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 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專注力是現代人稀缺的能力。

📖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 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

你是否內心常焦慮著,生活和工作上總有好多事情等著去做,每天被時間追的喘不過氣?

如果你時常把自己逼到這般窘境,那這本書很值得你停下腳步,喘口氣的同時,透過書中的方法,檢視一下生活中的每個環節。

💡 事情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你的夢想就永遠沒有開始的一天。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 蓋瑞 ‧ 凱勒(Gary Keller)和 傑伊 ‧ 巴帕森(Jay Papasan)並非提出什麼嶄新的洞見,就是讓你在生活中實行「減法原則」,整本書最核心的心法就是「聚焦於一件事,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法」。

閱讀這本書時,我特別喜歡書中舉「骨牌效應」的例子。它指的是當你推倒一個1公分骨牌時,他就擁有能撞倒比他大一倍骨牌(2公分)的能力,這是一種能量的累積。而成功人士每天都會重新安排處理事情的優先順序,也就是找出第一張骨牌,當時間日積月累,能夠推倒的骨牌就越大,就越有機會邁向成功。

為什麼說找出「最重要的一件事」這麼重要,作者抽絲剝繭,層層遞進,說明時間意志力都是有限的,這裡也呼應推薦序裡艾爾文前輩說過的一句話:

💡 有時候讀一本書不見得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是為了強化自己身上某種該守住的觀念。

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明明都知道80/20法則,也知道生活該執行減法原則,但總是忍不住為了各式各樣的事情而分心,忘記自己最該聚焦在「最重要的一件事」。

💡 專注力是現代人稀缺的能力。

▍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書中提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多年來持續熱衷討論的話題,主要是期望找到一個方法,在維持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中庸之道。

這個議題相當有趣,而作者認為「生活和工作達平衡本身就是個假議題」,很多人的理想生活都是希望生活和工作能夠達到平衡,作者提到如果你想成功的話,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達到平衡的,因為成功大多發生在極端上,而不會在中庸之道,所以作者提出了「反平衡」的概念,這觀念也衝擊了我的思維。

所謂的反平衡,就像是在走鋼索,你手裡拿著一根桿子,一邊是生活,一邊是工作,這根桿子不可能永遠都平衡。走鋼索的人雖然手上的桿子會晃來晃去,但走鋼索的人卻能穩如泰山,好像一點都不擔心掉下來,這就是反平衡。

你看起來生活和工作的分配好像超級不平衡,但實際上,你得在這不平衡中找到一個黃金點,這樣你才能像走鋼索的達人一樣,不會一頭栽下來。

作者建議,你得在生活中給予一些注意,確保有屬於自己的時光。至於工作,就別想每件事都完美,挑一兩件做到最好,其他的差不多就好。而要達成這些的方法就是:訂定優先順序

▍ 3 個成功的迷思

迷思 1 : 每件事都重要嗎 ?

隨這年紀增長,我們「非做不可」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從表面上來看,每個決定都同等急迫和重要;認真的去分析思考後,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事情都很瑣碎,卻佔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

💡 我們的忙碌,很少真的忙在刀口上!

而像那些企業家或成功人士,雖然忙碌但為什麼處裡事情還能夠游刃有餘呢?

根據作者身為企業顧問,貼身的觀察成功人士後發現,成功人士總是徹底實行80/20法則。

我們要列的是為取得卓越的成功清單,待辦清單多做無益,每天列出待辦清單後,在根據80/20法則,去蕪存菁,排定優先序,選定一個最重要的事去做。

迷思 2 : 同時多工比較快 ?

根據研究,同一時間進行多工,讓我們誤以為省了時間,實則卻消耗了更多的心力,導致犯更多的錯,甚至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彌補錯誤。

所以研究證實人的大腦無法同時專注兩件事,也就是我們常聽的「內容/工作切換(Content/Task Switching)」,多工只會造成「注意力分散(Divided Attention)」,並不會讓事情的完成品質更高。

而我們都會希望自己能夠像電腦一樣,可以同時多工處理。這裡就簡單科普一下我所知道的知識,其實作業系統(OS)在執行排程(Process Scheduling)時,在不同行程(Process)或多執行緒(Thread)做平行處理時,是因為CPU快速的做內容轉換(Context Switching),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系統效能的浪費,只不過因為現在硬體越做越好,速度快到一般人使用很難察覺。

套到我們的身上也是一樣,你總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重新進入狀況,開始做剛才被擱置在一旁的事情。而這些時間的浪費,就是你需要為切換任務所付出的成本

當然啦!這道理大家都懂,但實際上的狀況往往會迫使我們多工,所以我們只能提醒自己,在關鍵時刻,務必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好。

迷思 3 : 嚴以律己就能成功 ?

讀到這個觀念時,也讓我停頓思考許久。我們總是把成功與自律,畫上等號,但其實這是一種迷思。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更多的紀律,只需要稍微引導和管理它就行了!這是對我啟發最大的一個迷思釐清。原來比起「紀律」,更重要的是「習慣」!

