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 90] 假日慢讀書計畫——《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FischKatze
·
·
IPFS
·
以一種極為緩慢的方式,介紹一位迷人的思想家。(本文為今日發文前,發現昨天標題寫錯改不了所以重發,讀過者請別拍手呀...)

(本文昨天重發...因為...有點點閱讀障礙的魚貓,居然把最敬愛的女思想家譯名寫反啦,還是在不能改的標題處 [躲起來大哭,實在太丟臉了😭] 所以今天發現再重發一次 >"<)

沈澱了幾天,再整理一些資料,終於膽敢開始「抄書」。雖然過去也曾抄過書,而且總是以一種可能過於緩慢,卻是希望細緻周全的姿態介紹書籍,可是因為今日想要介紹的是我自己非常欽慕且傾慕的「政治理論學家」(political theorist) 漢娜・鄂蘭,因此特別謹慎。

會選擇緩慢步調,主要是希望首先自己不要挾帶太多偏頗地簡化任何讀到的理論(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很清楚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全然客觀,因此總是會有偏頗的成份)也不希望書寫文章時,會因為過於濃縮而產生用詞不準或是跳過推論而造成更大的誤解。

因此這又是一組系列文。

而,回到今日想介紹的主角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為什麼會欽慕這位理論學家呢?而她又是誰?她的主要論述和思想體系是什麼?

書封

作者:李建漳
出版社:聯經(2018)


目錄:
1. 誰是漢娜・鄂蘭?為什麼要認識她?
2. 向古典學習
> 為什麼需要哲學與政治?以及,政治哲學?
> 西方政治哲學遇到的危機與鄂蘭的回應方式
> 鄂蘭對其理論的建構
> 政治作為鄂蘭思想的核心概念
> 鄂蘭對政治的界定
> 相應例子

3. 小結

1. 誰是漢娜・鄂蘭?為什麼要認識她?

與前人的緣份有時候總很神奇。

會認識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0/14—1975/12/4),始於著迷存在主義,並因此遇到了一本名為《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At the Existentialism Cafe)的書。在那本書中,她在其中的「戲份」並不多(本書也很有趣,是以劇目進行,非常推薦閱讀)就指示因為身為猶太人,師承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和二戰後對猶太人而言具有爭議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因此名字被稍微記入了當時屬於存在主義小圈圈。

後來到了德國就學,選修了一門政治哲學課,從古希臘時期的政治討論,一路經過來大家耳熟能詳的十七世紀的 Thomas Hobbes 和 John Locke,再到十九世紀的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Isaiah Berlin, John Rawls 等,原本就只是依著課單和指定閱讀,趕在每週上課前吃完一系列的文本,直到來舉辦這門課的系所舉辦了一系列「尋找女哲學家」的活動,當那活動開始時,我才赫然意識到:咦,對耶,怎麼整學期清一色都是男性的作品?雖然私以為研究不分性別,可是畢竟身為女性,多少還是會看著其他女性的背影成長的,就如過去喜歡上西蒙・波娃(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後來因此對今日要分享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欽慕並傾慕。

為什麼會欽慕並傾慕於這位理論學家呢?

分享一段她的事蹟:

1960年,以色列綁架了納粹劊子手艾希曼 (Otto Adolf Eichmann),在耶路撒冷展開世紀大審。逃過大屠殺的猶太女思想家漢娜・鄂蘭,決定親臨審判報導。聽著艾希曼的自白,鄂蘭發現眾人眼中的惡魔,其實只是「依法行政」的平凡人。[她]壓抑著曾遭迫害的創傷,冷靜刻畫對審判的觀察,不但提出「邪惡的平庸性」,更大膽指出猶太人也是悲劇共犯。(本書 p.19)


在上段文字裡的「邪惡的平庸性」亦有時被翻譯為「平凡的邪惡」、「惡的平庸性(本書後來用詞)」(The Banality of Evil). 簡而言之,關於平庸/凡,來自於缺乏思考,可是往往因此產生的惡(如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非常大的。關於這部分會於之後整理。

所以,當本身身為猶太人的漢娜・鄂蘭,在戰後聲討納粹聲浪中,卻站出來提出此「顛覆性」「不可饒恕」且「惡名昭彰」甚至有點像是為那些納粹劊子手找到開脫說詞的思想,就算她是保持一貫清醒和理智,可是在當代卻也引發巨大爭議乃至撻伐。不過,這也是為什麼她偷走了我的心,當發現自己有點不一樣時,其實真的不要緊。


