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綴》9月特刊:採訪寫作營回顧-訪談是在培養感情?
這是 9 月的後綴特刊,因為這個寫作營會在 10 月底結束(不知道會不會有下期),於是我就受主編邀稿來回顧一下大家的採訪文!其實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有點難以下筆,每組採訪的類型相差甚遠,加上很多作者其實是自己不熟悉的,要一下了解好多人,著實有點痛苦,但雖然這樣說,一篇篇的看,還是蠻過癮的。
另外因為(即將卸任的)驗證人醬醬(主編說這樣叫很可愛)@JohnShao 的贊助提供,因此每位採訪人、受訪人各獲得 200 LIKE!以下在開始前插播據說是 JohnShao 的主題曲,感謝他一直一來作為驗證人的幫助,以及為後綴營隊的付出!
「 I Love You John ~」
《後綴》採訪寫作營:專訪《閱讀筆耕》
每次在首頁看見筆大的文章時,第一個想法就是:「到底為什麼可以產量那麼高,品質又那麼好?」明明自己和大多數人一樣,也還有正職的工作要做,為何卻能有如此的熱誠?
後來也發現,教的人會比學的人得到更多,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悟道」時間早晚有別,我就帶著這樣的「道」一路走下去,成為一種做事的習慣吧(笑)!
而在看到筆大說的這句話後,原來是秉持「教的人會比學的人得到更多」這樣的信念,不斷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讓自己賞心悅目的作品(同時也造福讀者)。也如同在〈年末清單• 我的年度關鍵詞是「創造」〉說道的:
以前可以馬拉松式看電影、追劇集、刷遊戲⋯⋯現在卻變得索然無味。我明白,因為那是在消費別人製作的產品,靈魂是「被餵養」的姿態;而寫作是在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品,是「供養者」,兩者有別。
在看完這篇採訪後,最大的感觸不是筆大文章的高產、高品質,也不是邏輯清晰能化繁為簡的能力,又或者偶爾神來一筆的幽默,而是採訪當中說到,在疫期間讀完《一人公司》後,一直有把書裡提到的觀點放在心上:
千方百計想在「下一次」把它改良地更細緻一點,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連續過程。
以我的角度來說,筆大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作者了,大可以將寫作這件事照著一個公式走,把更多精力花在其餘工作或興趣上。但是,他卻是不斷的精進自我,想方設法要將文章寫得更好!
不只是「學會就好」,而是「刻意練習」。再一篇篇的文章中,不斷精進自我。
《後綴》採訪寫作營 (C組)|DAO,可道,非常DAO
@swiftevo 採訪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首先,在看到米高的種種經歷後,腦中浮現的關鍵字便是「教學」、「學習」、「共學」
米高在 2014 年培訓了一班自閉症人士製作益智德育遊戲及電腦動畫,幫助弱勢團體可以藉著資訊科技自給自足;時常出現在 Matters 的線上學習會上;在 WhatsApp 上建立了一個區塊鏈學習小組,教導 30 歲到 40 歲的人學習區塊練知識。
並且說到,自己更提倡所謂的「共學」,彼此交流意見、互相協作,而非填鴨式的教育。
我認為這篇文章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發,其實一開始就點出了希望讀者思考,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真正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許多人嘗試以股票的概念去了解加密貨幣和區塊鏈,追逐token升漲帶來的經濟紅利;以此去理解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就如買櫝還珠一般,忽視了區塊鏈本身帶來的影響和內在價值。越聰明的人往往在進入 Web3.0 時,越容易依靠以往的規則去理解新事物,導致帶來了迷失。
Web3.0 為人們開創了一個新世界,在採訪中說到,這樣的新世界,讓人們脫離了被動式的學習,在自由度更高的區塊鏈世界裡,我們必須主動去學習新知識,因為獨立性更高,也不能在被動的等著他人安排你的人生,便不得不面對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後綴》马特市民访谈(A组):栀子榴莲采访Lola
我得先說在看這篇採訪以前,我對於兩位作者都不是很熟悉。一部分是因為撰寫的題材離我目前的生活有點遙遠,沒有太大的共鳴;第二點是因為簡體字其實自己看的不是很習慣,本人一直以來都習慣寫、看繁體字,雖然繁體字與簡體字有所關聯,但不知道為何自己在閱讀上卻不是很通順。
忘記是在什麼地方,看過有人說 Lola 是個很神秘的人。但在看完這篇採訪之後,自認為對 Lola 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第一次知道中國雲南地帶的殖民、政治迫害等歷史。我個人覺得,願意將這樣的事情寫出來已經是一件很棒的事了!
