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領域中避免盲點

Peter
·
·
IPFS
·

最近對「如何在新領域中避免盲點」這個主題很有感。

我過往的職涯有許多不小的轉換,常常需接觸新的領域(可參考「產品經理加入團隊的姿勢- 職涯轉折篇」)。我工作時也習慣透過框架讓我的思路更完整與清晰(可參考「產品經理常用的框架」)。

然而,我沒有認真思考過,在面對一個新的領域時,有沒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想得更完整,避免盲點與誤區?

本文試著整理出一些頭緒來。


ㄧ. 為什麼這很重要?

產品經理是特定產品或功能的負責人與協調者,如果產品經理因為自己的不熟悉或盲點,導致產品出現了瑕疵,造成了後果,那這當然是產品經理的責任之一。

而這個後果可大可小。

或許在某些領域只是使用者體驗上的瑕疵,但在特定領域,如飛航、能源、醫療與金融等領域,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因此,對於特定領域的產品經理來說,避免因不熟悉或盲點造成重大後果,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二. 為什麼會有盲點?

每個人都會有盲點,產品經理也是,而這主要是來自於自身知識與經驗的侷限。盲點常常就是自身的 Unknown Unknowns 與 Unknown Knowns。

那麼,要怎麼避免盲點,或至少減少盲點呢?

「學習」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但現實是,工作中(特別是 Wartime)不一定有這麼寬裕的時間讓每個人悠悠哉哉的學習。

實務上,透過「框架」與「流程」來避免盲點可能是更有效率的作法。


三. 框架

在一個成熟的產業或組織,框架的終極樣貌常常是一個檢核表(Checklist),這在許多產業可以說是相當常見(例如飛航與醫療)。

若組織中還沒有淬鍊出完善的檢核表,那我們可以思考怎麼樣透過「框架」來幫助自己思考更全面,最終可以累積出一個檢核表。

我在臉書時,曾經遇過一位非常非常厲害的產品經理。他是學霸出身,也曾在多家知名科技巨頭與新創擔任要職,負責重要的創新專案。他最厲害的地方是,總是可以快速的掌握一個創新領域的全貌。

我向他請益秘訣為何,他說他有個學習框架,大致上可以區分成五步驟:

  • 步驟一:Categorize the New Area:將新的領域分類

  • 步驟二:List Questions:按照分類去列關鍵問題

  • 步驟三:Look for Answers:試著找出答案

  • 步驟四:Quick Summary:將問題與答案按類別整理好

  • 步驟五:Quick Check and Refine:快速與團隊夥伴確認、修改與調整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關鍵是步驟二跟步驟三的作法。

關於步驟二,除了特定領域的問題外,這位產品經理一般會問以下五個問題:

  1. 有哪些使用者類型?他們的痛點與使用流程為何?

  2. 有哪些情境?包括 Happy flow、Secondary flow 與 Edge cases。也包括初始狀態(empty state)與最糟的狀態(worst case scenario)。

  3. 有哪些營運任務?除了使用者介面,還有哪些營運任務會參與其中來確保好的使用者體驗?

  4. 有什麼限制?例如公司的原則、資金的限制、工程的限制、法規的限制等。

  5. 有哪些利害關係人。這個功能上線之後,會影響到誰?誰會在意?

很多產品經理通常只會考慮問題一跟問題二的部分,但常常盲點卻是出現在問題二(secondary flow 與 edge cases)、問題三與四當中。

至於步驟三,這位產品經理認為除了自己要做功課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問專家。他的經驗是,自己做功課頂多只能快速從 0 分到 50 分,但要再往上提升,就必須要向專家請益。

p.s. 關於 edge cases,附上兩篇不錯的參考資料:

How to find and deal with edge cases in UX design

Learn how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edge cases when working as a UX designer


四. 流程

除了框架外,組織中常用來減少盲點的作法就是制定「流程」。

將一個產品或功能從零開始打造上線,會經過許多的「確認」,例如:

  • 商業目標確認

  • 專案範疇確認

  • 商業邏輯確認

  • 設計體驗確認

  • 工程可行性確認

  • 專案總確認

  • 上線前確認

而通常這些「確認」,是把一群不同專業的人聚集在一起開會,共同討論。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既然在前面「步驟三 Look for Answers」已經找了專家請益,為何還是需要一起開個會呢?這樣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事實上,專家可能也會有自己的盲點。

從我過去的經驗,把專家聚在一起討論,往往可以找到更多的盲點,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這也是為什麼在許多安全性要求高的領域(如航太任務、複雜的醫療手術),會有跨領域工作小組一起聚集的必要性。


五. 小結

透過「框架」與「流程」,是產品經理避免盲點的有效作法。

透過「框架」讓產品經理思考更全面,進而累積出檢核表,會是許多成熟產品團隊的目標。透過「流程」讓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評估產品,會讓產品設計與規劃更完善。

除了「框架」與「流程」外,我認為「心態」也很重要。

承認自己因知識的侷限會有盲點,願意謙卑的向專家請益,不要裝懂,是產品經理持續累積與進化的關鍵。

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幫助,我們下個月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eter從 Web2 進入 Web3 的產品經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Super IC 的崛起

產品發表會 — Product Launch Day

產品專案的起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