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放下即自由

林安
·
·
IPFS
·
我就这样顶着「自由职业」的标签,渐渐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标签。我知道很多人羡慕我,赶上了好时候,有一个这么棒的起点,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一路顺风顺水,走到了今天。出书、创业、做品牌、组团队、当博主。这些年,不断有人想重走我走过的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享受这种状态,一度沉溺其中。直到今年,一次又一次的情绪崩溃提醒我:也许,你该停下了。

“大家好,我是林安,一个不上班六年,采访了100+自由职业者的内容创作者。”

这是我今年大部分时候介绍自己的方式。

辞职以来,一直用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和事情定义自己,就像上班时用平台定义自己一样。

当有一天,我厌倦了贴在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想要撕下它们时,却迎来了人生中第二个“身份认同危机”。

撕下这些标签后,我是谁?对别人还有价值吗?

这些问题,总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复出现。

上一次出现,还是在彻底离开职场前。

-

2018年,我开始辞职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由于开始得早,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很快,我就在全网获得了超出意外的关注度。

于是,1年、2年、3年、4年、5年…..6年,我就这样顶着「自由职业」的标签,渐渐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标签。

我知道很多人羡慕我,赶上了好时候,有一个这么棒的起点,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一路顺风顺水,走到了今天。

出书、创业、做品牌、组团队、当博主。这些年,不断有人想重走我走过的路。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享受这种状态,一度沉溺其中。

直到今年,一次又一次的情绪崩溃提醒我:也许,你该停下了。

1.

第一次发现自己状态不对,在今年4月初。那时我刚刚从香港旅行回来,经历了一个情绪的高峰后,又瞬间跌入了低谷。

我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每一个长假结束后不想开学的状态。

也像工作一段时间后,每一个周一早晨,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去上班的那种丧气心情。

今年进入这种状态时,我知道我在逃避些什么,但我选择了忽略它们。因为,5月,我有一场“硬仗”要打。

2023年春节,整个团队整装待发,决定大干一场。

没想到,曾经让我决定大干一场的事业,在2023年的春天,遭受到了来自个人情绪的极力抵抗。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遍遍给自己洗脑:

“我只是太懒了”

“我只是最近状态不好”

“都走到这里了,不要半途而废”

“那么多人看着呢,快点好起来”

一边是大脑在PUA自己积极努力;另一边是诚实的身体和情绪:起不来床,没法行动,心情持续低落,食欲不振……

负面能量就这样,一点点从自己身上,慢慢蔓延到了身边人身上。

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人在做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时,会变得扭曲丑陋,做什么都不顺,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夏天,当我察觉到团队里有人也在负重前行,独自挣扎时,一切已经晚了。

懊悔、愤怒、无力、委屈、恐惧、绝望…..

之后的整个秋天,我被这些看不见的情绪折磨着。

2023年,是我把爱好变成事业的第六年,也是我创业的第三年。

这一年,“自由职业”4个字,成为了我最大的不自由。

2.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找不到答案,于是把问题归因在了外界,制造了更多心理问题和人际矛盾。

直到今年夏天,我在一次线下共居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我看到了一句话,大意是:兴趣、生意和事业,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好像看到自己一直以来痛苦的根源——我把这三者混为一谈了。

自由职业初期,我把兴趣变成了职业;创业初期,我把职业变成了事业;去年到今年,我甚至想把事业变成生意——痴心于把“商业与情怀”完美融合。

结局就是——既不商业,也不情怀。还在来回撕扯中差点把自己搞成精神分裂。

9月,我陷入了有史以来的人生最低谷,每天都想发疯,却无处诉说。

某天晚上,我找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倾诉,对方告诉我:所有情绪都有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愤怒,也要接受它。

我开始练习感恩。感恩所有曾经给我带来负面情绪的人和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它们。

我也开始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我知道你现在的感受很不好,没关系,就让它跟你静静呆一会。”

当我决定接纳自己内心深处的所有负面情绪,我的心好像开了一个洞,过去所有那些不好的情绪,如黑色的浆液般,缓缓流了出来。

我再次拥有了一颗鲜活跳动的,红色心脏。

10月,“我想,我已经准备好去面对那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我告诉自己,“直面恐惧,才能战胜恐惧。”

3.

