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改變與撤離

DuncanLau
·
(edited)
·
IPFS
·

大家還記得第一次接觸Facebook是何年何月?

它是2004年在美國開始接受用戶申請,而且只提供與大專或以上的學生,繼而推廣至加拿大,再到2006年9月,開放給全世界十三歲以上人士,有電郵便可申請。如果大家經歷過那段日子,大概依稀記得,當時還有個對手叫MySpace,就像當年的VHS和Beta格式,最後,一個會佔據大部分市場而成為主流。

撤離 Facebook

對用戶來說,那是一個新體驗,隨時隨地都可以公布自己的生活,也可得知朋友的近況,甚至有圖有片,對那時朋友親人遍天下的情況,的確做到維繫感情的可能。甚至由此而重新聯繫一些失散在不同地方的朋友,再而跟一些新相識的,增加認識了解。我相信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被吸引過去,甚至廢寢忘餐。

自己其實記不起何時開始用FB,我追尋一下,最舊的一張相是2007年尾post的,當時身處加拿大,我是一班朋友之中,差不多是最遲登記的幾個,原來眨眼之間,已經13年多。當年那些比較親密的朋友,差不多全都潛了水,彼此現在的聯繫接近零。曾經找到一些失聯已久的中學同學,甚至小學,更有老師,不過天南地北,各散西東,也漸漸只能維持一個距離,見到有趣的照片便按個讚而已,而且大家也不太經常po相,終於也只在生日和節日(主要是聖誕)po一兩句祝賀。然而,我的朋友數目也漸漸過百,更一度接近二百,當然比起一些有過千,甚至更多的,根本不值一曬。但實際上,自己沒有這麼多朋友,有些只算是同事,甚至是前同事,曾經在工作上有接觸的人,一旦轉工作,基本上再沒有親身接觸,甚至在FB也沒有特別交流。

取而代之的,是追隨商業的FB頁,再引伸至名人明星及所謂KOL専頁。起初,這些電影明星或歌星,他們會po一些比較私人的生活照,或者是甚幕後花絮,比較貼地,受歡迎,大家更互相轉發。以至後來的新聞媒體亦在FB發放新聞,讓大家互傳而引發一傳十十傳百的効應,增加消息的傳播速度。這個時期,朋友的消息變得絕無僅有,反而變成新聞消息來源,有甚麼突發事件,大家反而先到FB看有甚麼最新消息。而這類社交媒體更主宰我們的生活,FB更進一步買下Instagram和WhatsApp,日益壯大。

越來越多人不滿FB利用用戶的行為數據,來增加自己的利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且它成一龐然大物,連監管也出現困難,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已出現了問題,被指讓有俄羅斯背景的單位在FB刊登廣告,有可能左右選情。當時已有聽證會,要FB解釋,可惜國會議員不是對科技有足夠認識,沒有特別針對事情的主要關鍵,而且FB又承諾改善和增加透明度。事件發生在美國,好像跟我相關不大。自己對他們的個人化針對式廣告未至於完全反感,報紙雜誌電台電視甚至電影,總有廣告,也不會強逼你消費。但想深一層,FB所以有此成就,是全靠用戶們提供有趣的內容,吸引其他用戶一直不停瀏覽,以至流連終日,最後吸引廣告商來賣廣告,他們最起碼也應該對用戶們好一點,我們其實才是米飯班主。

拒絕習慣

問題是,FB毫不掩飾其渴望登陸中國的意願,多年來不斷努力迎合及爭取,於是,起碼在亞洲,或者說在華人地區,政策是偏頗的。由於FB是科技公司,不算是媒體,有些地方可以不受監管。他們可以隨時停止用戶操作,通常籠統地說是違反社區守則,但從不清楚說明。用戶隨時被停用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隨時再被停用,輕微的,便是不能轉發某些信息,當然,他不會說明原因,而用戶連上訴的機會也沒有。如果他們有編輯權,有立場,有篩選,他們絕對應該被視為傳媒,而且受同級的監管,而不是他們自把自為。

在香港,於反送中運動發展下來,FB一直變本加厲,特別針對黃色社團和用戶,到武肺爆發,又處處維護某個特定單位,成了他的打手,動轍封鎖戶口。然後去年美國大選,更是凌駕一切,竟然凍結美國總統戶口,不准其發言,真有點目中無人。終於今次引起極大的反彈,加上其宣布將WhatsApp和FB數據互通,而且更霸道地表示,用戶如不贊成,將不能再用WhatsApp,激發社交網絡移民潮。

年初,澳洲要求FB和Google向澳洲媒體付費,FB竟強烈反應,以其行內術語是和澳洲Unfriend,起初將所有澳洲的媒體機構,甚至是一些非政府組織的FB頁一概暫停,其後只集中針對媒體的FB頁,如果其他人要轉發這些媒體的報道,他們只會收到一個警告信息,未能將連結轉發。不過,有人發現,如果是有紅色背景的澳洲中文傳媒卻不在此限!他們處處維護熊貓,是顯然易見,為了能打開中國市場,不惜卑躬屈膝,四處叩頭,連一點尊嚴都不顧,我只能恥與為伍!即使很快跟澳洲達成和解協議,但破壞已成,我絕不作挽留。

一個待了十多年的地方,原本總有點難捨難離,但理性地檢視下,今日的FB功能已和當初截然不同,朋友都只是偶然才有交流,甚至早已銷聲匿跡,現在最多是群組和可有可無的甚麼專頁,和FB強加的所謂贊助連結,我其實一走了之是相當容易的事,當然有一兩個特別的,暫時未有代替品,但不會是很大的損失。而一大班朋友中,其實大部分只是FBfriends,真正的朋友仍會定時見面交談,也應該知道我的電話電郵,仍然可以在其他方面聯絡,因此我不會感到太大的撤離衝擊(withdrawal symptoms)。

當然我明白即使取消戶口,他們依然會保留所有資料數據,即使他們說在冷靜期後才會完全消毁,但實在,誰可以肯定?我花了幾個晚上瀏覧自己的FB歷史,他們在方方面面都紀錄無誤,例如你在誰人的頁面給過讚,留過言完全完整保留,大家可以下載這些紀錄作備份。我倒傾向全盤消毁,這些打咭相,給過的👍,早已是歷史,其實沒有必要執着保留,多年來的相片,有幾何有時間整理和重溫,我們只顧追求新的回憶,從沒有慢下來細想。數碼回憶,社交網絡,其實是甚麼一回事,我們的生活真的是更多姿多彩?

亦同時,我也會撤離Instagram和WhatsApp,暫時會使用其他代替品,例如Signal和MeWe,但我也會小心使用,不特別刻意經營,暫時保留網上的聯繫,但希望增加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接觸,盡量不一面倒傾斜。我覺得最大的思考,是不要過分習慣依賴單一,他們正期望我們會習以為常,一起床便碌手機,好像上癮一樣,而無法自拔,使他們的工作更容易!

拒絕習慣!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