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南灣水巷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古英國與現代德國

南灣水巷生
·
·

[水巷碑銘]至於金耀基區分博雅教育及通識教育的不同目的,一在培養「統一的人格」,一在達到「統一的知識」,亦有商榷餘地。

金耀基對博雅教育及通識教育的看法,源自他對中國如何吸收西方大學理念的一系列反思。而中國自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學以降,即深受他引進的德國大學模式影響。當其時,德國大學多奉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及阿爾托夫(Friedrich Althoff)標舉的革新理念為圭臬,即視大學為研究中心,學者的責任首在自主探索知識,而非培養外界需要的人才。金耀基就借鏡教育學者佛蘭斯納(Abraham Flexner)於《大學:美式、英式、德式》(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一書中的看法,以柏林大學為首的德國大學作分水嶺,區分革新後的「現代大學」及革新前的「中古大學」。而「中古大學」的特色,正正在奉行博雅教育。

按紐曼(John Henry Newman)樞機於《大學之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的著名講法,比起創新卻偏狹的研究,大學更應保守中古以來的博雅教育傳統,首重性格之模鑄,為社稷培養更多修養與識見兼備的紳士。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牛津及劍橋兩家英國老牌大學尤其體現紐曼的教育理念,影響至今不絕。

金耀基觀察西方之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主要就取材自近世英國、德國及美國學風之演變。他所理解的博雅教育,更多參考自牛津及劍橋兩家之中古學制,因此才有重人文輕實用的印象。他在《大學之理念》一書中說到:「牛、劍受到根深蒂固的博雅教育的傳統的影響,不但嚴格的限制學生人數(牛、劍二個龐大的學府都只有一萬人左右),並且把『技術』拒之於門外。在劍橋、牛津的教師的眼中,科學是學術,但技術則不登大雅之堂,他們(當然非全部)以為技術是俗氣的,是講實用的,是煞風景的。他們認為技術是工匠、工人的玩意;以此,技術很久以來不能真正大規模的進入劍橋、牛津的大門。更廣一點點,在美國,博雅教育與技術教育一向就有涇渭二分的爭論。技術教育一直沒有能得到正確的理解與承認。」

美國早期的大學如哈佛耶魯,就按牛津劍橋為模範來建立,自然亦深受紐曼提倡之博雅教育傳統影響。只是後來大學即研究中心的理念自德國傳入後,美國大學相繼改制,演變成今天大學普遍專科當道的局面。晚近的通識教育正正是為了平衡專業教育而生。換言之,博雅教育乃中古大學之法度,通識教育為現代大學的產品。

當然,若細心考究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的源流,就會明白「統一的人格」與「統一的知識」從來都密不可分。金耀基也補充道:「二者之内涵及『統一』之精神是有相通之處的。」但比起強析二者作中古及現代兩個傳統,我偏好金博爾的敍事角度,即通識教育實由哲學家及演說家兩個互有嫌隙的理念結盟而成,同中有異,故衍生了往後的許多內部分歧。(待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