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
讀了《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台灣衛城出版,作者彭慕蘭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景遷的學生。
這本書可以說是經典話題之作,在2000年出版時就引起很多討論。那是中國還沒有加入WTO,還全面落後於西方的時代。“為什麼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沒有發生於中國,為什麼西方行中國不行”,還是一個熱門的話題。
本書的用意在批判西方中心論,認為十八世紀以前中西沒有太大差距,工業革命的發生因為英國盛產煤炭這個巨大的優勢和機遇,(在石油被發現以前,英國當年的地位可以說是今日的中東),加上殖民地廣大的市場需求,而帶動西方的起飛。
這本書經典之處就在於這個說法後來遭到很多挑戰,引發很多著作批評,可見經典不一定要什麼都寫得很對,而是要可以引起迴響和更多相關的研究。
批評者認為,中西的差距在於制度和文化差異,在宋代中國的GDP確實是領先全球,但到明清時期中國已經明顯被西方超越。所以西方的領先並不是在十八世紀才開始,而是更早。這原因包括,西方更重視科學和數學,學者能夠透過相關的研究和發明而獲得資本,但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精力都投入在科舉的八股考試。而歐洲因為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發展出(有城牆保護的)都市經濟,相反,中國的經濟重心都在鄉村,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並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我自己是比較傾向後者,因為在英國住過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回想,覺得西方的進步是在骨子裡的,數百年的文化累積,滲透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亞洲不是一兩個世代就追得上。更何況,亞洲很多社會也並不一定認同進步和創新的價值,也不一定有往進步的方向發展。
作為一本學術著作,本書其實是滿滿的資料,有很多有趣的細節。如談到中國“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男生從事農業,女生從事家庭手工業。其實這個性別分工在明代開始有逐漸被打破,女性也會下田耕種。但為什麼沒有大規模的男性從事紡織業,原因是多數時候男性的手藝實在是太差了,做不來。
可見中國的性別分工也不一定是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造成,有時單純是男生真的太蠢了,務實一點,還是讓女生來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