,因為真的東西裡面有太多我們不敢去碰的東西!我們現實的處境中,很多人被謊言所傷,被一個又一個騙局騙得體無完膚,相信語言營造出來的幻覺,並為之疲於奔命甚至癲狂,即使察覺到不對,並為之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依然連拆穿幻覺的勇氣都沒有,也有一輩子都活在楚門的世界不自知的,現實的複雜已經到了讓人無法判斷真偽地步。

《謊言》是通過假設這件事來觸摸真相,真相只存在個體的真實里!我們用話語編織出來的世界里夾雜著身份、視角和經驗的立場,對語言的修飾,對語義的雕琢、呈現、遮蔽、偏離著現實世界!當我不再相信語言本身,而是退後一步,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我組建的過程!只有看清話語背後他所面對的具體困境,才能真正打開這中間阻礙理解的那道牆,語言讓一切變成可能,一切又從語言開始,也許有一個真相是由無數個假設構成的!


第二幕:禮物

影像截圖,彩色,6分50秒
「最想要的二十歲生日禮物是希望我媽給我一份親子鑒定報告,證明我不是我父親的兒子!」

「我要用盡各種辦法與他斷絕法律上的關係!用法律把他從我的生命中徹底刪除!為了和他脫離父子關係,我甚至開始在我爸面前演戲,故意激怒他,讓他說出一些情緒性很強的狠話,讓我的親人們覺得我爸對我不好,錄音作為脫離父子關係的證據。」

「從小到大,我對他的仇恨沒有一天減少過,我爸常年在外,沒有盡到身為父親、丈夫、兒子該盡的一點責任,賭博敗光了爺爺的家產,搞垮了整個家族,只有沒錢的時候才會回來找爺爺,很自私,他沒有帶給家人一絲溫暖,是社會上有名的混混,入獄兩次,甚至去嫖娼,我媽太愛他,原諒過他,但他並沒有感恩和珍惜!」

「母親不反對我將來拿錢養父親,但是她絕不能接受和父親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

—— 山河

我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之後,發現中國法律是從來不承認脫離父子關係這一說的,無論是父子雙方都同意,還是任何一種情況下,子女都不能和其脫離關係,必須贍養父母,無論他們的父母對他們做過任何事情,社會道德和倫理上都不允許這種「不孝」發生!所以在現實中他的這個想象唯一可能的途徑是,否定遺傳基因,才可能在中國式關係里,斷得乾乾淨淨!

《禮物》虛擬了一個基因改造王國,可以幫助他實現這個禮物,在那裡,人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父母,用自己的基因製造出一對完美的父母,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從而避免各種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心理創傷!

現實中,我們沒有選擇自己父母的權力,沒有選擇自己性別的權力,從基因層面想要摘除父親的基因,是對自我身體抽空式的想象,用自己的基因製造出一對完美的父母,是轉換權力的開始。面對一個這樣的原生家庭,母親是他與社會建立關係的最重要的參照系,父親則是一直不在場,並不斷傷害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母親!對於年幼的他來說,一方面他要消化母親的感情創傷,與父親敵對,變成保護她的「英雄」。一方面他也希望父母關係能有所改善,是一個完整正常的家,在中間做過很多努力,試圖改變他的父親,但這只是他一廂情願的付出,他們之間的感情早已支離破碎,唯一剩下的是血緣上的牽絆。在一個中國式的家庭中,家人之間分崩離析的價值差異和這種捆綁式的家庭關係是令人窒息的。

現在想起來小孩子經常會玩一類扮演父母的遊戲,依靠自己與父母相處的經驗去想象父母是如何照顧自己,關心自己,彌補和完善自己想要的愛。山河小時候養過一隻鸚鵡,每天擔心鸚鵡的吃喝拉撒,一點點狀況都擔心得不得了,怕把鸚鵡養死,他靠當一隻鸚鵡的爸媽來重新體會父母愛小孩的分寸!


