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感
讀書有感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分享讀後感。
讀書有感
讀書有感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分享讀後感。
Dropping out or Rising out ―― “The Teenage Liberation Handbook” 讀後感(1)
當我和我的學生在埋頭苦幹、為要配合體制對他們的統一要求的時候,我們錯過了什麼?……我今天埋頭在這棟建築物、在這個制度或機構裏面所做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而什麼才算『有意義』?
毛茸茸的怪傢伙
兒子告訴我他小時候很喜歡這本書,但他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粉紅色的小傢伙後來會變成一隻毛茸茸的怪物!
至愛繪本系列——《成長的路,自己走過才算數》
小鹿在雪地上冒著風雪前行,記憶中的太陽離他越來越遠,也許他的太陽朋友已經把他給遺忘了,或許他走了這麼遠,所有的努力也只是白費,但他還是繼續前進,穿越白雪和風霜。
至愛繪本系列:《沒有為什麼》
這是一本以幽默而又溫柔的方式為孩子發聲,卻可能會讓大人尷尬的繪本。
「徒勞無功」與「不期而遇」——《存在的理由》讀後感(1)
有時「不努力」的可以得到一個懂事的孩子,「努力」的卻得到一個叛逆的孩子;有時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又根本分辨不出他的父母是不努力還是很努力,原來其實沒有分別......不論努力還是不努力,似乎都不保證「效果」。似乎處處「碰壁」,這世界似乎有一現實是我的「障礙」,是我不能逾越的。
至愛繪本系列:Bob the Artist
我們身上的「缺陷」也許從來不是缺陷,直到別人對它作出評價。我們從來都可以毫不歉疚地享受生命中的一切,直到別人認為我們其實有必要感到慚愧。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孩子》讀後感
『哈山!』我叫道:『帶著風箏回來!』他已轉過街角,腳上的靴子踢起雪花。他停下來,轉過頭。他把手圈在嘴邊。『為你,千千萬萬遍!』他說。
《給老師的一封信》:什麼是真正的「接待」?
這個故事最最美麗的地方還不只在這些難得的畫面中,而更是在一些畫面看不到的微妙互動中。這些微妙互動是老師真正「接待」這個小女孩的時刻,也就是他們的生命真正互通的時候:二人的生命都被改變。
Dobson VS Kohn——兩種養育孩子的觀點
近年,我遇上了Alfie Kohn的書,發現他所說的,讓我不其然想起久已遺忘的James Dobson,因為他們的理念正好是南轅北轍的,而他們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對孩子本質的信念,以及對為人父母的角色和親子關係的定位⋯⋯
世界容不下的純真——讀《麥田裏的守望者》感想
霍爾頓是個率直、純真,卻對世界充滿疑惑,也充滿成長的焦慮的十六歲少年,作者用這少年的口吻,以這少年的自述來寫這故事,透過霍爾頓被第三間學校開除後在外流連三天所遇上的人、所發生的事,以及他許多的回憶,呈現世界的虛偽和荒謬之處,並且展示作者所珍視的真誠和單純。
送別——《城南舊事》讀後感
小孩子純真的心靈和眼光,讓他見大人所不見的、感大人所無感的。
媽媽要為自己而活——遲來的母親節感想
我所理解的、所喜歡的媽媽角色就是這樣!千萬別歌頌什麼母愛偉大或甘願犧牲之類的!更不需要孩子說感激的話,只需要一起快樂地做自己!
離校自學並不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The Teenage Liberation Handbook”讀後感(2)
如果只是離開學校,但家長的養育觀念沒有改變,仍然是以恐懼主導,以控制為本,家庭中的互動很可能會變得更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