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文化

Clooney
·
·
IPFS
·
第721天讀後感,今天想分享一下「打卡文化」。打卡文化包括的去旅行,做運動, 減肥, 閱讀, 甚至寫作。本身打卡文化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能夠從大目標分拆成小目標, 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慢慢成功就會來臨。

2024年6月17日
今天想分享一下「打卡文化」。
打卡文化包括的去旅行,做運動, 減肥, 閱讀, 甚至寫作。
本身打卡文化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能夠從大目標分拆成小目標, 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慢慢成功就會來臨。

但以早起習慣為例, 之前曾經有一些打卡是會紀錄人們的起床時間, 像是包括去群組或APP裡按一下「已起床」, 以紀錄自己在當天已經在上午6時已經起床; 或以走路步數為例, 手機都會紀錄使用者每天所走的步數, 並可以公開地發布於社交媒體上, 不單有成就感, 更會有更多的人去觀察你是否成功, 看似十分有用。

可惜的是「你有張梁計, 我有過牆梯」, 有些人會因一次, 兩次, 忘記打卡, 甚至是各種原因未能完成打卡任務, 而放棄之後打卡, 甚至是這個良好的「習慣」, 更有的是利用更「聰明」的方法去完成任務, 比如: 在6點鬧鍾起床打卡後 便立即回到睡在床上; 買刷步神器在裝自己在走路, 甚至是跑步去完成打卡任務。

為何打卡會失敗?
我覺得主要是「規則太嚴謹」, 像是有些規則需要每天走一萬步, 甚至是兩萬步, 或是需要早上六點起床, 甚至五點起床, 當規則太嚴謹的時候, 如果我們面對意志力不足, 面對突發的事(像是那天老闆需要你加班到深夜), 就會出現一個稱為「認知閉合需求」的情況。
就是人們需要找出合理性, 找出確定性, 否則會覺得十分不舒服, 不安, 不習慣。
就像當每天需要做的打卡任務很難去達成後, 他們就會尋找一些原因或更快捷的方法去完成, 就像剛才所說的「刷步神器」, 由本身目的是走路健康, 變成「完成打卡任務」而已....

漸漸打卡任務就會代替了原因真正需要達到的健康目的, 之後就會說服自己放棄打卡, 最後就終結了這場打卡任務, 也終結了這場每天步行健康的習慣。

有些人會反駁說, 他們認同這個「認知閉合需求」的情況, 但卻能使他們真的去完成任務, 最後得到更健康, 只是一些人失敗而已。
但筆者認為認知閉合需求關係, 人的內在需求已經從健康變成「解任務(打卡)」, 該本質已經改變, 反客為主, 長遠來說對於習慣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形成習慣並不應該是一件困難的事,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動機, 理念, 自然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就像我們並不會接受5點起床打卡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而會接受5點起床是一件健康的事, 能夠好好利用及安排, 這自然就更樂意, 更易堅持地進行。

在習慣上, 要形成迴路, 要拆分小目標, 並非只有打卡才能做到, 我們可以把「規則」變得寬鬆, 從每天走一萬步, 改為走二千步, 從每天早上六點起床, 改為每天早前一天1分鐘起床, 甚至是早一分鐘睡覺, 變相當每再早一分鍾起床, 每走多一步, 都是一個小成功。
這不單容易形成習慣, 更易有成功感, 更沒有壓力地進行任務, 自然降低受到認知閉合需求所影響。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looney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做運動必須要足夠長時間才有效 是錯誤的

洞洞板.. 不只幫忙收納, 更讓人生更好

語言只是在限制著我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