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日|社運歌曲續篇:唱出來嗎?上街的理由
這是 馬芳課程感想系列 的第三篇:社運歌曲續篇:唱出來嗎?上街的理由。
以馬芳老師談《島嶼天光》之模糊性為引子/話題,其後對比分析《我們家在康樂里》《撐起雨傘》《今夜到干諾道中一起瞓》《上街的理由》《宅女,上街吧》。最後強行置入祭出彩蛋達明一派當時的新歌。
前記 和 第一篇 在這裡:大風吹,吹不到滿洲里
第二篇在這裡:獻給社運者的歌:千萬珍重,深心隱痛
特別篇在這裡:家明:這個國家的明天會好嗎
馬芳老師曾說,《島嶼天光》歌詞指涉對象和事件的模糊性,是它作為社運歌曲成功流行的因素之一(註1)。但我卻心存疑問,參與運動的人,究竟會更喜歡有事件特定內容或符號的歌曲,還是旨意模糊的歌曲呢?
註1:《島嶼天光》的模糊性體現於,敘述的主體「我(們)」是含糊的,最清晰的描述也不過是「台灣人」,連性別也沒有明確的指認,如「歹勢啦/愛人啊」。而所抗爭的事件也是含糊的,僅是「我欲去對抗袂當原諒的人」「為了守護咱的夢」。
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那陣子正好看了一部1997年的反迫遷紀錄片《我們家在康樂里》。導演黃孫權當時為台大城鄉所學生,在做碩論過程中,紀錄了台北14、15公園反拆遷運動(又稱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在拆遷前三天,康樂里辦了一場「告別老友堅守家園」晚會,會上,城鄉所的同學們獻唱一首為里民而創作的歌,歌詞直白,旋律簡單,現場里民很快學會一起唱,許多人甚至流淚,集體情緒很濃厚。
你的家在康樂里 我的家在康樂里
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
手牽著手 肩並著肩
盡情地唱出我們的心聲
團結起來 相親相愛
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
試想,如果沒有「康樂里」這麼具體的共同守衛對象,一首泛泛宣揚鄰里團結的歌大概不能這樣深切地打動、共振現場的里民。可是,反迫遷議題複雜,里民間困難與訴求不見得相同;這首歌僅擷取「里民團結」這一角度書寫,或許仍是一種將議題內容模糊化的處理方式。
香港雨傘運動中誕生的《撐起雨傘》也是類似。雖然有「雨傘」這樣的標誌性符號,卻沒有更具體的抗爭對象和內容。「普選」兩個字一點兒也沒出現。
一起舉傘 一起的撐
一起儘管不安卻不孤單 對嗎
一起舉傘 舉起手撐
一起為應得的放膽爭取 怕嗎
任暴雨下 志向未倒下
雨傘是一朵朵的花
不枯也不散
為著明天 要記得今晚
你我用鎮定面對憂患
若是人生 錯過這一晚
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
歌曲集中描繪的是現場人群的勇氣、團結和鎮定。只有「一起為應得的放膽爭取/怕嗎」「若是人生/錯過這一晚/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可以隱約看出,運動的訴求跟民主自由相關。但若少了雨傘這一符號,這首歌的獨特性和凝聚力也要失色不少。
My Little Airport 在傘運中也做過一首歌《今夜到干諾道中一起瞓》,說是獻給「革命中的戀人」。這首歌意不在鼓舞士氣,而是細緻描摹參與者的經歷和心聲。
今夜到干諾道中一起瞓
這是我最可負擔的租金
以後會否改變都不要問
起碼這夜你我同行
明天到登打士街那邊瞓
明知半夜或會被嗌起身
到處也是睡醒了的人
只怕洗手間不太近
「干諾道中」「登打士街」這些具體的熟悉的街道,對於現場參與者共鳴大概很深吧。(YouTube 影片下便有人留言:我係干諾道村村民,我住咗足足一個月,想趕我走要賠錢畀我。)