不過關於她不怕成為異端的事蹟只是覺得她好帥的起點,後來更認識她心中對於「政治」是什麼又或不是什麼,以及她對政治理論(或更精準地說,她試圖透過《極權主義的起源》和《人的條件》(也翻為《人的境況》)來架構她的政治理論)的建構,漸漸發現她的思想其實很有洞見也很獨特,而最終導向希望真的能尊重並保持多元、保持平等與自由的政治理想圖景,在紛亂的現世中,仍然有指路的功能。

因此,套一句本書開篇所引用的一句話:

「在一個嶄新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一門新的政治學。」(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國政治哲學家托克維爾,主張「公民共和主義」)


2. 向古典學習

🌸 為什麼需要哲學與政治?以及,政治哲學?

「面對錯綜紛雜的當今世界,哲學思考首先需要我們謙卑下來,從自己立場退後一步,參與理性的對話,並針對我們無法左右的挑戰,共同提出應對的措施⋯⋯我們遇到的困難愈大,愈需要通過哲學來理解和平與持續發展的問題。」
「哲學的多樣化是我們培養兼具包容的全球公民意識之最大財富。面對無知以及不寬容的泛起,哲學有助於相互了解。」(本書 pp.5-6, from Irina Bokova, 於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訂之世界哲學日)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在步伐過快的時代,我們往往努力地追著許多事情,並且可能因為某種信仰而堅定地捍衛,不過,透過科教文組織總幹事 Irina Bokova 所發表的話,她指出了「哲學之所以能承擔、回應人類共同問題的首要理由,在於作為一種反思活動,以自身想法或錯誤為前提,因此在智識上必須謙卑,再展開與異己的真誠對話」(p.6)這件事。

然而,哲學的這個面向,又怎麼與政治扯上關係呢?

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而有人的地方也往往會有許多需要溝通的地方,而若以上述以自身想法或錯誤為前提的方式展開對話,相信世界會更美好吧。

在這部分,作者首先透過透過西方政治 Politics 一詞的字源 “Polis” (古希臘語中「城邦」的概念)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對政治的探討就是對正義國度的追尋」。(p. 7)

因此,作者進而指出「透過掌握政治哲學的基本面貌」,以掌握一切關於政治的(如自由、平等、民主、權威、正義、意識形態等)最根本的思考。(p.7)

是以,政治哲學經時累積簡而言之,大約可以定義為:「人類思考自己與他人如何共同生活,這樣的思想結晶就是『政治哲學』這門學科。它是人類反省,掌握及建構自我命運的一種表現方式。」(p. 21)


🌸 西方政治哲學遇到的危機與鄂蘭的回應方式:

然而,政治哲學一度在二戰後有了沒落的趨勢,主要因為——

(1)當代哲學家對西方哲學傳統的攻擊。而政治哲學身為旁枝,一同遭遇了被批評的命運。

(2)兩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歐洲知識份子認為西方政治哲學傳統要負起責任,有些人批判西方思想太過「理性主義」,有些人則指責其與現實經驗香脫節。

(3)政治哲學遭到科學主義及實證主義的否定。

而漢娜・鄂蘭在政治哲學逐步崩壞的大環境下,回應,又或說,透過思想上的「創造性破壞」後重構政治思想,那麼她是怎麼進行的呢?(以下整理自 pp. 22-26.)

(1)批評舊傳統並重構新理論

漢娜・鄂蘭明確指出自己不是政治「哲學家」。

因為她認為「哲學」關心的是個人,但政治是「一群人的事」,所以她自稱「政治理論家」(political theorist)。

不過撇開身份標籤,漢娜・鄂蘭透過批判西方政治哲學傳統,並創造新的政治理論,其理論將會在後續逐步介紹,而這也是她回應逐漸崩壞的政治哲學/理論的第一步。

(2)探討極權主義的「起源」

這部分與二戰後的氛圍有關。她以從極權主義的魔爪下下逃脫,反省並分析這種政治氣氛的形成。

這裏提出了幾個問題,其中尤其包含思考「在一個後於極權主義的時代及世界中,政治意味著什麼?」以及「『自由』與『政治』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關係?」而這些討論也會在後篇整理其理論呈現。

(3)什麼是真正有意義的政治行動?

