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起故園情?

何補齋
·
·
IPFS
·
從杜審言寫到李白,兼及王勃、賀知章及李商隱........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霑巾。

~唐 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唐詩,並不是一種沒有功能性的純文學作品。常常是你一首來,他一首去,互相唱和,也湊湊熱閙。因此隨寫隨丟,或題壁而去,或卷秩散佚,總是散見各處記載,常是由後人來搜羅編輯。所以李白全集,不是李白編的;杜工部集,也不是杜甫編的。

作詩是唐朝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有感而發,無感也要唱酬一下。因為不著意,所以更顯真實。這是後世的詩遠遠不能相比的地方。

比方說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其名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云:「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這是在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到四川當官的離別PARTY上,王勃所寫的相送詩篇。王勃與這位杜少府未必有什麼太深的交情,在這種應酬的場合,也不宜太濫情。此時王勃想到曹植與弟弟曹彪分別時所寫的《贈白馬王彪》,其中有「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二句,於是脫胎而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筆下豪情躍然紙上。在此後的送別場合中,這兩句詩不知被引用了多少次,難怪可以流傳後世,成為經典。

而文章開頭所引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也是應酬之詩。由詩題可知,杜審言是在晉陵(江蘇常州)這個地方和陸縣長一起出去走春,縣長寫了一首詩叫《早春遊望》,而杜審言作了一首詩來相唱和。

一般人對杜審言之名可能略感陌生,但若說他就是詩聖杜甫的阿公,便可知其來頭不小。這首《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還被明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胡應麟推舉為初唐五律第一。至於當初和杜審言一起出去玩的陸縣長是誰?他寫的《早春遊望》詩句如何?則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沒有人知道了。

上舉杜審言和王勃的二首詩,都提到「宦遊人」三個字。若不了解「宦遊人」是什麼?恐怕就不能理解這些詩在寫些什麼!

古代中國的官制設有迴避制度及輪調制度,也就是本鄉人不能在本鄉當官,而且在一地當官到了一定時間,還要調動一下。這些都是因為在中央集權的考量之下,編戶齊民之後,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坐大,故以流官取代土豪的結果。

因此古人若走上考科舉、求功名之路,一旦成功,也就代表著離開故鄉的生涯就要開始。有一句成語叫「告老還鄉」,又有句話叫「辭官歸故里」,都是在說只有離開了公職,不再當官之後,才能踏上回老家的路。唐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正是此種官吏生涯最鮮活的白描。

在這個背景下,就不難了解為什麼中國會有那麼多的懷鄉詩了。因為會寫詩的人都是有讀書的人,有讀書的人都想去當官,當了官就要到老離鄉背井,那麼想家的心情就讓這些文人寫了一首又一首思念故鄉的詩。

杜審言祖籍在湖北襄陽,實際上住在河南洛陽,只是既然當了「宦遊人」,就不得不受命奔赴江蘇晉陵當官了。

其實,江南的春天多美啊!氣候宜人,鳥語花香,豈是湖北、河南這種地方能比的?可偏偏人在想家的時候,看到了新的景物,感受到新的氣候,雖然一切這麼美,卻怎麼突然心裡緊了一下?好像觸動了某一個幽微角落的心情!

所以說,「偏驚物候新」的「偏」這個字,就是《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這首詩的重點,後面所寫「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等等景物之淑美,都無非在反襯這個「偏驚」的心情。

李商隱的無題詩:「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其重點也在首句「昨夜星辰昨夜風」,其後所描述的種種美好,再怎麼淒迷眩目,都只是昨夜被風吹散的夢,夢越美,醒越痛!不是嗎?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雖是杜審言與陸縣長的酬唱之作,但真實的說出所有「宦遊人」的心境,自然大大的感動了古代的文人。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裡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而無一嬌柔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無失一。」依這個標準來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真不愧為大家之作!

然而,如果有人沒有故鄉呢?

或者說,有人的故鄉和別人的都不一樣?那怎麼辦?如果大家在送別的遠方,其實就是我來的地方呢?

叫我如何能與這群人唱和?我的懷鄉心曲,又如何才能與朋友共鳴?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的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但通說認為他是西域碎葉人,故鄉在今日吉爾吉斯的托克馬克附近,年幼時隨父遷居到四川綿州。我想他血統上應該是胡人,或者是胡漢混血。

李白身懷武功,想要攀附權貴,闖蕩一番事業,其實就是想要一個高仙芝或安祿山式的生涯規劃。可惜他出身所習得的軍事能力,可能已經落後於時代,無法受到重視。而自武則天之後,到唐玄宗的時代,唐帝國的基本國策已經以科舉取士為主,堵塞了游士自薦的門路。所以李白的一輩子是相當不得志的。

從李白一生的詩篇及墓誌銘,我們查不出他的故鄉在那裡。他的歸鄉思路,也許總是走在和別人相反的道路上。別人是「西出陽關無故人」,而李白的故鄉更在陽關之外啊!這會不會是李白心裡巨大而黑暗的痛呢?

是不是因為這樣,讓李白只好放大氣魄,將自我的情感投射於八荒六合,充塞於天地之間。

所以他說「何人不起故園情?」。跳開自我,超越自我,將自身的懷鄉感觸,一下子就放大到每個人身上。這種讓境界突然跳上另一個能量軌道的手法,可以說是李白的大絕招。文字看似平易,但功力絕非尋常啊!

我想,這也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而杜審言只能是杜審言的差別所在吧!

只是寫就這個「何人」,不知藏了多少辛酸在其中,千載之下,誰又能解得其中味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何補齋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