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致命的自负》:2.时代背景,书籍简介
我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2.时代背景,书籍简介
我已经读过哈耶克最富盛名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那是他在二战末期1944年出版的书籍。在几乎全世界的知识精英们都对资本主义感到失望,对社会主义心怀憧憬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力挽狂澜,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那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历史潮流在那一刻发生激烈的碰撞,之后的潮流逐渐转变了方向,资本主义似乎又渐渐有了生机,又可以与社会主义一较高下了。
读过《通往奴役之路》,知道哈耶克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力主的计划经济模式最终会导致极权主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原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反而会因国家走上这条道路而被奴役、被剥夺了基本的自由权力,真是很悲惨。看看那之后几十年的现实,他的这个论断,很不幸都言中了。世界上所有跟随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极权国家。而那些国家向往美好生活的国民,都成了失去自由的囚徒,许多人生活在惶惑和贫穷之中。
回头再看哈耶克本人,在他那本轰动世界的书在美国出版之后,也顺道到美国去旅行演讲,一路推销他的书,一路与人辩论。风潮稍过之后,他回到伦敦继续他的教学、研究和著述。50年代中期,他到美国执教,陆续出版了几本关于思想史、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专著,如《科学的反革命——论理性的滥用》《自由宪章》等。到60年代,据说是因为嫌芝加哥大学的退休金太少,一甩袖子跑到德国一个能提供优厚待遇的叫做弗赖堡的大学去任终身教授去了。在那里搞他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
到了1978年,被人称为“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战斗了一生”的哈耶克已年届80高龄。此时,苏联的经济已一蹶不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开始退潮。由于一些苏联知识分子如索尔仁尼琴等人的作品在西方出版,“古拉格群岛”劳改营中的残酷景象已为外界知晓,苏联社会的奴役本质已昭然天下。而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也已经无法进行下去,造成的浩劫惊醒了许许多多的人,计划经济的弊端充分展现,有一定独立思想的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也恰是此时,资本主义的西方在与社会主义的对比中显出其生命力依然强劲,西方社会也正开始重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此时,哈耶克突然萌发一个大胆的想法,设想举行一次正式的大辩论,地点很可能是在巴黎,要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知识界中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对垒,论题就是:社会主义是否错误?哈耶克希望通过这场大辩论来证明,社会主义在事实上、在科学上、在逻辑上都是彻底的错误,而不是什么一般的价值趣味喜好偏向问题。
显然,哈耶克这是得理不饶人,是要找社会主义理论权威来约架单挑?要想痛打落水狗?我猜想,可能是整个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没人敢应战,这大辩论的设想被搁置起来。但这个设想却促成哈耶克考虑把自己一生与此有关的主要论点凝练地表达出来,最终在1988年推出了他的传世之作:《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The Fatal Conceit:The Errors of Sociali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这本书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引了进来,成为改革派学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教材。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译本,由冯克利、胡晋华翻译。这本书在维基百科上的简介如下:
哈耶克在此部作品中极力反对社会主义,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不仅在逻辑上不正确,而且他们使用的前提也不正确。哈耶克认为,文明的增长依赖于重视私有财产的社会传统,这项传统导致扩张与贸易,并最终催生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扩展秩序。哈耶克认为,这表明了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致命缺陷——只有有目的的设计的变革才是最有效的。此外,他认为,国家主义,譬如社会主义经济低效无能,因为现代经济需要分散的知识。哈耶克断言,由于现代文明及其所有习俗和传统会催生持久存在的自生自发秩序,所以一切试图控制社会自生自发秩序的系统的根本性行动注定会失败,因为这些行为在现代文明中既不可能也不可持续。再者,哈耶克认为,价格信号是使每个经济决策者相互沟通隐性知识或分散知识的唯一手段,以解决经济计算问题。
这本书一定有一大堆较专业的术语和内容,看来并不是随便可以弄明白的,但我觉得,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里,多少也应该看看这位20世纪思想界经济界的大师到底说了些什么坏话,用了多少恶毒的语言来咒骂社会主义,也好用我们受了几十年教育的头脑,虽然没学过经济学哲学,凭着几十年积累的基本常识,去狠狠批判批判他,打击一下他那嚣张的气焰。
不过,我们都知道,在那本书出版之后,世界又发生了不少事情,可以用巨变来形容,包括柏林墙倒塌,东欧与苏联解体,在中国也同样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事件,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大幅度退潮,只剩下极少数国家还在苦苦坚守着。这些至少印证了哈耶克的思想基本是正确的。又过了几十年,时至今日是否依然正确?我不知道,但至少应该较深入地了解一下。
本书主要译者冯克利,按百度的简介,1955年生人,祖籍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院。现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份简介评价不错,其中那句“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能吓人一跳。但看到他的成果中有一长串的译著,除了本书之外还包括《民主新论》(美国·萨托利)、《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法国·勒庞)、《《自由与权力》(英国·阿克顿)、《英美哲学概论》(牛津大学)等等以及哈耶克的多本专著,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不过,当看到在豆瓣读书中有读者留言认为翻译并非那么理想时又让人有些犹豫。先有一位读者“jiandan”的留言:
当致命的自负碰上致命的翻译——读哈耶克的书会是令人的思想脱胎换骨的,要对这部书进行评论,以我肤浅的学识,目前还没有能力。不过,由于在写一篇文章,需要参考这本书里的一个章节,特地借了中文和英文的两本书来,粗略翻看中文书,没能发现什么问题,可是细读之后,尤其是对照英文的原版后,我发现中文的译本有无数多致命的错误。如果要我对中译本评分的话,100分满分的话,我只能给其50分的分数。强烈建议各位读些书的英文原版。
再有一位读者“乐天”,留言道:
读到一半,我崩溃了——诚如一位同仁所说的,当致命的自负遇到致命的翻译,结果就是一个悲剧。艰难地读了半本书,在这期间,我不得不把每个字大声朗读出来使其让大脑更深刻地去理解。我搞不懂,为什么这些都是一个个熟悉的汉字,拼凑在一起怎么就不懂了呢? 我无语,书无意。
也许,是这两位和我一样缺乏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理解内容吧?但由于只能找到这一种译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端着这一大碗“致命的翻译”,就着一锅“英文原版”,再将海外华人学者陈奎德那本《海耶克》中介绍《致命的自负》的第六章内容作为加菜,一起囫囵吞吃了。吃着先,吞不下再说,最多不过是放弃这一餐另叫一份外卖(换另一本书看)而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