這一步,鄂蘭是要回應「自然及社會科學都無法正確理解人的實踐活動」這件事。而透過她的推論,她甚至歸結出「真正的人類行動展現,是一種『奇蹟』。」關於她所說的「政治行動」部分也將會在後篇整理呈現。


🌸 鄂蘭對其理論的建構:

就像尼采認為要回歸到古希臘時代,鄂蘭也選擇「向古典學習」。透過對古希臘及羅馬古典思想的理解,她「試圖重新恢復政治『最初』的意義」。

而因此,在鄂蘭所理解的政治「主要奠基在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之前的古希臘城邦政治經驗」。也就是,如果單看表面,這樣定義下的「政治」一詞所代表的概念其實與我們現今常用的概念有很大的出入。(pp. 27-28)

不過,關於向古典取經,這也只是鄂蘭為其理論「建基」的方式。

因此,本書作者提及——


🌸 政治作為鄂蘭思想的核心概念

透過政治這個「核心概念」出發,作者也逐步展現鄂蘭的理論架構,並以此系統性地為這本書進行架構安排。是以這本書的架構如下:(以下整理自 pp. 30-32)

(1)鄂蘭如何分析及批評「舊時代」和「舊世界」

這部分作者提及,鄂蘭認為「舊時代」的象徵,是極權主義的政治經驗與西方「政治哲學」的大傳統,而「舊世界」的象徵,就是「將政治所發生的『公』領域跟『私』領域、『社會經濟』領域相混淆的慣習及思考模式。」

因此第一步,鄂蘭是進行「政治是/不是什麼」的釐清,並指出「政治只出現於特定的『空間』」而這「空間」是鄂蘭定義下的公領域。

(2)鄂蘭展現其「新的政治學」的實質內容

以理解「真正意義下的『政治』」作為開端,作者便會以此基礎介紹鄂蘭對於「政治」、「行動」、「自由」、「權威」、「權力」、「判斷」等觀念的具體內涵。最後也將會介紹很具爭議性的「惡的平庸性」命題——而這命題本質上其實就是對「思想」及人類的「判斷能力」進行分析。

在依循鄂蘭建構理論的方式展現本書架構後,緊接著作者進入「鄂蘭對『政治』的分野」,即她對政治的定義。前面提到鄂蘭回到古希臘羅馬取經,那麼她取了哪些概念呢?而這些概念又如何成為她理論的奠基?(整理自 pp. 33-36)

鄂蘭的關懷根植於重建政治的「獨立性」(autonomy),並區分「公領域」和「私領域」,而後在明確的「公/私領域」分別下,對「社會領域」的批判。在鄂蘭的觀點裡,她主張「政治只發生在[她所嚴格定義下的]公領域」,這也是為什麼會衍生出對「社會領域」的批判,因為「社會領域」的概念常對「公領域」概念造成誤解或混淆。

而上段提及的「獨立性」則是指:「政治獨立性意指政治只服從自己的內部規則,它不需奠基在任何形上學體系或宗教性的最高原則。」即政治是以一種純粹的樣貌存在,而這一點最終讓鄂蘭提出「政治活動是『奇蹟』」的原因。(之後會有更詳細的整理)

這裡作者還另外提及對鄂蘭與傅柯(法國思想家)的比較。這兩位思想家都對國家機器懷有高度不信任感,但傅柯強調的是「權力不集中在國家」而每個人都有權力,所以政治無所不在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形式]

可是鄂蘭卻選擇與傅柯相反的思路,她認為,過去對於「政治」與「依附於政治上而產生的權力」沒有準確定義,所以應先準確定義,才能談權力。這也是為什麼探明「政治是/不是什麼」非常重要,而也被作者評為「[她]賦予[政治]一個高度理想性的意涵。」


🌸 鄂蘭對政治的界定

怎麼個理想呢?作者透過引述鄂蘭對政治的界定,指出:

(1)鄂蘭認為政治奠基於人類「多元性」這樣的本體論述基礎上,政治必須尊重、表現而非抹煞「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性」這樣的事實。

(2)政治只出現於不同個體聚集在一起,創造一個「公共空間」時,在其中人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具有多元差異的個體。