當你見到相當「自律」的人,其實你看到的是已經在生活之中養成習慣的人。當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你看起來就會像是自律的人。且一旦新的行為成為習慣,你就不需要花這麼大的力氣維持自律。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嚴以律己」,而是要學會「選擇性自律」,來培養你強而有力的習慣!

💡 成功,是做對的事,而不是把每件事做對。

這裡說段書中描述奧運游泳選手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的故事,他從小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集中,幼稚園老師告訴他的媽媽:「菲爾普斯沒辦法坐著不動,安靜不下來,他永遠也無法專注於任何事情」。

後來的他,創下 10 項世界紀錄,並贏得 23 面金牌,成為有史以來得獎最多的奧運選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 永遠無法專注於任何事情的男孩,怎麼能有這樣的成就 ?

原因就在於 : 「選擇性自律」。

從 14 歲起,菲爾普斯每個星期受訓 7 天,一年 365 天,每天泡在水裡 6 小時。他將他的精力疏導成一種紀律,進而養成每天游泳的習慣。

💡 成功者真正做的是將好習慣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專注一件事,並持之以恆的做。

找出最重要的一件事並有計畫的執行

我們要如何找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呢?這裡有幾個建議,首先,你必須要聚焦問題,來避免你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聚焦問題的關鍵是,利用問題,找到問題,也就是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做哪一件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透過這樣的詢問,不只可以帶你回答「大格局」的問題,例如 : 我正往哪裡去 ? 我應該放眼哪個目標 ? 也能回答「小焦點」問題,例如 : 我現在必須做什麼?才能走向大格局?目標核心在哪?不斷的縮小問題、聚焦問題,就像前面利用柏拉圖的 80/20 法則一樣。

接下來,知道自己的「一件事」之後,如果沒有任何動作,一切也只是空談而已。

而執行「一件事」來達成成就的要素總共有 3 個分別是:「目的(Purpose)第一要務(Priority)和生產力(Productivity)」。

  1. 目的(Purpose)

    明確你的目的地,知道自己為何而活,這是我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作者強調擁有正確的人生目的是最強大的力量,也是帶來最多快樂的來源,當我們擁有清晰的目標時,不僅能更有動力邁向未來,而且在困難時更容易走出低谷。

    心理學家馬丁 · 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到五個對快樂的貢獻因素:正面情緒和愉悅感、成就、人際關係、融入和意義。,其中又以融入和意義被視為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

    當你投入並全心投入於某事,並賦予這件事深刻的意義時,你將獲得更持久的快樂。這種正向循環讓你更有可能堅持走下去。因此,融入和意義不僅是快樂的關鍵,也是生活中豐富而有意義的一部分。

  2. 第一要務(Priority)

    當你有了目的後,你就會知道自己想去哪裡,這時如果再依著第一要務過活,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好到達目的。

    這裡提到的方法就如同《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中提到的「十年願景」與「兩年封面故事」,我們先試著用長期的角度來思考願景,在透過兩年封面故事,告訴別人你會如何分享自己的人生?

    有了願景跟短期目標,接者就可以開始從2年向下展開成1年目標;再由1年目標向下規劃每月、每週目標到最後每日,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你鉅細靡遺做計劃,而是要找出最重要的一件事,避免選擇跟你的「一件事」無關的短期利益,同時也讓你多了行動的動力。

  3. 生產力(Productivity)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面臨著時間有限的挑戰。為了實現更卓越的效果,作者提出了一種智慧的時間管理方式,即預約你的時段。這種方式分為三個主要方面:

    1. 預約休息時段:

      這是基於認識到人需要定期充電的觀點,透過預約休息時段,可以有效地回復生產力,確保保持高效能。除了日常短暫的休息外,作者建議在每年初制定休假計劃,因為最成功的人認為兩次度假之間的工作是最有成效的。這突顯了休假對於保持工作動力和生產力的重要性。

    2. 預約做一件事的時段:

      為了保護自己在做一件事時不被打斷,作者建議將自己一天中生產力最高的時段用於專注完成一項任務。這樣可以確保在這段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而不受外界干擾。

    3. 預約計劃時段:

      這種預約時段的管理方法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確保在生活的不同層面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

▍ 後記:「一件事」是成功的核心

這本書沒什麼艱深理論,以類似極簡生活的概念,將生活、工作上事件及任務分類為「必須做」和「自己想要的」,先用80/20法則篩選完在排列好優先順序,最後才用四象限區分輕重緩急。

雖然自己有計畫性的在規劃生活跟工作,但自從有小孩後,還蠻常遇到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這幾年也在調適自己,這就是人生的常態。

透過這本書正好適時地提醒自己,當生活開始混亂時,放慢腳步,重新思考規劃在出發。如果試圖專注在所有事情上,最後就會沒有一件事情專注處理好最後,如果真的不知道「我需要什麼」那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我不需要什麼」。

整本書讀完,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應該是:

💡 我能做哪一件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閱讀筆記 #B074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