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校自學並不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The Teenage Liberation Handbook”讀後感(2)
這本書30年後修訂再版,當然因為時代的轉變作出了許多刪減、增潤和修改,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新版的序言,作者Grace Llewellyn承認這本書的目的既然是鼓勵年輕人不要受困於學校體制,讓他們看見自由和自主的可能性,所以書的內容會比較傾向指出學校體制對年輕人成長和學習的窒礙,以及投入自主學習的好處,書中也有許多例子,讓人看見當年輕人得到自由和尊重時所能發揮的潛能,以及許多這樣的光明面。經過30多年,Grace Llewellyn在養育自己的孩子的同時,也創辦了Not Back To School Camp ,以及The Hive: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Teens,支援決定自主學習的青少年,她認識了許多年輕人,以及他們的家庭,這些經驗讓她想到在新版的序言中,她必須補充說明幾點,讓人對她所倡議的unschooling或home schooling或self-directed learning 有比較全面和更貼近事實的理解。
(1) Unschooling不是萬靈丹——生命遠比學習方式複雜
對許多在學校體制中受苦的年輕人來說,離開學校確實是一種解放。他們有些無法與學校那一套教學方式配合,因此被視為愚蠢或遲緩或懶惰或反叛或有病(ADD/ADHD/ODD…),被輕視,被貶低,被邊緣化,被欺凌;即使能在學校中默默生存著,這些年輕人中有許多每天都感到自己像活在監獄裏,受困、苦悶。
然而,Grace Llewellyn指出生命遠比學習方式複雜得多,有些從學校釋放出來的年輕人確實漸漸如花朵盛放,有些卻因為他們的困難不單單來自學校體制,他們從學校釋放出來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援,有些本來就有抑鬱症的年輕人病情會越發嚴重,有些家庭背景比較複雜或者在家受到虐待的青少年就會失去一個可以獲得基本食物和照顧的地方。作者認為即使學校是那麼具壓制性,但如果家中比學校更像地獄,這些年輕人倒不如留在學校更好一點。
事實上,許多年輕人所面對的困苦,不單單是學校或學業的問題,還有他們與家人的相處和互動,他們的許多情緒問題都是從家庭中衍生。他們當中許多人小時候在家得不到情感的滋養,到了青少年期,又一直得不到大人的信任。如果他們決定離校自學,除非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否則,即使他們能一時說服家長讓他們這樣做,到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遇上困難,或者不是好像家長所期望的那樣,又或者僅僅只是在重新學習掌握自己生活所需要的過渡時期探索和掙扎著,他們就會受到指責,陪感壓力,失去自信,因而產生嚴重的情緒困擾。
Grace Llewellyn認為必須指出這些事實,好平衡她書中那些充滿光明的描述,但她仍然認為在這些世界和人生的困苦中,尋求自由和自主學習仍然是非常有價值、令人滿足和奇妙的旅程,她創辦的機構就是想要在家庭以外,為離校自學的少年人提供支援。
我作為實踐unschooling的家長,讀到這些真誠的經驗分享,深深認同,因為我也很理解不是離開學校就解決所有問題,孩子和家長其實都在成長的過程中,而生命本來就充滿許多懸而未決的東西,也包含許多人性的軟弱,只是,離開學校讓我們能夠擺脫迎合體制要求所產生的壓力,能夠看清真正的問題,同時也看清真實的機會,讓孩子的本性——他被創造的特質可以不被壓抑、有空間可以茁壯成長。因此,當孩子離校自學,家長的全力支援不但是讓孩子可以茁壯成長,家長自己在學習如何支援孩子的時候,自己的生命也被修剪、得滋養。相反,如果只是離開學校,但家長的養育觀念沒有改變,仍然是以恐懼主導,以控制為本,家庭中的互動很可能會變得更有害。也就是說,unschooling不單單只是孩子尋索自我的過程,也是家長重新認識自己、正視自己最深層的恐懼、容讓自己舊有的觀念被挑戰和衝擊、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這樣一個漫長而豐盛的旅程——我相信,耶穌所說的「回轉成為小孩子方能進天國」,實踐起來的時候,情況大概就像這樣。