第三幕:一半一半

影像截圖,彩色,6分10秒
「我們住在一個兩層的建築里,一樓沒有上去二樓的樓梯,上面住著那個小女孩,下面住著我和那個男人,小女孩的聲線低沈,是從小到大一直陪伴我的聲音,在腦海裡不斷回旋,後面她就一直沒有出現了,我懷疑她在二樓自殺了,男人是擁有權力的小丑,話不多,但這兩個聲音,只要我一忙起來,他們就很少出現了!」

—— 山河

當他在閱讀書籍或出現評論性語言時,腦海裡出現的不是他自己的聲音,而是一個小女孩和一個成年男性的聲音,他們會在不同的狀況下出現,小女孩會在極端情緒下出現,分析著人性的各種陰暗面,而成年男性則少言寡語,卻一直在場旁觀。

「曾今我們是多麼好的朋友,共享一杯飲料,共享一件衣服,現在好了,我們居然共享一個男人了!」

—— 山河

這是三個聲音唯一一次同時出現時說的話,山河說過,他不想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身體,他希望自己可以不被任何人牽絆,可以為自己而活!

《一半一半》討論的是成人世界和小孩世界的邊界問題,對每個人來說,這個邊界是完全不同的,山河的身體被三個聲音共享,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以一個小孩的身體,經歷著成人世界的殘酷,讓他的身體和精神一直處在一種割裂的狀態:一半成人的世界,一半孩子的世界。讓他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辦法保持一種單純的天真,但在成人世界里,他作為一個小孩又掌握不了權利,成為控制者。他對聲音的空間描述很生動的表達著他與現實的關係,從而浮現一種身體不在場的尷尬!

「別人是小孩,但是他們想做大人!我必須得做大人的時候,其實我是一個小孩!後來長大以後,所有長大的人都會懷念小孩子,但是我已經不懷念了」

「不管怎麼做都是錯,沒有人會絕對滿意你。」

「不管怎麼做都是對,在我的世界里我永遠是對的。」

—— 山河

山河的出生一開始就是不受歡迎的,沒有人喜歡他,他被迫養成一種諂媚型人格來討好大人,讓他們喜歡並接受他,年幼的他只能靠模仿,讓自己假裝成為一個「懂事的成人」,才不至於受到徹底的拋棄!山河不止一次提到過羨慕那些從小家裡幸福美滿狀況下成長的小孩,可以天真無邪不知道世界的黑暗,這樣的原生家庭成為他認為的一種天生的殘缺,他也不會承認自己真正渴望的是家人對他的那份「在意和保護」。

我們以為的困局,可能不是真正的困局,這是我在複雜的無法辨別真偽的現狀中最大的感受。我們總是太早地獲得某種適者生存的經驗,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遭遇還是周圍人的忠告,都告訴我們要適應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而看不見規訓背後運作的邏輯,這個東西想把我們塑造成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每個人都在這一套邏輯下,無一幸免?表面上看,每個人呈現出來選擇的差異,或者說因為經歷角度的限定,讓每個人做了不同的選擇,又或者說看似截然不同的選擇背後都匯集成一個無法真正選擇的公共現狀。我們從父母的規訓走到社會的規訓里,再一次重裝系統,人人爭當適者生存下的幸存者!


第四幕:手指和裸照

影像截圖,彩色,5分53秒
「我給他拍了一張裸照,並切下了他的兩根手指。」

「我常常做一個夢:我睜開眼睛,發現自己漂浮在深海裡,上面透著微光,周圍全是太古時期活著的巨大生物,它的鱗片都比我大!在深海裡,感覺不只我一個人,很多其他方位都有人,和我一起在深海裡起伏著,看不到他們的特徵,顏色很淡很淡,是和我一樣的遇難者!」  

「我小時候被寄養在舅舅家,總被表哥表姐欺負,把我關在黑房間里循環播放恐怖片,長期大哭後,淚腺被哭壞,以至於現在哭不出眼淚來,醫生說將來極度悲傷的情況下,眼淚會從鼻子里流出來!

—— 山河

13歲那年,學校體育老師(男)以學校搞活動的名義單獨把山河叫出去談話,並性侵了他,那天晚上,街上沒有一個人,他在街上站了很久很久,渾身是血!

唯一知道這件事的是他最好的兄弟,那個年紀的男生覺得這是一件自尊心被侮辱的事情,被人知道是很丟臉的,因為身為男性,遭遇這些,只能證明你是弱者,也得不到大眾對女性身為弱者那樣的憐憫,社會塑造里不允許男性示弱,男性必須靠不斷征服和獲得物質價值才能證明自己是強者!

「回擊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找到可以嚇唬住對方的方式,放大他的恐懼,而這一切,只能靠打回去,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能被扯平,我帶著一幫兄弟,暴打了一頓體育老師,扒光了他的衣服,拍了一張裸照,並切掉了他的兩根手指,並要挾他如果敢去報警,就讓他聲敗名裂,坐牢去!」 

—— 山河

 不久後抑鬱症爆發,三個月沒有和母親說一句話,三次自殺未遂!

