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給父母的床邊故事,讓大人了解孩子,以及自己心中的孩子
不敢說我是林蔚昀的忠實讀者,但確實目前為止她的每一本獨力著作我都看過(還有許多合著及翻譯書尚未讀畢),我總是能在她的文字中找到許多相似的自己,對孩子不耐煩、憤怒飆罵又不斷自省想要更貼近他們的世界,這種矛盾的心情每天都在不斷上演,而愛閱讀的我們也在許多書籍中去尋找解答,而這本非典型的兒童繪本導讀書便是從自己與孩子的平日相處點滴中出發,透過對話與兒童繪本讓孩子能更理解世界的多元面向,同時也讓我們自己有更深的反省及領悟。
很喜歡這本書的企劃,分別為「我」、「別人」、「世界」三個部分,打從人一出生,肯定是先有自我意識,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僅會好奇自己是誰,也會認為這個世界應該繞著自己而轉,隨著年齡增長也會對死亡有著好奇與恐懼,接著孩子也會對時常相處的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同學、路人有更多的好奇與感受,更會對這個社會的規範與多元有著困惑,有時候父母很難一時之間給予孩子滿意的答案,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用淺白的方式去告訴孩子,此時天馬行空及充滿創意的繪本便是我們最佳的媒介,也讓我們大人重新去學習如何從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世界。
很喜歡作者序中舉了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的一段話:「沒有孩子-只有人;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我們不同,經驗和我們不同,衝動和我們不同,情感和我們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不了解他們。」
我聽過太多父母都曾經說過孩子生來就該配合大人,而不是大人去配合他們,所以從嬰兒時期便開始進行許多的「訓練」,為了大人方便也不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強迫他們非得要適應不可,我就曾經聽過周遭的朋友說過自己的小孩在18歲以前沒有權利選擇吃什麼,因為還靠爸媽煮飯吃穿,就不該造成父母的困擾而挑三揀四,我在當新手媽媽的時候也一度認為這樣的理論看似有些道理,但很快地我便從高需求孩子的身上學到讓孩子擁有自主選擇權才能讓他們情緒穩定下來,如此也才能讓全家有好日子過,所謂的「尊重」並非等到孩子成年才開始注重,而是打從孩子一出生就該正視的要事!
曾經是孩子的我們,為何長大之後便忘了曾經是孩子的我們在想什麼呢?而我們小時候總是下定決心長大不要成為那個我們討厭的大人,但為何卻在自己為人父母後卻不自覺複製自己過往最憎恨的那一套呢?「同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但只要我們有想要理解改善的自覺,就有同理的可能,不是嗎?
作者在書中多次表示不喜歡用說教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同樣的也比較偏愛不那麼說教的繪本,相信許多曾經陪孩子讀過繪本的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即是我們認為很棒的繪本不見得是孩子也喜歡的,於是作者也特別安排了最後一部分是以孩子的角度所推薦的繪本,也呼應了前面所述我們與孩子的認知不同,既然要協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也要以他們所能接受的表達方式去傳遞。
繪本不是萬靈丹,父母也不需要對繪本的期待過高,以為孩子多看了幾本繪本便能立即讓恐懼消除、壞習慣改掉,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也需要時間及智慧的增長才能有所領悟,作者強調別強迫孩子讀書及討論,閱讀只是一種引導開啟思考及對話的方式,我們的生活模式也無需活成特定的樣子,與其說這本書是優質繪本大全,不如說是理解自己與孩子的工具書。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