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的糾纏 - 記《間諜之妻》
《間諜之妻》スパイの妻 / Wife of a Spy (2020)
導演:黑澤清
(2021/4/1)
黑澤清導演新作加上濱口竜介編劇,自然讓我備加期待,然而在看完電影後才知道本片原本是拍給NHK的8K電視電影,戲院放映的電影版本經過畫面比例與亮度的調整,也調降了畫面的影格率,從30fps降為電影通用的24fps。雖然經過這些電影化的處理,觀影時仍然感受到明顯的電視劇的數位感,包括整個打光的方式和影像的質感,也有著因降影格率造成動態畫面瑕疵的技術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Youtube找到NHK版4K60fps的預告片來比較兩者細微的差異)
或許有人會以劇場感來形容,我在觀賞時只直覺認為黑澤清在嘗試新的拍攝媒材,不過無論是電視劇或數位他也早就不是新手了。總之我對這種不太具電影感的影像不是很能適應,戲院投影下的畫質也只能說差強人意,尤其暗部細節不足看的有點吃力,讓我對片商拷貝的品質也有點疑慮。是否已經到了電視畫質可以超越電影院的時代?
有趣的是,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傳統以膠片投放的電影意像在片中有著重要的象徵地位,充份展現編導兩人身為電影人對影像的辯證思考。故事中有兩份膠捲,一份記錄了二戰時日軍在滿洲國進行非人道生化實驗的「真實證據」,另一份是男女主角夫婦兩人私下拍攝來自娛用的「虛構戲劇」。妻子對丈夫變節背後原因的質疑,丈夫以「妳沒有真的看見」反駁,因此妻子透過竊取記錄證據的影片,企圖「看見真相」,成為劇情中段的重要轉折。
「影片」等於「真實」是源自膠片時代的思考方式,即使電影內容是虛構的戲劇,但膠片紀錄下來的影像仍然是對真實存在之物的類比記錄,當然在數位時代的現在此等邏輯已經遭受挑戰,但在片中四零年代的脈絡中,一盒膠捲仍然有著無與倫比的證據力,是一種指向真實的殘片。但與電影同時誕生的「虛構性」也糾纏著電影的概念,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工廠下班》都是實地實景拍攝的紀錄短片,但畫面中的乘客和工人卻都是受到拍片者的指揮調度。
影片真實與虛構的雙面性並沒有成為劇情糾結的邏輯,反而是虛實的概念後設地溢入角色動機的營造。妻子在看過證據影片後強行介入丈夫的叛國計劃,她是因為透過影片理解了丈夫的大義而想協助他,還是為了保護丈夫而密謀破壞他的計劃?或是「電影」完成了她心中的自我戲劇,扮演「間諜之妻」是為了成全兩人的愛情敘事?兩份膠捲看似天差地遠卻又像一體兩面,妻子的幻覺可以推進實踐到什麼地步成為電影最大的懸疑所在。
圍繞在兩盒膠捲的迷離轉折似乎無關於愛情本身,而是關於以愛情為名的幻覺與算計,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愛情?當然也可以很容易地延伸到政治上,日本二戰時期的軍國主義狂潮是否也是一種狂熱的自我欺暪?如果無止盡的推演下去,丈夫口中所謂的世界主義和人道主義,可能也屬於更大更虛實難辨的幻覺?不過片中嚴刑拷問的場景所引發的恐懼,正代表了身體暴力的真實,而這真實又推展到片末轟炸後斷垣殘壁的神戶,情節似是沒有那麼虛無。
黑澤清和濱口竜介透過這個故事所拆解所反思所把玩的,與其說是對戰爭歷史的反省與批判,更像是以電影的概念去演示敘事和認知之流動與不可信,無論是國族敘事還是愛情的敘事,不但濱口竜介前作《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就是在處理這種存在敘事與真實的關係,黑澤清過去許多作品正呈現出結構被不明力量所侵入與意義翻轉的恐懼。
《間諜之妻》於是也像是屬於這些系譜的作品,愛國或叛國,相愛或背叛之間為者為真的難以分辨,正常與瘋狂的界線是角色行走於上的鋼索。在曲折的情節鋪排下,不管是愛情或是歷史,都像盤旋在雲端上沒有真的落地,電視劇的影像調度多少減低了片末那原本該令人沉浸的窺見真實時刻的力道,但也許此等虛化正是創作者的有意為之?一切為假又何必求真,真實正藏在如此的正反結構之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