「善後的重要性:不光是拍裸照,拍裸體視頻,還有欺騙欺詐等,聽起來雖然不是好詞,但是這是抑制暴力最好的方式,找到一個能夠嚇唬住他的事情,但是成年人卻想不到我這種接近小孩子的想法!」

—— 山河

他很努力的想要變成強者,真正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在校園裡一個最簡單的生存邏輯,就是如果你不想被欺負,你就要比那些打你的人更能打,甚至更狠,他們才會怕你,你只有靠自己主動丟棄受害者身份,變成人人都害怕的角色,才能從本質上改變被霸凌。因為在學校里這種被欺負的事多了,只要不出人命都可以被無視,在那時那刻沒有人能救他,只能靠他自己!最後他只能在潛意識里,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英雄」,來自我拯救,並拯救世界!

《手指與裸照》中的「以暴制暴」並不是他發明的,我們會在大量的主流媒體上看到,比如黑幫處理叛徒和要債時切斷手指的懲罰,各種詐騙中用裸照要挾,這些行為為什麼在現實中不斷被效仿,我們在面對法律的不健全和無效時,該如何應對暴力侵害?在從小的教育中,沒有誰去給小孩梳理過暴力的概念和範疇,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暴力,更不會知道當自己經歷暴力的時候該如何保護自己,性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兒童並不知道自己被猥褻性侵,家庭暴力的強權下,小孩並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而只是知道犯了錯就要被懲罰,但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這就是錯,甚至本著一種生存的本能,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一直活在迎合和討好父母的寵物位置上,這種不對等從一開始就設置好了,整個規訓的目的是為了要聽話的小孩,他們又怎麼判斷的出來這是一種暴力呢?

報復事件不久後,抑鬱症的爆發,提醒著我們身體無法消化的創傷,不是以暴制暴能夠扯平的。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理解這個事件在個體身上的作用,和被社會輿論發酵出來必須掩蓋的醜陋,羞恥感和恐懼感,輿論的傷害遠比事件本身更具殺傷力,多少報道中,最後把受害者的受害塑造成一種情有可原和活該的,弱者就不該晚上出門,必須得把自己包的嚴嚴實實的,千萬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去挑戰人性,更不要去誘惑犯罪等等,這種混淆事實的輿論導向,在不斷地製造惶恐和不安,讓大家看不見事實真相,只能人人自危!

在一個作惡成本底下的社會,我看到了另一種不與暴力同流合污的做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我們總說要維護個人權利,但事件落到個體的頭上,對現實毫無辦法改變的情況下,也只能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變成自己痛恨的那種人,自己不變成他人的地獄,不施暴於他人是對暴力最後的不妥協!


第五幕:死亡是守護者

影像截圖,彩色,5分51秒
「我在夢里感到危險的時候,就會尋找「出口」只要找到死的方法,我就能離開夢境!」

「自殺是一種求生欲,是為了讓我醒過來,離開這裡。在夢里如果出現了一級恐懼,只要讓母親來救我,就能感受到極大的安全感。後來與母親分開住,我在夢里就永遠是隻身一人!」

—— 山河

死亡是一種虛構,其證據在於誰都無法觸摸到自己的死亡。

真實的死亡體驗:三次自殺(兩次跳樓,一次撞車)最後都沒死成,只是弄成重傷。

「那時候我家是二樓,我跳過兩次,也是深受小時候一部電影的影像,我以一個死者的身份,在那個陽台上坐著,是我想要改變一下這個世界的小小的念頭救了那個想自殺的我。」

「我會在夢中給恐怖的妖怪,穿上運動鞋,配一個誇張的配飾,弄個繡花坎肩,用這種完全不搭調的方式化解恐懼。」

「每次集體看恐怖片的時候,大家都需要我,因為我什麼都不怕。雖然小時候自己也是恐怖片的受害者,但我已經徹底免疫了,成功地變成了恐怖片絕緣體,我從小時候被家人忽視、嫌棄、排擠的位置變成了被朋友們需要的一個存在!這給了我一個極大的滿足!」

—— 山河

《出口》里的圖像大量來自夢境,裡面有觸摸死亡的描繪,只有殺死身體才能停止痛苦和屏蔽掉無法改變現狀的絕望,自殺切斷了身體作為感知的媒介,在夢里身體媒介是無限的,不是唯一的,就像孫悟空有無數的分身一般,可是在現實中,我們只有一個身體,而且是一個有性別,有身份,有特徵的具體的身體,只能死一次。