2023年,我允许一部份人从生命中流失了。

但这并非坏事,告别旧的关系才能让新的关系生长出来。

今年最让我庆幸的改变是主动走出去,建立了非常多来自线下的真实关系。

其实过了30岁,对于自己想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已经越来越清晰。在人际关系中,也丝毫不愿意委屈自己了。

相比朋友的数量,我更在乎朋友的质量。

春天,我去香港见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疫情几年在线上培养的友谊,在线下因为一起经历了更多时刻而变得特殊。

夏天,我去福建和广州旅行办公了20多天,一路上见了很多人,也开始恢复了视频采访,时隔多年,我再次找回了创作热情。
秋天,我和认识七年的朋友决定一起搬到郊区合租。这对独居6年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却也是无比正确的改变——我变得更懂享受生活了,也有了健康的情绪出口。

秋天的尾巴,我一个人去欧洲旅居。有时人真的只有走出去,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才能激发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那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的兴奋感,终于再次回归到了我身上。

春夏秋冬的四次出行,带给了我无限能量,每一次生活陷入停滞不前的僵局时,都是旅行帮我重拾了生命力。

4.

带着这股力量,我终于有勇气面对那个我内心深处一直知道,却不敢直面的问题:

“你真的热爱你的工作吗?”

“未来社会,希望每个人都能热爱自己的工作,让工作不再是一件充满抱怨的事。“

这是我在2019年出版的书《只工作,不上班》里写的一句话。

如今,我自己却成为了那个不热爱工作的人。

这一年,我越来越难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成长、热情和价值。相反,它在消耗我的能量,让我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

回想当初从职场离开时,我不也是这种状态吗?

那时,我的选择是跳出舒适区,一头扎进陌生领域探索新方向。

这一次,我隐隐约约觉得,可能要再一次跳出舒适圈,进入一个全新领域书写人生脚本了。

过去,我获得了非常多“勋章”,它们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好像可以一直戴着这些勋章走下去。

今年经历的一切,却让我很想清零一切,重新开始。

-

10月,我给自己放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假期。

辞职6年来,我不敢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万事以工作为先,渐渐活成了一个别人眼中自律又厉害的“内卷机器”。

这一次,我只想让自己停下来,休息。

我当初做自由职业,是希望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但是自由职业这几年,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平衡过工作与生活。

在去欧洲之前,我告诉自己:我的人生值得一个心无旁骛的悠长假期。

十一月,坐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湖边,面对绵延不绝的雪山和湖泊,我听见一个微不可闻的声音,在我的心里轻轻说:其实,你想要的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一种。

在雪山下,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几年后,你想成为那些成功的榜样吗?”

答案是:“我不羡慕他们,也不想成为他们。”


“你的理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什么?”

答案是:“亲密健康的关系,自己认可的作品和平静的内心。”

“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最差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是:“花光积蓄,回去上班。”


就像六年前离开职场时我问自己的问题一样,这一次,我再次得到了答案。

决定放下的那一刻,我像一个溺水很久的人,终于浮出水面,重获了大口呼吸的快感。

直面恐惧,才能忘却恐惧。

当我决定撕下自由的标签,自由又再次,降临到了我身上。

这是我起起又落落、自由又不自由的2023年。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今年的最大收获吧——敢于放下,才会收获新的开始。

如果你此刻也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不要慌张,也不要着急,请相信漫长的黑夜之后,是黎明。

2024 年,希望我们都能从心出发,离想要的生活更近一点。

-end-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Author
  • More

自由职业11月复盘:创业的开端,破旧立新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个不上班的人

2020年,一个自由职业者决定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