(3)政治的「目的」等同政治行動的展現,而「行動」指的是以「言行」表現自我秀異及獨特性,並在溝通、審議和說服他人的基礎上追求實現某種的「通力合作」。這種由「行動者」間協力合作所展現的就叫做「權力」,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新的事物,將某種「開端」重新帶到世上,它就是一種「自由」,是政治終極意義的存在。


因此,在鄂蘭的觀點裡,「政治是『偶發』、『稀少』,隨時需要創造,也隨時可能消失的人類現象。」因此,鄂蘭認為「政治完全沒有任何的必然性。真正的政治是如此罕見,又在如此少的地方存在,以至於從一種歷史的角度而言,只有幾個偉大的時代曾經經歷過及實現它。」(本書p.36,QP = 《什麼是政治?》法文版 p. 79)

因此,在了解鄂蘭的理論,作者指出:「我們慣用的『政治』這個字,其指涉的種種現象對鄂蘭而言都不算真正的政治。」

那麼什麼樣的狀態才算是鄂蘭定義下的政治呢?


🌸 相應的例子

作者在此舉了一個「真垃圾食物餐廳」的例子(整理自pp. 36-39)——

背景:超市有許多可以吃但是因為過期而被丟棄的食物,可社會上仍有許多人無法飽食或是因為工作忙碌而營養不均衡。而有群人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這群人便聚集起來討論如何因應以及想想能夠做什麼?

這群自發聚集起來的人,撇除現實社會上的身份,每個人在討論這件事時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生命經驗,互相了解彼此對議題的看法、解決之道等等。

所以,最後這群人成功開設了一家以回收食物(食材)為基礎的餐廳,藉由新式餐廳和各種創造性的規則,為當代世界帶來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註:作者在文本將時空背景移至台灣,而為了簡述我將背景移除只留梗概。不過值得提及的是,書末注釋處特別提到,這個例子為實際發生,在2013年英國就有 The junk food project,並逐步在全球以此信念設立了一百多家餐廳。]

在看完了「真垃圾食物餐廳」的例子,可能很多人會很驚訝想著:咦?這是政治嗎?

這也是為什麼又選擇了一個緩慢方式介紹這本書,因為在鄂蘭的心目中,這種趨近於社會運動或社會現象,又或被西方國家稱之為「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 的現象,是「最具政治性的人類行動展現」,也就是,鄂蘭心目中的政治並不是過去我們熟知的政治概念。

而「真垃圾食物餐廳」的例子之所以接近鄂蘭的政治行動,是因為在這個案例中,包含了:

公私之別」—— 政治只出現於個體願意從私領域走向與他人共享的公領域。

平等對待」—— 在一個真正的政治空間中,無人有較高或較低的地位,不論私人身份及職業為何,在公領域中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同等重要。

溝通討論」—— 大家一起以語言商議出一個最好的可能性。

說服他人」—— 每個人都相信其觀點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個性彰顯」—— 每個人的真我就展現在他或她所陳述的意見與生命故事之中。

追求改變」—— 我們不僅是被動地承受,而可以主動地創造。

具體行動」—— 將從個人的不滿轉化成一種集體行動。


鄂蘭的這種政治型態,在後來的學者眼中認為:這樣的定義可以被用在「革命」及「議會制」的協商上。而且指出這種定義「不可否認地排除了許多基於權力或具有強迫性的政治現象,同時將許多我們不認為是政治性的現象劃歸成真正政治行動的展現。」


3. 小結

本篇首先整理了「哲學的願景」及「政治哲學的意義和在二戰後面臨的危機」,同時介紹了極具開創性思想的「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和其幾乎可以被視為異數的事蹟,接著整理鄂蘭對於政治的界定,並以此為基礎,最後扼要地以實例「真垃圾食物餐廳」讓概念更為具體。

在後續幾篇會按照書本框架進行整理。


❤️對了,默默發現一個超級有價值的爐子:聯經《思想》在 Matters 開張啦!大推一下!為了避免「惡的平庸性」,趕快透過閱讀《思想》提升思辨力吧 😁


**

有點長的文章,感謝閱讀到此的妳/你:)
正因為有你們的閱讀,這篇文章才一次次地存在喔~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ischKatze德國魚貓一枚。 努力掙扎求生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Matters 98] 博弈

[Matters 97] 在生命的奔流中修行

[Matters 96] Re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