Unschooling的觀念本身就是信任生命,尊重自主性和自由,聚焦於關係的建立,並生命的成長。如果忽略了這些,單單「離開學校」,不會讓年輕人的生命更豐盛。當兒子離開學校,開始在家自學,我更著意學習實踐尊重孩子的教養模式,我讀了許多相關的書籍,透過思考、寫作和在生活中實踐,希望能自我成長,好能支援和扶助孩子。最近在看Marshall B. Rosenberg的“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發現他所說的「先觀察,不帶評斷」和「嘗試理解行為背後隱藏的需要」的模式,為unschooling和respectful parenting的觀念提供了具體實踐的方式。
(2) 人生歷練的熔爐——「保持火花,去掉尖刻」
Grace Llewellyn形容這本書的第三版就像是從她人生歷練的熔爐中凝練出來,人生當中充滿活在世上無可避免的苦難、錯誤和掙扎,她透過這一切重新審視1991年第一版的內容,作出修訂。除了上述的以補充描述真實的困難去平衡書中的「光明」,她更坦承當年寫本書時,帶有一點被壓制者的苦澀,因此難以避免地,有一種「自視為面對高牆的雞蛋」所產生的自義。
見她毫不避諱地指出自己這個錯誤,我深深敬佩!她形容經過修訂的新版中,她希望見到風格上是「保持火花,去掉尖刻」(keep the spark but kill the snark),她說當一個人一直覺得自己是受壓迫的、處於劣勢的弱者,就會傾向過度的掙扎,挖苦與含沙射影的刻薄成了發聲時的氣質,其實根本不必如此負面地看待自己,因此也不需要變得尖刻。當年她覺得離校自學是一個規模極小、力量薄弱的運動,面對龐大的學校體制,猶如大衛對戰巨人歌利亞那樣,但她以為必須喊得夠大聲才抵得住壓迫,因此除了對體制尖銳的挖苦外,也有過不斷提出例子去強調自學者也能達到一般人眼中的「成功」這樣的嘗試,但這樣就太著重「成就」,而低估了「一個人透過自主學習的生活成為持續地對生命充滿好奇、寬宏而誠實的人」這一價值。
「自義」和「急於以別人眼中的成功去證明自己」確實是實踐unschooling和自主學習的家長和年輕人很容易落入的漩渦。
在學校體制中經驗過沉悶與被困,甚至被輕蔑和貶低之後,發現了unschooling所能帶來的自尊和自由,容易帶著曾受傷的苦澀去批判學校體制,或在心底裏對那些堅持留在學校體制裏的人感到不屑,Grace Llewelyn在這方面的自省,讓我深感共鳴,我也一直在掙扎著希望自己的unschooling實踐以及相關的分享能夠「保持火花,去掉尖刻」,因此我為自己的分享文章定了主題:Joy is a radical act!我相信unschooling的基調本是「喜樂」,喜樂的人很難尖刻;但相對於傳統的養育觀念,unschooling難免是「激進」的、會迸發火花的,但我希望這火花不是用尖刻去擦出來,而是因為不迎合體制卻能夠喜樂這個狀況本身就已經會產生具生命力和激進的火花。
至於「急於以別人眼中的成功去證明自己」這個陷阱,我則比較警覺,因為我明白到unschooling的觀念本來就是要去掉學校文化中的比較、競爭,尊重孩子個別的成長步伐和獨特的天賦,如果我實行unschooling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很有別人眼中的成就,甚至更出色,這就完全扭曲了自主學習的意義;同時,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上述「自義」的另一種表達,彷彿想要告訴那些輕視我們的人:我用我的方法比你更優秀!這是完全沒有脫離體制的競爭、比較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必須進入deschool的過程, 以至能夠漸漸喜歡成為自己多於看重成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