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期马特夜话回放 千翊晨《留学生活点滴——学业与文化差异》
上周末的分享还是在google meeting,嘉宾是@千翊晨 她说:“留学生活中,上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强烈差异。对于国人来说,读书这件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应试,我从来没有想过,学业这件事,还有另外一种思考方式。”
图文由翊晨提供
要回忆起十年前最遥远的一个学期都注册了哪些课,分别是周几,几点几分上课,还真有点困难。我努力翻找着记忆抽屉最深处的东西,翻找了有一阵子才全都找齐。我一直觉得自己记忆力还挺好的,能记得清楚十年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现在看来我的记忆力也不像我想象得那么好。
上课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买教材。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教材都是学校发给我们,或者从教务处租来的。现在到了这里,教科书有三种方式获取,一个是学校的bookstore,可以买书;一个是校外的书店,可以租书;一个是线上的网站,租书比线下店要便宜。
学校的bookstore有两层,一层是卖学校的各种周边,有T-shirt,马克杯,各种文具和文件袋,计算器,等等。二层基本上都是textbook。这里图书的排列方法很奇特,不是按照图书种类区分,像是小说、散文、儿童文学、工具书……而是按照作者的名字首字母排序的,我要找到一本textbook,要先找到这本书的作者,叫什么名字,然后按照首字母,去找他的名字。记得当时我去bookstore买教材,在那里转了一下午都没把自己需要的书找齐。就算是按照作者姓名去找,到底是按照first name,还是按照last name?反正,就很难找。靠自己根本找不到。好像最后还是书店里一个和蔼的美国阿姨帮我们找的。有些书能找到,有些书连她都找不到,也许bookstore也没有。所以我们就只能去租书的书店去找。
textbuck是校外的租书店,一个小店面,柜台里面是两个大胡子白人男子,虽然留着大胡子,但应该也很年轻。我在那里找到了几本书,但是没有租。不管租书还是买书,都太贵了。一本全新的textbook,居然200多刀,换算过来一本书就要一两千块钱,不管是网上还是书店都是一样的价格。亚马逊上我也去找过了,也是一样的价格。我从来就没有遇到过,上课要买教科书,一本书要花一两千的。本来以为租书能便宜,但租书也只是便宜一半,原价200多刀的书,可能租书也要100多刀,而且这个费用不是押金,是给了书店就不退还的。我觉得我不能接受。
后来我又找到了一个线上的租书网站,名字叫chegg。这个网站租书能更便宜点,最后我还是在这个网站上租了一本cost accounting的书。我在网站上付款,然后填个人信息,地址,他们把书邮寄给我。等一个学期结束以后,我再把书寄还给他们。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模式。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其实上课根本用不着买教科书,基本上professor都会给我们准备课件,或者notes,因为这个价格不光我们不能接受,美国本土学生也不能接受,谁也不想花那么一大笔钱去买一本新的textbook。如果非想要教科书的话,买电子书是最好的选择。
开学以后,我每天早上都订6点40的闹钟。为什么要订这么早,因为我想早上起来去打网球,就像暑假的时候在国内一样,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和姥姥去打网球。来到美国,我想继续保持早上打网球的习惯。公寓旁边的小公园里就有一个网球场,还有一个打壁球的墙板,就算没人和我一起打,我也可以自己对着墙壁练习壁球。我想和在国内的时候一样,每天早上起来去打网球。
可惜的是,自从订了这个闹钟,我没有一次是6点40就爬起来的。没有一次,没有一天,一次都没有过。早上闹钟响了,我就按掉了。闹钟再响,我再按掉。闹钟再响,我再按掉。不知道响过多少次,我好不容易艰难地爬起来了,然后又倒在床上,又睡着了,就这样,我没有一次早上6点40出门去打网球的。这个执念维持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被我放弃了。我意识到,来到美国之后,很多生活习惯是不能照搬国内的。我也没必要非要要求自己像国内的时候一样作息。明明是八点,九点甚至十点才上课,我六点就订闹钟起来这不是有病吗?