在採訪中,提到了在〈我小时候的宗教经验〉的留言下與另一位作者的對話:
当今的语境之下,民族的话题必然牵扯到国家,国家怎么想,当然的重要,因为国家对于民族和风俗的看法决定绝大部分人接受的信息是怎么样的。更何况民族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由国家制造和固化下来的。社会层面的问题不能仅仅缩小到个人感受的层面去讨论。
我不是很喜歡討論政治議題,因為很多時候我認為牽扯到政治的議題,往往涉及的面向、問題太過於廣泛,我無法一下子理解那麼多,而即便我深思熟慮後理出了頭緒,也無法保證我能在不傷害到所有人的前提下(或許這個前提早就大錯特錯了),表達我的想法與見解,更別說我不是相關背景的人,社會的歷練又少。終歸一句,就是我無法承擔那樣的責任。
但我認為,即便我不去碰政治,政治也會自己找上門來。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事情,也無法給予任何實質的幫助,但我想我稍微能感受到那份心情。國家的選擇固然有他的原因,先不論好與壞,但這必定會與個體產生衝突。因此我認同栀子榴莲所說的:「在这里记录个体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後綴》採訪寫作營 ~ 讓每一顆學習的善心,裝上飛向世界的翅膀
先說在我看完這篇採訪文的第一個想法是:「軍人斜槓讀書會?這是什麼組合阿?」
雨果在 2018 年底成立了公益讀書會,而因為公益讀書會是非營利的,再加上是一人公司,因此必須一手包辦經營、宣傳、分享等工作事項。看到這裡的時候,真的不得不敬佩雨果的精神,不求任何回報,只求與讀書會的朋友一同成長、努力。
而與此同時,在經營讀書會的雨果,還得維持正職的軍人生活,甚至因為內部長官認為與雨果沒有心要在軍中發展,打算把他調到一些不重要的位置。但雨果的想法不是灰心氣餒,而是想要把工作做到超出長官的期望水準,來證明自己的努力!
同樣身為喜歡讀書的人,能理解雨果對讀書會的堅持與熱誠。但看到一人公司要做那麼多事,還是無營利的模式,真心覺得非常了不起,要用一個字形容的話,就是「帥」!
七月流火對老衲的採訪
天啊!!!這篇採訪是我 7 篇文中看得最爽快的一篇!老衲的話真的讓我重頭笑到尾,不得不讚嘆講話實在太幽默。但在幽默之下,不拖泥帶水,更多的是超級中肯的想法與見解,總讓人覺得有些感慨,但同又被老衲那中肯的道理深深的折服。
這篇老衲與七月流火的對話像是相聲,兩個人一搭一唱的,真的看得非常過癮!
這篇採訪的一字一句,根本每句話都是金句!全篇文章圍繞著中華文化、政治等議題探討,而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在講述「自由」。在採訪的過程中,一再地提到了「自由」。到底什麼是自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是我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有些時候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仔細想想,即便我生在「民主」的國家,可是我真的是自由的嗎?打著民主的口號,就真的民主了嗎?而人又有可能真的當個自由的人嗎?
我想,很多外在事物不是能靠一個人改變的,往往是整個社會環境造就了現況。而很多時候我們會追求形式上的自由(當然這也不是不重要),卻忽略了自由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心態上的自由,也很重要。
我們恐怕是在過於自由的不自由中求生存。在覓食中選擇被餵食。
這也還是中華文化,不是嗎?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從上,而從終端。終端在人。在己。著眼事實,分析數據,知其利害,但憫眾人,本善行事。多看多聽多問多想多做。少跟隨。不要人云亦云。試著形成自己的觀點。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讓你有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轉述別人的答案。根據自己的答案行事,而不是聽別人的答案做事。即使我們求得的答案可能會有不同,而行為有所不同。無妨。就不同吧。也許能求同存異,也許不能。
我很喜歡這兩段的敘述,最近選舉又要到了,我可不希望自己成為盲目的人(雖然我還不能投票)。而世界一直在變,但是生活還是要過,人終究能控制的就只有自己,因此去追求自己的人生、過好自己的生活,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後綴》採訪寫作營|留學,在陌生的地方尋找迷失的自己
2020 年 2 月底 juinjuin 遠赴韓國留學,因為感覺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於是下定決心:「我想改變!我要去國外留學!」但其實在此之前,因為家裡發生了一點事,留學這件事為父母帶來了不少壓力。但其實 juinjuin 心裡也很清楚:
我清楚知道,總是手心向上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希望可以靠自己力量去分擔一下家裡的負擔。🥺
真心覺得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在外國人生地不熟的,甚至連語言都不是很會,就要想辦法在那裡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我不得不佩服 juinjuin 做的這個決定,再加上知道自己的家境要出國留學可能會為父母帶來負擔,也願意努力自己賺取點生活費(寫部落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氣可嘉。
另外採方中提到 juinjuin 非常愛 IU ,我本也很喜歡他!除了他長得超漂亮以外,我非常喜歡創作者,每次看到自己作詞作曲的藝人,都會停下來欣賞一下歌曲與歌詞。
不過倒是沒想到全台灣人數最多的 IU 粉絲 Line 社群是 juinjuin 在經營的,有興趣的話歡迎大家去追蹤!