到底是什麼樣的絕境,人才會選擇自殺,放棄自己唯一的身體?看到台灣女作家林奕含自殺報道後,很受觸動,一個那麼勇敢直面自己的童年性侵事件的女孩,在婚禮上能說出如此坦蕩而誠實的話,最後到底是被什麼擊垮?她與重度憂鬱症共生的人生里,精神分裂對她來說是靈肉對立,因為她肉體遭受的創痛太大了,以至於她的靈魂要離開她的身體,她才能活下去!不是每種自殺都是懦弱的逃避,她們拼了命的想活下去,正如她所說的「不是我不為,我是真的不能」。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扁平化想象和偏見殺死了多少人,某種無知真的比任何武器都鋒利,她站在她的疾病里看出去只有蒼白與荒蕪。

山河用一種無釐頭,甚至亂劈材的方式嘲弄夢境中的恐怖符號,他在自己的經歷中重新找到出口,讓他對這種人造的視覺恐怖徹底無感,當明白這些恐懼是虛構出來的,它們就徹底失效了,正如我們無法分辨真偽的現實,又有多少恐懼是被建構出來的呢?這裡面夾雜著話語信息的不對等,媒體的無良與工具化,適者生存的淘汰法則,價值單一扁平化的成功學,環形監獄式的鄙視鏈,還有施暴者的妄想等等,無一不與每個人的恐懼息息相關,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被預演,最終佔領和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它可能被夢想,被理性,被大數據,被某種正義,被雞湯,被發展,被人間天堂修飾的你根本無法識別!面對不可控的未來,這種恐懼會披著不同的外衣,混淆著我們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判斷!


第六幕:透明人

影像截圖,彩色,2分54秒

在夢中,身體遇到了雙重威脅,一層來自男性潛在的暴力侵害,是一種未知並隨時都可能爆發的狀態,一層來自同樣身為女性的審查監管,很多厭女症的女人們,簇擁著男性權利的光芒,都是忠誠的衛士,自己被囚禁在裡面還身體力行的鞏固著圍城裡的遊戲規矩,並試圖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

我想消失。

我希望變成一個透明人,不被發現就沒有危險,是一種對身體消失的想象,身體不被周圍人的期待和目光所包圍,隱身在人群里的動機:是對暴力的恐懼和無法支配自己身體的恐懼!

最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不是我選擇了女權,是周圍的處境逼著我變成女權!

女性一生下來就可能面臨被拋棄,被殺死,被差別對待,被性別歧視,被拐賣,被性騷擾,被性侵,被家庭暴力,被當生育機器,被結扎,被要求生兒子,被出軌,被威脅放棄小孩,被恐嚇,被趕出家門,被傳統道德綁架,被偉大和犧牲裹挾的母親形象,被男權話語物化的輿論所評價等等。在種種的被動關係里,不要覺得這是一種被迫害妄想,社會事件中隨時可以舉出無數個正在發生的女性受害者的案例,這就是身為一位女性不想面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恐懼!

我發現身體的消失並不能解決這種深層恐懼,這種假設是無效的,身體從來都不是個體能選擇的,而本質問題也並不是出在性別上。在這幾年的對話里,我也看到山河同樣身為男性被各種價值捆綁,在成長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暴力,也有他自己具體的困境。女權要對立的從來都不是一個性別問題,而是一個公共話語中平權問題。

真正的問題出在社會對性別身份的認知過於扁平化,我們很多恐懼都來源於這種狹隘認知的綁架,人不能簡單就被身體屬性給判定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在理解身體的時候,能不能接受更多樣的存在方式。對我而言,認知的基石是先要面對自己的身體,看見現實處境中身為女性真實的恐懼,才可能看清這些具體問題下的恐懼背後是在維持著一種怎樣的規則,要想明白的是我要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立判斷來重新面對自己的身體和社會身份,才不會被不斷放大的恐懼吞噬。

你想被聽見。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遊樂園,即使我多次要求,我的父母也從沒有帶我去過,長大以後,我終於去了,雖然也喜歡,但不知道為什麼我沒有想象中那麼開心。」
  
—— 山河

遊樂園在他小時候,是驗證家人是否關愛他的方式,但卻從來沒有得到回應,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在遊樂園裡玩耍的場景,是一種處在意識里的想象,長大以後,每次遇到不開心,他就想去遊樂園,似乎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自我獎勵,並化解一些情緒,但真的去了,也沒有想象中開心,因為在遊樂園裡找不到那個曾經缺失的愛,而他真正想要的是被傾聽和被愛!