其实就算不订六点的闹钟,我上课也起不来。忘了有多少次,早上闹钟响了,我困得要死,完全不想起来,翻个身继续睡。我周一早上是八点的课,这节课我经常不去,也从来没有听过。等到下课,我就收拾东西离开。
这门课的教授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女老师,看年龄可能在40朝上。她挺和蔼的,即使我经常不去上课,忘了写作业,甚至忘了考试,她也没有指责我,训斥我,只是和蔼地告诉我,考试时间过了就不能再补考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刚刚来到美国的学生都像我一样,对上课和考试这么不当回事。也许就是因为我太不当回事了,后来才付出了代价。我连期末考试的时间都搞错了,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在线上,考试不需要开摄像头,意味着其实可以偷偷地找参考。考试限时75分钟,最晚要在下次上课前完成。当时网站上显示的deadline时间是12:30AM,我以为是中午12点半之前提交,但其实中午12点半应该是12:30PM。12:30AM,指的是凌晨12点半。等到我凌晨12:40准备开始做考试题目的时候,才发现考试的通道关闭了。
这学期结束,我的GPA才1.8.在美国读书的第一个学期,我就被留校察看。按照学校规定,总GPA第一次低于2.5,会被留校查看。如果连续两次GPA都低于2.5,就会被强制停学。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学生签证会被注销,遣返回国。当我看到留校察看的状态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严重。
从小受到应试教育习惯了,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在做监督,我从没学会为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负责。我花了很多力气才培养了对于自己的责任感。
每周二下午,我都要上一门羽毛球课。这门课是因为没选到网球课而做的替代。这门课在体育场馆里上,老师是一个白人老奶奶,一头银发,胖胖的。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羽毛球比赛规则理论,一部分是打球练习。开始学习那些理论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本放在中文里都耳熟能详的术语,在英语里都听不明白。发球、出界、扣球……这些平常的词汇,在英语里听着真陌生。
这门课上我认识了几个同学,有两个来自台湾的男生和女生,当时听到他们在用中文交流,我正好有听不懂老师说要做什么的地方,就问他们。然后我们简单交流了几句,女生说他们是台湾人。当时听到他们说中文我就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和我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同样能用中文交流,我就觉得安心了不少,如果有听不懂老师指示的地方,我就不用慌乱,可以问问他们了。
我还认识一个巴基斯坦的女生,瘦瘦小小,皮肤棕黑。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了一下,我说我来自中国,她说她来自巴基斯坦,可能是她的发音让我没听清楚,她以为我不知道这个国家,然后还特意强调了一下,“Yeah, Pakistan is next to China. We are neighbors!”练习赛的时候,我也和她组过队,但我不太会打,也不太知道规则,所以经常在该接球的时候停下了,该发球的时候也不知道发球。我和她各站一边,中间有一条分界线,只要落在我这边的就由我来接,落在她那边的由她来接。可是有的时候,她也会越过这条线,到我的框线里接球,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球该不该接。有好几次球落到我这边了,我以为她要接,结果她没接,我也没接,她就很无奈地对我说:“It's in your box!”我估计她很无语,因为我害得我们队频频丢分。我也很尴尬,我不太懂规则,可是她们也太灵活多变了,明明有的时候落在我这边了,她去接了,所以下一次球过来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我该不该接。
还有一次练习赛,我和两个美国女生组队。那两个白人女生看上去很冷淡,也没有和我打招呼,打球力度很凶狠,每次打过来的球我都接不住。一来二去的我就很着急,我觉得我总不能被她们压着打,所以我也猛力挥拍,试图也把球凶狠地打过去。就那么打了几下,我感觉肩膀开始疼,刚开始我没在意,还以为只是抻住了,活动几下就好了,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我的胳膊抬不起来了。对面把球打过来,我刚抬手要挥拍,就感觉肩膀一阵剧痛。我捂着肩膀弯下腰,对面的同学和老师发现不对,问我怎么了,我说我伤到肩膀了。然后我就不能再打了,反正我也打不过那俩人,省得继续丢人现眼。
我在场边坐下,老师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去学校的health center,我摇头说不需要。老师说了些什么,好像是分析了一下我的伤。我问老师,是不是因为我挥动肩膀,用力过猛了?老师说,emmm yeah...it might be. 她用了might be,说明她心里觉得大概率不是这个原因,可能更多的还是因为我缺乏运动,加上没有做好热身,所以扭到了。
她又问了我一遍,需不需要去health center,我还是说不需要。她问我确定吗?我说确定。现在想想,其实我当时应该去health center看一看的,就因为当时没有做一些措施,我的伤拖了很久才好。刚扭伤的那半个月之内,我的右臂根本就不能抬,连给自己梳头都做不到。去学生餐厅吃饭,我右手连菜都夹不进盘子里,只能用左手夹。后来我的胳膊慢慢能抬起来了,但还是不能做用力提、拉这种动作,一做肩膀就隐隐作痛。
也许是我当时不想上课,想回家,想和朋友一起去逛超市,也许是因为我从小习惯性地被教育,说要学会坚强。可是受伤了为什么要忍着呢?明明就有事,为什么要说自己没事呢?
