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以記憶的魔術 召喚對於中華商場的鄉愁—《天橋上的魔術師》
當我問到他們記不記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時候,有些人完全忘記了,還問:「天橋上真有一個魔術師嗎?」當然也有些人記得,這讓我鬆了一口氣。那魔術師的存在,對我而言就像是某種意識上的天橋的存在。沒有魔術師就沒有天橋,沒有天橋,商場就斷了,就不成商場了。
2021年最具話題的台劇,或許就是改編自吳明益小說,由楊雅喆執導的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除了想親眼目睹文字中的中華商場如何被重新建構的小說粉絲,隨著電視劇的熱潮持續,想必也會有更多原本沒看過小說的人,想去看看原著到底寫了什麼。
在看劇的過程中,筆者重讀了一次小說,並深刻體會到戲劇改編後與書中內容的差異,及想像力被視覺化限縮帶來的落差感。不過電視劇本身,也因為涉及更多社會議題,而有其獨到之處。整體而言,小說是內斂的,電視劇則是外放的、更加符合的大眾口味的,而筆者還是建議先追完劇之後,再重新閱讀小說,或許會有比較不會互相干擾的體驗。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作家吳明益在2011年出版的小說集,內容包含了十篇互涉的小說,以及九個曾居住在中華商場的成長故事。比起其他作品中,只能隱隱看見商場的痕跡,這部作品將作者小時候的視角,與中華商場的回憶,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透過「魔術師」作為關鍵人物,作者召喚了對於中華商場的「鄉愁」,以及那些曾經的記憶,字裡行間也隱隱透露出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
湯姆當時住在商場三樓,他從山東一路逃難來到臺灣的外省老爸在二樓開了一家賣鍋貼、包子、小米粥的店,小學就在他們家對面,只要走過一個天橋就到了。而馬克家則是在隔壁棟的商場一樓開五金行。湯姆每天起床準備好以後背著紅色瓶蓋的塑膠水壺走過愛棟往信棟的天橋,繞到馬克家門口,爬上小閣樓的鐵窗敲窗戶玻璃,把馬克叫醒以後等他一起去學校。走過長長的天橋,下橋右轉會先經過羅絲家招牌上寫著「西點麵包」的店門口。那招牌真的就只寫了「西點麵包」,當時同學們都以為「西點」就是店名。
既然是回憶,當然少不了關於中華商場的種種細節,透過作家精準的敘事能力,讀者彷彿能夠幻想自己穿越時空,走在主角身邊,走在早已不在的商場內部,和他們一起經歷童年的種種。但比起劇中以小朋友為主角,讓所有事物都經過童稚的心靈折射,書中卻更趨近於由現在成人的眼光,去緬懷、哀悼已逝去的一切。
不論是兩小無猜的愛情,或是家中的各種變故,所有的故事都蒙著一層淡淡的哀傷。在「一頭大象在日光朦朧的街道」這則故事中,開設鐘錶行的主角父親憤慨於機械錶被「只靠電池一閃一閃地,以為自己能告訴世界上的人時間是什麼了」的電子錶取代,也彷彿讓人體會商場受到時代淘汰的不甘。
這個城市的每條路看起來都像歷經風霜再修補而成,而那些修補的痕跡如此潦草,一看就知道未來會再次支離破碎。
「有時候你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看到的事。」在書中,魔術師曾如此向小不點說。雖然導演楊雅喆在受訪時表示,比起電視劇想要表達「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小說所講的則是關於「消失」,但或許兩者所想要傳達的,其實是殊途同歸。
正好就在筆者出生那年拆除,我們這代的人,或許對於中華商場的記憶並不深,然而它卻也曾是老台北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對於在其中長大的小朋友而言,中華商場更像是他們的全世界。雖然具體的事物終有一天會消亡,但「記憶」這位魔術師,卻也能夠隨時召回那些曾經存在的片段。而既然我們還能夠回憶,又有誰能夠說它不存在呢?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