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管理》精準身體組成分析儀 ~ InBody 270

葉峻榳醫師
·
·
IPFS
·

✨原文出處 🔜 https://www.yehclinic.com/inbody/

要評估一個人的身體狀態,量體重是最快速簡單的 ; 因此,在我的門診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體重管理門診),每位病人都會測量體重。但是,體重這個指標,並沒有辦法精確地反應出一個人的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


體重,包括了以下這些:骨頭重、肌肉重、體脂肪重、其他 (水分、血液、體液等)。但是,兩個人體重雖然相同,身高卻有可能不一樣。

因此,我們會使用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藉由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來估算一個人的身體素質。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泡芙人』、『肌少症』等名詞廣為傳播,大家開始注重體脂肪率、肌肉量、除脂體重等醫學名詞。

市面上有不少儀器可以測量一個人的身體組成,包括了體脂肪率、肌肉量、含水量等數據,以下,我就來簡單介紹 InBody 這個產品。


InBody

測量身體組成的黃金標準,可以使用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DXA 可以測量骨密度跟肌肉質量,缺點就是 X 光暴露、機器費用、空間需求。若對於 X 光暴露有疑慮,我們也可以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oimpedance analysis,BIA)來測量身體組成。

InBody 的 BIA 檢測,快速、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同時,其檢測報告與 DXA 具 98% 之高相關係數 ; 因此,有相當多醫療院所跟健身中心,採用 InBody 儀器。目前在台灣,InBody 有四款機型:270、(370S)、570、770,價格從 30 幾萬到 80 幾萬之間。每台機型之間,也略有差異。


⭕️InBody 270 以上機型,皆可顯示骨骼肌重量、脂肪量 ; 根據歐洲肌少症共識,評估肌少症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骨骼肌肉質量。InBody 270:4 點 8 接觸式,頻率有 20、100 兩種。

⭕️InBody 570 機型,則多了細胞內水、外水、水腫指數、體型評估 (以 BMI 與體脂率,來評估受測者體型)、和體圍等數據。InBody 570:4 點 8 接觸式,頻率有 5、50、500 三種。

⭕️InBody 770 則更為全面,多了各肢段水腫指數與相位角 (phase angle),協助健康管理人員,暸解受測者的體液循環狀況、營養狀況。InBody 770:4 點 8 接觸式,頻率有 1、5、50、250、500、1000 六種。(*相位角:營養評估的參數)


身體組成分析報告


以 InBody 270 為例子,其身體組成分析報告,可分成以下 13 項指標:



☑️身體組成分析:包括了身體總水重、蛋白質、礦物質、體脂肪重、體重等數據 ; 每種數據都有相對應的建議範圍。



☑️肌肉-脂肪分析:顯示骨骼肌重 (skeletal muscle mass, SMM)、體脂肪重。簡單來說,相對於體脂肪重,骨骼肌重若數值愈大,身體就比較強壯。



☑️肥胖分析: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是臨床、學術經常參考的指標 ; 體脂肪率 (percent body fat, PBF),為體脂肪相對於體重之百分比。



☑️部位別肌肉分析:顯示軀幹跟四肢的肌肉量,評估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是否發育良好,以及,是否有肌肉量不足的問題。



☑️部位別脂肪分析:顯示身體各部位的脂肪量。這部分的%定義是:「該部位的脂肪量,跟該部位理想脂肪量的百分比」。



☑️身體組成歷程紀錄:追蹤身體組成變化的歷史紀錄。藉由這張圖表,可以定期追蹤身體組成的趨勢。



☑️InBody 評分:此評分顯示身體組成之評估,包括身體的肌肉、脂肪及水分的總評分。總分為一百分,但身體強壯者,有可能會超過 100 分。



☑️體重控制:此項目包括了目標體重、體重控制、脂肪控制、肌肉控制。『+』代表增加,『一』代表減少。



☑️肥胖評估:依據 BMI 及體脂肪率 (PBF),來評估肥胖程度。



☑️腰臀圍比 (WHR):顧名思義,腰臀圍比就是:「腰圍對臀圍的比值」。這項數值,理論上是愈大愈不好。



☑️內臟脂肪等級:內臟脂肪等級,主要是評估脂肪量位在腹部
內臟器官的指標。這項數值,理論上是愈大愈不好。



☑️研究數據:這邊包含了除脂體重、基礎代謝率、肥胖度、熱量攝取建議、運動熱量消耗等多項數據。『運動熱量消耗』主要是根據 30 分鐘之活動量來推估。



☑️阻抗:當電流通過全身時,可以測量得到阻抗值。依據所得到的資料,可以獲得各部位的阻抗數據。


總結


市面上有數家不同品牌的身體組成分析儀,皆可以提供體重、BMI、肌肉量、體脂肪率等多種數據,協助醫療、健康管理、運動體能團隊,進一步了解受測者的身體狀況,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

作者:葉峻榳醫師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美國運動醫學會大中華區講師歐格瑪健身中心醫療顧問仁寶電腦專案顧問)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葉峻榳醫師葉峻榳醫師,新陳代謝暨內分泌專科,專攻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熱愛運動,朝著整合「醫學」與「運動」的目標,幫助人們變得更強壯。 葉峻榳醫師:https://chunting.me/ 葉峻榳醫師診療室:https://www.yehclinic.com/blog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演講》『從蝴蝶效應全面提升基層糖尿病照護2.0』~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冬季會。

《糖尿病》2024年世界糖尿病日「第三屆長壽、幸福、傑出獎章頒獎典禮」在高雄,圓滿成功。

《新陳代謝》「對抗老化,戰勝疾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衛教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