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以及飘忽不定的自由

Island
·
·
IPFS
·

今天是世界新闻自由日,而我也想在这最后时刻说些什么,表达我对每一篇真实报道、每一位有胆有识的记者、以及那飘忽不定的自由的敬意。


我初识新闻是在高中三年级,漫长无聊的复习生活中,每周四不可多得的四十分钟《新闻周刊》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消遣,和连通外部世界的通道。还记得那时候周周期盼着多媒体屏幕上白岩松的脸,有时候某一期没见到他,同学们还会互相猜测他去哪儿了,下一期还会不会来。

但我知道,除了放松之外,《新闻周刊》成为了我关注社会的一扇窗口,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用书生状态。

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我观看了家庭暴力专题,目睹了终日活在恐惧中的妇女绝望地举起酒瓶,而等待她的又是法律审判的暗无天日。我了解到四川凉山孩子们的困境,了解到支教团体与乡村教师面临的难题。而种种的这些议题,是我日后持续关注的开端,也是我正义感的萌芽。

有人说,文学培养人的共情能力,那我也想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新闻也可以培养人的共情能力。目睹了那么多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灾难,我更能感同身受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想要帮助他们,追求公平和正义。


高考之后的那个暑假里,我读了柴静的《看见》,我很喜欢的一位女记者。全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柴静的上司训斥她的一句话,“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你找到了几个层面?”

之后我狂追了她的《新闻调查》,开始对新闻有了不同的看法,即上述所说的“深度”。

药家鑫案发生后,在民众的一片指责和辱骂声中,柴静和她的团队冷静下来,试图去寻找这一惨案的根源,试图去发掘药家鑫压抑的童年。杨永信电疗事件曝光后,《新闻调查》第一时间奔赴临沂市,调查电疗的审核资格和电疗仪使用的合法性。这一切,都颠覆了我之前对新闻的认知:新闻不只是夺人眼球而已,新闻是对真相的追讨,是对各个层面的问责。原来新闻就像挖一口井,越挖越深,涌出来的泉水就越多,所收获的价值就越多。

也是由此,我开始喜欢上阅读深度报道,喜欢针对一些议题从不同层面、角度和立场思考,可以算是一种“新闻思维”吧。


上了大学之后,我开始订阅新闻客户端,第一个订阅的是《南方周末》,因为我爸推荐,我一下就订了年费会员。我最喜欢的是文化板块,喜欢看记者与一些作家的访谈,看到精彩之处,常常会大段大段地摘抄在笔记本上。也喜欢每到新年《南方周末》推出的“新年十大猜”,在上面猜想是否会废死、是否会降低刑责年龄这些议题。

随着对《南方周末》的更多接触,我知道了它的前身,那个赫赫有名的南方都市报。在网上花费了一番功夫,才逐渐了解到他们的“战绩”——著名的孙志刚案。两个记者对真相的不懈追查,加上一家媒体顶着风险为正义的撑腰,才得以使存在几十年的腐败制度垮台。这漂亮的一战,堪称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典范。记得当时在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专门想让大家了解这个事件,了解到新闻的力量,也致敬南方都市报这样一家有正义感的媒体。可惜,文章发出去不到五个小时就被删除了。

不过这一事件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南方都市报也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标杆。记得他们1999年那篇动人的新年祝词,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至此,新闻在我心中又上升了一个维度:监督政府。新闻可以帮扶弱者,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好。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我深受触动,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这句话在一本书里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就是那本集齐了23篇著名报道的书——《别对我撒谎》。

在这本书里,我得以看到了历史的原貌,看到美来村那群手无寸铁的无辜的村民、看到恐怖政权下深受其害的人民。同时,我也看到了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记者们,勇敢顶风冒险,记录真实历史的记者们。我看到一篇真实的新闻足以让当权者恐惧,也看到他们掩盖历史的丑陋嘴脸。

我也知道我的国家残破不堪,历史被剪得破碎。当年站出来报道、站出来谴责和影射的报刊,早已牺牲就义。在这个年代留下来的,不过是人们小心透露出的一言半语。再也没有媒体敢去提起那两个数字,当初被枪指着的胸膛,再也没有人为他们纪念。

但正是如此,更凸显出新闻和记者的可贵。如果不奋起反抗、坚持记录的话,一件事过去就过去了,受难者被埋葬在历史的灰烬里,既得利益者却端坐高堂,掩饰和假笑。

突然想起徕卡前几天的那则广告,一个人端着镜头站在窗前,默默地记录下坦克人的身姿......端着镜头的人,和坦克人一样,也是英雄。


现在,新闻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打开端传媒,在what's new里速览今天发生的事情;睡觉之前,再看几篇深度报道,结束一天的思考。也有订阅新闻实验室的会员,了解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好地辨别信息真伪,获取优质资源。

虽然现在大陆的媒体环境真的很差很差,新闻审查收紧,良心记者被“找茬”,等等等等不利因素在干扰着这个行业。但我仍然放不下内心那个新闻理想,依旧想要当一名记者。因为我知道,想要突破自由的边界,追寻真正的自由,就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做些什么。

我现在是大一理工在读,但已经在为学期结束的转专业考试做准备。如果有幸能进入新闻系,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会写出色的报道,拍出色的新闻图片。但无论如何,一定不能忘记的是最初的那个理想,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和对自由的追求。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Island上海211大一在读。 喜欢阅读,写作。 业余关注人权、女权、哲学、政治、历史、法律。 知之甚浅的冒牌理科生,现阶段致力于成功转专业。 希望互相学习和讨论,很珍惜这里的言论环境。
  • Author
  • More

香港加油

青年的歪诗

一些观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