最開始直覺上選擇山河的原因並不是知道他身上發生了如此多戲劇性的事件,而是他口中的一句話吸引了我,「在這個世界上,我媽媽是對我最重要的人!」我記得這句話我也曾經說過。在母親的寵愛和恐懼中包裹著長大的我,與他所經歷著截然不同作為男性的成長,讓我重新去理解性別,重新理解對母親的愛和整個家庭關係!

參加「一個人的社會」以來,因為能真正看見他人,而重新認知自我,我開始能理解更多跟我完全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維度去觀看,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女性身份,並更清楚那些令我真正恐懼東西,明白只有把自己拉出感覺層面,才能看見恐懼背後的建構方式,才知道它是如何生效的,真正做到不自我圍困!

「一個人的社會」展覽現場,新造當代藝術中心,廣州,2019




一個人的社會 | 第一期展覽

時間:2019年6月23日-7月22日

地點: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海傍路4號 新造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家:

寧靜 x 余秋呈

劉鐵民 x 陳巧真

滿宇 x 徐坦 

李珂 x 徐然 姚鶴立  

山河 x 徐琳瑜 

梁廣年 x 喻旭東 

劉超 x 劉偉偉 

石炳煌 x 謝劍波 

李莉君 x 東啓

唐昌旺 x 唐浩多

出品人:藍海騏 

項目發起人:李一凡、徐雅珺、劉洋、滿宇

策展人:滿宇

策展助理:翁欣欣

展覽執行:李樂




主辦:

協辦:

鳴謝:




「一個人的社會」第二期活動,2020年10月17日-10月31日及11月8日,將於線上進行。詳情留意www.facebook.com/HKAPTFS/

【一個人的社會】藝術計劃

此次藝術項⽬以精神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為理念參考,邀請藝術家與精神分析家一同針對社會中的不同個體進行⽥野研究與實踐工作,通過一系列的會談、討論班、協同創作、展覽等活動對社會中的「⼈」之精神狀況展開理解、對話、認知和行動。這個項⽬的初衷是為了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嘗試重新指認⾏動的主體。

沒有人例外,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的語境中,但由於遭遇的偶然性,每個人有著自己的上下文。《一個人的社會》將具體的個人作為工作的第一現場,藝術家處在一個無知的位置上:自身的歷史、家庭與社會關係將得到重述。作為一個持續項目,我們期待通過不同階段的工作積累,圍繞著主體的現實,在不經意的日常行為中和無處不在的權力話語這一緯度上,呈現個體特殊的主體邏輯與社會現場之間複雜的張力關係。在這樣的工作中,我們能夠更為清晰的看到那些瑣碎或者嚴謹的觀念、日常或者異常的行為、那些所謂高級或者低級的審美趣味與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那些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神話即便是在日常的層面也需要被權力的幻象結構所支撐。

我們期望藝術家的工作遵從「從現場到現場」的原則,因此項目的完成會根據自身要求以不同的方式結束。這裡的現場到現場,強調的是藝術家始終在秩序的生產環節中工作,而展覽只是對整體工作的一個階段性呈現與交流。《一個人的社會》第一期曾於2019年6月23日在廣州新造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由十位藝術家與他們的合作者共同參與;目前新一期的十二位藝術家正在進行田野工作,第二期展覽將於2021年8月在香港展出,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此項目由李一凡、滿宇和兩位精神分析家劉洋、徐雅珺共同發起。第一期的策展人為滿宇,正在進行之第二期的策展人是劉南茜。我們期待持續的工作可以將對主體的重新認識帶入我們未來的常識,以面對個體在社會實踐中所遭遇的內外困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一個人的社會【一個人的社會】藝術計劃 此次藝術項⽬以精神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為理念參考,邀請藝術家與精神分析家一同針對社會中的不同個體進行⽥野研究與實踐工作,通過一系列的會談、討論班、協同創作、展覽等活動對社會中的「⼈」之精神狀況展開理解、對話、認知和行動。這個項⽬的初衷是為了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嘗試重新指認⾏動的主體。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羅福興 × 蘇宇俊 | 一個人的社會

Ms. D 綺彤 × 彭靜(上) | 一個人的社會

劉鐵民 X 陳巧真 | 一個人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