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記憶、知識與活得像人
《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試著拓展閱讀習慣的時候,這本書成為我的首選,一方面因為它是蓋茲爸爸的推薦書,另一方面是我時常苦惱「忘記書的內容到底算不算看過」做筆記?我字很醜不想污染書;看完寫摘要?很累也很有壓力。最簡單的答案當然是「不要忘記」。
先講結論,看完這本書你不會瞬間像生活大爆炸的謝爾頓或BBC福爾摩斯那個擁有記憶宮殿的反派,可以過目不忘。這本書不是來教記憶術的,它主旨有二:一是人人都能練會記憶術(作者用自己為證,一年前他會忘記自己中餐吃什麼,一年後他已經是美國記憶賽冠軍);二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記憶。
第二點主旨於我而言收穫比較大(因為第一點中作者提到的記憶術比較適用於西方線性字母,翻譯書的壞處)。為什麼我們需要記憶?現在拍照、錄影、維基百科、雲端儲存那麼方便,記屁記,而且不是在推素養課綱了嗎,重點是學會「理解」、「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吧?
一題一題來。
「你們歷史系是不是都在背年代?」
被問這種問題時,歷史系的人大多都會回答:「沒有喔,比起背東西,我們更注重理解事件的脈絡、影響」但其實這些人背年代的確比記昨晚吃什麼還快。我也嚮往像系上老教授講話旁徵博引、如數家珍,可就連教授都無法比網路記得多,所以漸漸不去記憶,頂多名詞解釋背一下。
可難道當我們無法做得比XXX好,就索性不做嗎?
我們不若古代的學者肩負著保護知識的使命,他們記憶是為了傳承,所以人人都像活百科全書,身為現代人,我們可以透過科技輔助記憶,但同時也要記住科技無法替代記憶(至少2077,腦機一體時代來臨前),我們依然能訓練記憶,試著在當代做個「活索引」,既然做不到背下整本書,至少記個目錄方便回想。
「讀歷史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曾經、即將、以後都持續地糾纏歷史系的朋友,我們大概也要花一生時間去思考回答。最常見的答案是「鑑往知來」(我們也知道人類從歷史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記取教訓),我自己最喜歡的答案是「歷史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因為什麼都知道一點相關知識,所以很會講幹話)。
那背景知識可以幹嘛?台灣新上路的108課綱是依循歐美潮流「與其教用不到的硬知識,不如教學生能在真實世界應用的能力」,立意良好,我也支持,畢竟這也是我的工作內容,但這不代表我們該拋棄背景知識/硬知識,創造是知識庫存的成果,拉丁文字根inventio衍生出了兩個英文字彙:inventory(庫存)與invention(創造)。填鴨式教育是錯的,但這不代表記憶是錯的,「記憶事實性訊息,是理解與思辨的根基」,你總得了解棒球規則,才能跟別人好好轉述一場球賽吧。填鴨式錯就錯在它沒有教怎麼學,就先教學什麼,它沒有教為什麼要記,就叫你背,這才是錯誤的地方。所以先別排斥記憶,你可能只是不曉得方法罷了。
最後換我問「你想延長壽命嗎?」
這問題要回歸到你/我是誰,你如果是指你的肉體,那早在好幾年前你就死了(因為你全身細胞已經代謝一輪),我是誰這件事是奠基在記憶,「我們記憶的方式和內容,決定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我們的行為」。法國生物學家西佛透過住在地下洞窟兩個月來實驗時間和生物有機體之間的關係,在黑暗的洞穴中,他能做的事情很少,基本上只有吃飯睡覺,生活單調,對時間的感受變得模糊,當實驗結束,他以為只過了一個月,等於少活了一半時間。我們也都有類似的例子,那就是覺得童年過得很慢,原因是小時候新奇的體驗很多,什麼都是第一次,新奇的經歷會創造新記憶,新記憶可以延長你心裡的時間,所以當你開始日復一日單調的工作,一天之中毫無記憶點,就是白活,「記住更多東西,給予生命更多標記,我們留住記憶是為了活得像人,多增廣見聞以記住更多,就能活得更像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