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接納」?

Lam Chan
·
(修改过)
·
IPFS
·
「真正的接納」是在行動中的,尤其是在這個「他者」的特性叫你感到非常不舒服、對你產生妨礙的時候,你如何回應他,你的行動直接傳遞了信息,讓他感受到是否被接納。
不要企圖修理你的孩子,要創造適合的條件讓他可以甦醒和高升。

前言

在神學院的時候,曾經修讀「家庭事工」這一科,其中一堂課,老師請來了天水圍某教會的教牧同工和會友,分享他們如何在該區服侍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庭,後來同學們的一些討論,我覺得正好用來具體說明什麼是「共人性」(co-humanity)和「救贖」這兩個比較抽象的概念。


名稱與態度

一位來自這間天水圍教會的媽媽講到第一次帶她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參加主日學,她就深受感動,因為當她覺得兒子行為失控,擾亂課堂秩序的時候,主日學老師雖然有點驚訝,卻沒有感到厭煩,還笑著把她的兒子摟在懷中,讓他一起聽故事,老師的這個行動,使早已習慣帶著兒子外出總會被人嫌棄的她,深深感受到兒子被接納。

後來的討論中,有同學提到其實不應該用「正常」或「特殊」這一類字眼去區分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和一般孩子,她認為這些字眼會造成偏見。

我認同「用詞」確實很多時候會塑造觀念和文化,而且,每個人本身都是獨特的,不能也不應被標籤,甚至你可以「拋聖經」說每個人都是按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應當受到尊重,但具體來說,這些想法如何落實在生活中?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否則,即使引經據典也不過是空談。

作為一個養育SEN孩子的媽媽,我告訴那位同學,其實我並不介意別人用什麼名稱稱呼或形容我的兒子,他們可以儘管說他有專注力失調、ADD、SEN……什麼都好,我真的無所謂,我只把這些名稱視為方便描述這個孩子某些特質的詞彙,但我很介意別人用什麼態度對待他,而我更介意的是自.己.用什麼態度對待他!


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據我的觀察,由於他們的特質以及因此而衍生的行為多不是主流所期望的,「被接納」是這些孩子一生都會缺乏的。許多這樣的孩子,小學還未畢業,已經深刻地感到自己是「不好」的,心靈早被壓碎;孩子的生命力很強,總有辦法在這樣的苦境裏面生存和長大,但所受的傷害卻一生纏繞他們,嚴重的甚至因此釀成悲劇。父母應當無盡地給予這樣的孩子「真正的接納」,在這件事上一定不可吝嗇,即使被人誤會你要把孩子寵壞(注意:是別人誤會而不是你真的在寵壞孩子),你也不可卻步,因為即使他們被許多人排斥,從父母那裏獲得的接納能夠滋養他們的生命,使他們深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真正的接納——接待「他者」

「真正的接納」其實就是「共人性」實踐的面向——接待他者。「他者」的意思是一個與你有別、有自己的意志、不能被你操控的個體,所以一個毛公仔或機械人不是「他者」,寵物有點近似了,但「他者性」在人與人之間才是真實的,因此也最尖銳。認識和接待「他者」是活出人性的本質,是救贖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雖然其實每個人對別人來說都是「他者」,但SEN孩子由於他們的「特殊」,「他者」的特性毫無掩飾、毫不含蓄地迫使與他們共處的人去面對和回應,這就是為什麼SEN孩子的家長既艱難卻又有幸擁有更多機會去體會與實踐「真正的接納」。


真正的接納「不是只在言語和舌頭上」

「真正的接納」不是你認為自己已經很能夠接納(但其實是忍受),也不是口頭上說「我很明白、很接納你」(以為講了等於做了),更不是疏離地說「其實每個人都是按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所以我應該接納你」(完全不牽涉情感)。「真正的接納」是在行動中的,尤其是在這個「他者」的特性叫你感到非常不舒服、對你產生妨礙的時候,你如何回應他,你的行動直接傳遞了信息,讓他感受到是否被接納。


真正的接納「是在行為和真理上」

有一次我跟一位有ADHD孩子的媽媽聊天,她感嘆說:

「都唔知可以點幫佢?」

「其實,我覺得我地唔好阻住佢已經好好。」我說。

第一個接納的行動就是別一直想要修理、修復或「搞掂」(fix)他。

許多的「幫助」其實只是想要fix他們,使他們能配合主流(正常、一般)社會的期望,而父母想要fix這些孩子多是源於恐懼,怕他們融入不了主流,怕他們一事無成,怕他們被寵壞。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的存在正好是要我們檢視自己的前設和期望,想想怎樣才可以好好接待他們,而這個接待「他者」的過程正是「共人性」的實踐,是孩子和接待者的人性救贖過程的開展;相反,只想著如何fix他們,就沒法看見他們的真正價值,沒法真心愛他們,這樣是對「共人性」的損害。

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有時真的愚蠢到一個地步,竟然沒有發現是我們的不接納(不斷想要fix)使我們所害怕的應驗了——一個心靈被壓碎的孩子還有自信、尊嚴和安全感去面對主流社會、去成事嗎?沒有被「寵壞」的孩子,只有被我們不斷用「獎勵」和「懲罰」來fix而被壓得變形的孩子。


這是一趟靈性旅程

我們的兒女是天賜的,他們所帶來的一切都是「恩典」(即是天賜的禮物), 不是自己製作方程式就可以生產出來的,好好接待他們,我們才知道如何為人父母。這是一趟靈性旅程,要在不斷悔改中探索——發現自己未能好好接待就要馬上悔改,探索接待的方式,焦點是這個「他者」向我發出的呼籲。我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幾年前,我在Facebook上載兒子送給他父親的生日海報,朋友們覺得很sweet,也的確是很美的事。然而,當天晚上吃完飯回家途中的車上,我要求兒子用口琴吹奏生日歌和一首爸爸點唱的歌作為慶祝的結束,而我當時其實心裏有另一個考慮,就是他已經一整個星期沒有練習口琴,而我知道他不是那種可以很有紀律地練習的人,所以我從來不勉強他練習,但會經常瞄準時機,見他能夠進入狀態時,推動他做一點練習,我以為這是很好的時機,怎料卻遇上很強的反抗,而且他毫不客氣地要取用我的電話來播放他想聽的歌曲,我猜我是錯判形勢了,但因為是他爸爸的生日,我覺得這樣令人很不愉快,我也有點生氣了,然後,當我定睛看著他的側面,我心中就開始自問:

「你接納面前這個就是你的兒子嗎?還是你想要他符合你的期望?你為什麼一定要他練習?因為你知道他是那種滿有熱心(是他自己要求學口琴的)但不能忍受反複練習的人,所以你怕他浪費了才能?你不是一直都相信從心而發的才是好音樂嗎?是他欠了你還是你的恐懼令你失去愛他的心?你這個行動讓他感到被接納還是被貶低?你是在建立他還是在『阻住』他?」

自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再沒有因為練習不練習的問題而產生過焦慮了。這樣的探索不會停歇, 如果我願意探索的話。這是一趟靈性旅程,這是真實的生活,是救贖發生的場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am Chan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靈性導師——浮雲

傷痕

讀書有感
1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