「半夜或會被嗌起身/到處也是睡醒了的人/只怕洗手間不太近」「失眠只為路燈」「大會的咪可否細聲一陣/我聽不到愛人的聲音」「我將記得面前黑社會的佈陣/曾經一晚煙霧使我看你更真」……這些密集、真實而細節的場景,不僅讓參與者有很貼身的共鳴,讓未參與者也可以想像到現場的氛圍。我介紹這首歌給一位參與過太陽花運動的台灣朋友,她也覺得很符合她在社運現場的經驗,特別是「洗手間」一句(笑)。
「對不起這位市民/我知我阻礙你很不忿/但我也是為這下一代人/我也無愧於心」,這句則寫運動當時因佔領道路常常被某些持異見者指責阻礙交通、妨礙公共利益,而創作者如此回應:我們是為香港的未來、後代,恰恰是為了更長遠的公共利益,因此我是無愧于心的。
但這首歌同樣沒有將運動的具體訴求寫入詞中。
如果將運動訴求入歌會是什麼模樣呢?其實 My Little Airport 或其主腦阿 P 與 PixelToy 的阿山組成的「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都有不少直接將政治運動主題或政治訴求入歌的案例。比如《上街的理由》,一一地列舉應當上街抗議的原因:
這個政府並不是我選出來
財政預算又不慷慨
高官薪金令我哋發呆
小圈子選舉是人民的悲哀
官商勾結貧富懸殊沒法改
而每段都結以呼籲:「七一我們就要站出來」 。
但這樣的詞未免失於生硬與拗口。《宅女,上街吧》也許好得多;這首歌劈頭就是四個「你錯過」,其後跟著香港四個前雨傘時期的著名社會運動:反高鐵、保衛天星碼頭、包圍禮賓府、反世貿。
你錯過了反高鐵
你錯過了保衛天星碼頭
你錯過了包圍禮賓府
你錯過了反世貿
然後馬上切入B段,召喚「宅女」上街:「這個政府信得過嗎?」「你要未來繼續任由人魚肉嗎?」
宅女,上街吧
這個政府靠得過嗎?
宅女,上街吧
你要未來繼續任由人魚肉嗎?
把核心思想唱完第一遍,像一篇有力的論說文一般又推入一層,出現一個 C 段,逐一反駁「宅女」可能提出的反對理由:
不要再說你沒有仔後
你對你的生活都沒有要求
你只關心工作已經不夠
你本來可以結識一個俊俏的八十後
趁你現在還可以補救
不要再信媒體中的主流
佢哋只會著眼肢體的爭鬥
不會理會暴力的政策才是因由
隨後,再次重複 B 段,只把最後一句改成「功能組別還不夠醜惡嗎?」(有人評論這一句也過於生硬)。
然後又是一個類似 C 段的勸說,總結 A 段講的種種「錯過」,提出新的行動契機:「現在理想主義已逐漸歸來」。
我們已錯過了美好的六十年代
錯過了胡士托、反戰、學運的精彩
現在理想主義已逐漸歸來
但你為何仍不變改
最後是一個變體的A段,沉降安靜的、獨白式的,在動之以理後重新曉之以情(及個人心路)。
你錯過了反高鐵
其實我都錯過了保衛天星碼頭
有時我也會很悔疚
但願你的醒覺
不會是在多年以後
比起《上街的理由》,這首歌不僅有寫及「上街的理由」,還有更具體的對話對象:不關心社會政治的「宅女」(但其實性別意味是可以被擴展的,我想,對於不關心時事的宅男也可以放這首歌給他們聽)。
而處於對話中的理由就變得更白話、更有層次和針對性(我個人覺得最有深度是這句:佢哋只會著眼肢體的爭鬥/不會理會暴力的政策才是因由)。嚴肅的議題又加了一點點幽默詼諧:「你本來可以結識一個俊俏的八十後」,還有適時而來的個人內心情感「其實我都錯過了保衛天星碼頭/有時我也會很悔疚」。
寫完上面兩節(另一節是上一篇 獻給社運者的歌),感覺圍繞社運歌曲都可以形成一個類型學了。既有社運中誕生的,社運後誕生的,還有在社運中被借用來賦予新含義的,甚至還有社運發生前的動員歌曲。有作為參與者視角寫的,有作為旁觀者或後人視角的,有寫給犧牲者的,勝利者的,孜孜不倦努力中的人的,還有勸告參與意願不高的人的……
補記:最近幾天,達明一派在香港出了新歌《回憶有罪》紀念六四,雖然還未正式推出,但是已有首唱。林夕的詞力透紙背,著墨對被鎮壓的社運的堅持記住、堅持懷念。於是,上文的類型學又將多出一筆註腳。
舊日或問天 怎允許摧毀信念
浩蕩像為了 被懷念
現在別問他 可有膽公開紀念
被現實騎劫 怎怨天
如燭光都有罪 將暗黑多幾十年
如傷疤都有靈 未變臉
回憶即使有罪 真相怎麼敢無言
歷史假使有人 定被發現
以下是本文中提到的歌曲影片。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