提到在韓國有沒有什麼瘋狂的經驗, juinjuin 的回答則是:「我剛來韓國上語學堂時,IU 正代言韓國燒酒品牌 ── 真露,不過當時到處都找不到拿 IU 海報的方法,於是我就直接打去真露總公司要求☎️。」(那時的他還不太會韓文)
果然,人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都能突破自己的極限!!!
leafwind:「在座的各位都是資金盤」
在一開始後綴的主編要我接下這篇文章的回顧時,其實我是有點抗拒的。雖然來到 Matters 後,接觸了不少與區塊練有關的知識,還曾經拜讀過〈以太奇襲〉!但是說真的我不是相關背景的人,對這個領域的了解也缺乏很多實際的認知,多半時候不過是聽他人的解釋罷了。
但我後來看了一下,其實這篇採訪感覺起來已經蠻淺顯易懂了(應該吧?),加上也想挑戰一下自我,就答應了主編的要求。
在採訪中提到為何以「在座的各位都是資金盤」來批判傳統金融時,leafwind的回答是:
談到為何會開始接觸就像是離開地球之後,才會開始計算重力、大氣壓力對生活的影響
因為去到日本生活後,讓他對金融產生了衝擊,破除了原本以「本國法幣為本」的思考模式,便漸漸開始接觸到了加密貨幣。而加密貨幣雖然是一個嶄新開放、自由的世界,但對 leafwind 來說卻像是歷史不斷在重演,這不過是新型態的傳統金融,依然帶有著「資金盤」屬性。
在採訪的最後, leafwind 也說道:
科技仍然是中性的,真正決定其用途的是人性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不管是傳統金融或是新型態的加密貨幣,都只是一種工具。而本質若不變,將永遠會重蹈覆轍,在同個地方打轉。
最後我要說,以我的能力果然還是無法把這篇採訪了解的很透徹,如果有什麼錯誤的地方歡迎糾正我。同時也非常推薦去看看原文,覺得比我的回顧寫得精采一百倍啊!
另外我真心覺得 Denken 總是會記得一些他人很重要的論述,也常常能一針見血,點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
最後我想對這次的採訪營的做個總結(會有下次嗎?):我認為採訪真的是很棒的交流方式,不管是對於作者和作者互相理解,還是廣大的讀者都是如此。不知道大家怎麼想,但在看完這 7 篇採訪文後,我認為我對每位作者的背景或者寫作理念,甚至到對生活、人生的理想追求,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想因為採訪是必須由採訪者和受訪者構成的關係(要自己採訪自己也不是不行?),所以感覺起來與以往的「自己寫自己的」寫作模式有很大的差異,多了更多想法與感受上的交流。而正因為是與他人溝通、對話,因此往往用詞會比較淺白,也會更在乎對方有沒有理解自己的話,不然話題可是進行不下去阿。
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熟悉的人,我想也能(除非是什麼專業的學術研討會?)理解對方在說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便會啟發好奇心,讓人更深入地去了解其他作者到底在寫些什麼
總而言之,採訪讓作者之間多了更多的交流,也讓不少讀者更認識作者。理解了他人背後的創作動機、理念,因而也能對作品感受到更深刻的感情。(所以,結論是採訪是在培養感情?)
- 〈《後綴》採訪寫作營:專訪《閱讀筆耕》〉
- 〈《後綴》採訪寫作營 (C組)|DAO,可道,非常DAO〉
- 〈《後綴》马特市民访谈(A组):栀子榴莲采访Lola〉
- 〈《後綴》採訪寫作營 ~ 讓每一顆學習的善心,裝上飛向世界的翅膀〉
- 〈七月流火對老衲的採訪〉
- 〈《後綴》採訪寫作營|留學,在陌生的地方尋找迷失的自己〉
- 〈leafwind:「在座的各位都是資金盤」〉
以上是這次的 7 篇採訪文章,雖然我回顧文寫得有點累,但還是要感謝你們的採訪,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本人的文筆不是很好,如果讓你們失望了很抱歉。
最後要感謝後綴營隊@Jeger 主編:\這個/\這個/\這個/\這個/\這個/(諧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