来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只有一门专业课。教授是一个白人男老师,留着一头中长发,看上去很像X战警里面的professor X。他的名字我还记得,叫Samuel Bass.不知道为什么,上他的课我老走神,每次我强迫自己听进去,但没过一会儿就又走神了。Berliana的课就不会给我这种感觉,以前在国内,上她的课我都很专注地在听。
因为是专业课,所以我没像前面其他几门课那样划水。上课的第一天,我就准备了一个新的笔记本,准备了课本,准备了PPT,打算像以前在国内上课那样,看一遍PPT,整理一遍笔记,然后做他给的课堂作业题目,再自己看一遍原版的textbook。这本textbook可不是便宜的电子书,是我特意从书店租来的hardcover。
为了能更好地上这门课,我还特意提前预习了。我提前整理好了第一章的笔记,还写了日期,还有那天的天气。我还记得我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章的笔记,开头是这样的:Aug. 25th,Heat!!!(37°)因为那天真的很热。
整理笔记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要把英文的textbook都啃一遍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看着看着就走神了。都是一些晦涩的理论和概念,一些introduction,本来就很晦涩,但是因为对专业课的热忱支撑着我,我还是认认真真地把这一章的textbook全啃完了,然后认认真真地整理了笔记。现在我再看到自己当时整理的那些笔记,看上两行就有种头疼恶心的感觉。我真的很讨厌一行行的文字和概念。
刚开始我还这样认真地准备专业课,到后来慢慢地,我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不只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我内心深处并没有多么热爱这门专业。当初选择这门专业,只是因为我是曾经那个老师的粉丝。为了表达我对她的喜爱,我毅然决定出国后选择她所教的专业。但是选择一个专业,应该是关乎自己未来道路发展的决定,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喜欢一个老师就做出的决定。
有时候我在图书馆里啃教材、整理笔记,学不进去的时候,经常会抬起头,望着图书馆的天花板,茫然地思考。
我现在这么认真、刻苦地对待这门专业课,又啃教材又整理笔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国内的时候,我对待专业课很认真,因为那个时候有明确的目的。我喜欢教课的老师,她的眼睛很漂亮,她的英语口音很好听,我喜欢她,所以我想好好地学习,在她的课上做一个good student,这样她就会注意我,就会对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做这些事情,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可是现在呢?
现在教这门课的老师不是她,我还做这些干什么呢?如果说继续在专业课上努力,是为了向她致敬,to honor her,这个理由似乎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不足以支撑着我一直一直地认真下去。
如果不是为了她,是为了自己呢?既然都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那我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一下了?也许认真学习专业课,是为了能给自己获得更高的成绩,是为了以后在就业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这条路的前景怎么样呢?学了这个专业,我以后可以收入不菲,成为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但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当时的我,坐在图书馆里,就在想着这些事情出神,想到继续认真下去,可能获得的“未来”和“成功”,内心毫无波澜。这些未来和成功的可能性,没有带给我任何力量,让我继续在这门专业课上持续地认真下去。
细想下来,我根本没想过,选择了这个专业对我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会有什么影响,根本没考虑过,我是不是真的热爱这门学科。我感觉自己像是轰了一脚油门,汽车窜了出去,窜得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速度越来越慢,因为没有第二脚油门给它了。虽然现在它还在向前行驶,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这一脚油门带来的动能消耗殆尽的时候,它总会停下来的。
当时的我,还在为着一脚陈旧的油门而继续向前走着。我能感觉到,自己面对这门课的动力越来越弱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想老师,希望能给自己带来新的动力。但我能感受到,那种十二分努力的状态正在分崩离析。我对待上课的事情越来越怠惰,越来越漫不经心,直到彻底躺平,迎来一个糟糕的结果。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这里,回顾当时的那一切时,我才看清了,当时在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之所以迎来一个糟糕的结果,除了无法对自己负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面对未来和前途时的那种空虚和迷茫。
被应试教育逼着学习了那么多年,如今我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了。我的前途,我的未来,包括我自己,都是一片雾蒙蒙的,像游戏里那一大片尚未探索的黑云。我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面对未来和梦想这种词语,我就像一个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孩童,从没有情窦初开过,不知道爱是何物,不知道热爱,情爱,这种情感能够爆发出怎样惊人的能量。
我没有这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