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手現金,也可能買不到想要的東西?

Auto-RSS
·
·
IPFS
·
是的,當你的信用分數已經 NG,別怪他人無情。你會發現——你的訂單,總是在無法配送的範圍內,想買的東西,老是缺貨,或者,你根本直接被賣家封鎖,沒有下單的權利,到底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窘境?賣家拒絕與你對話?這跟求職、談感情、申貸相似,交易,向來不僅僅只是錢的問題,他更看重兩情相悅,因此,過去的軌跡,往往比未來的可能性更重要!
Photo by David Clarke on Unsplash

看似零傷害的不取貨

都說誤會因不了解而發生,看似零傷害的不取貨,對買賣雙方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大:

買方

貌似無實質損失,不過,因為買方不取貨,賣方仍有權給交易評分,買方一般會吃上單次 1–3 顆星星,拉低整體買家評分。當然,若買方交易頻次高,經過攤提,整體買家評分可能影響不大。然而,當負評、未取貨的次數累積到一定的量,就會影響到未來「賣方的交易意願」。

賣方

不取貨最直接的成本是運費、銷貨的機會成本,以及人力、處理訂單的時間成本,間接成本則有因直接成本引起的 — — 交易信任度下降,長期下來,賣方可能會將衍伸的成本反應在定價上,導致買方市場需要溢價購買(付出更多的成本),或是,被迫增加交易的門檻、審核的時間成本等等。與之相反的例子是舊時的社會,人們比鄰而居、彼此相識,因此,出於信任,雜貨店願意接受賒帳,鄰家之間願意互相調頭寸,給彼此方便。

後續的蝴蝶效應

後疫情時代,當數位成為你我生活的重心,所有的日常交際、行為軌跡都被完整的保留在數位載體上,從詳細的你是誰、過往的交易明細、訂單完成率、其他賣家對你的評價,到簡化過的用戶評分,這些我們在交易時,會審慎評估賣方的資訊,當買賣雙方的角色對調時,將轉換成——賣方評估是否交易的簡易數值。

就像蝴蝶效應和通貨膨脹一樣,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隱微、無關痛癢的地方開始,一方的不取貨、不溝通,會成為下一次賣方交易時的「猶豫因子」,賣方綜合成交率與負評風險,而取消訂單,並非刻意為之,實則「雙輸下的不得不」。當買方,需要再花一次時間成本,去找尋願意販售的賣方,而賣方以風險規避的心理,也損失一次可能成交的訂單,到這邊,還只是淺層的影響。

若今天是發生在極權國家呢?當大量的數位資訊 (data),無法被重置歸零的信任分數,流通到銷售以外的渠道時,又會發生什麼事?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by Juskteez Vu on Unsplash

如果我們希望科技的便利,能往更好的地方去?

買賣雙方可以做到的事,是盡可能讓資訊透明,若買方在交易前,能夠取得足夠判斷的資訊,在購買前中後期,雙方有良好且時的溝通管道,當資訊落差彌平,良好的交易體驗,將成為下一次良好互動的根基。

當然,理想主義容易被現實打破的原因是 ——交易本是場動態平衡,不論買賣雙方,只要有一次,有一方心存僥倖的「惡意為之」,好不容易移往人性本善的印象,又會默默被拉向性惡說的一端,就像蹺蹺板那樣。

如果我們相信社會的運作,不是根植於金錢,而是根植於信任 - - 如金錢本身沒有價值,我們信任的是發債機構的履約保證,讓一千塊的新台幣,具有一千塊的購買力;一如求職時,外商企業看重的內推;創業時,財力證明帶來的貸款額度高低;因信任精品品牌,而給予的價格加權。若我們相信,當社會信任不復存在,沒有人會是得利者,就像二月開始的烏俄戰爭⋯⋯

不取貨當然是一種選擇,但每一個選擇,都將帶來相應的影響,若我們希望科技的便利,能往更好的地方前去,或許,日常中,那些理所當然的權利,都更該被合理使用。畢竟,長期來看,滿手現金也無法重置,真實世界中的信任影響力!


Your voice matters

作為愛車之人,我們期許持續學習,與車相關的知識,並邀請您與我們分享、交流你的想法;若想找改車配飾,歡迎聊聊聯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uto-RSSK,一個愛車的人,相信貿易最浪漫的地方,是驗證想法;相信交易最美好的地方,是為誠實賦予價值;相信世界很好玩,特別是那些未知、還在摸索的領域⋯⋯ Mail us at kiwibird.tw@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是誰說,網路交易零成本?

我們怎麼為「購買的東西」標價?

關於香氛吊卡的普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