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走過百年歲月的臺灣首座婦人會館

偏門研究員 KUN
·
(修改过)
·
IPFS
·
一世紀以前的今天,臺灣首座婦人會館建成,高雄婦人會館(又稱愛國婦人會館)是哈瑪星重要的建築瑰寶,可惜大眾經常混淆她的身世,而且戰後消失近十五年的使用情形,一直以來都未曾有解答。近年隨著更多歷史文獻的公開,在一次不經意的翻閱下,得以重新解析、拼湊這些被塵封已久的場所記憶,終於有機會讓她更完整、更真實的面貌再現於世。

1922年6月20日的傍晚,高雄婦人會館舉行落成典禮,現場有一百五十多位來賓齊聚,一同盛大慶祝臺灣首座婦人會館的誕生!

自2018年起歷經了三個寒暑的大規模整修,這棟屆滿百年使用歲月的老建築,不僅見證高雄婦女運動的發展脈絡,還歷經會館、宿舍、育幼院的使用變遷,現在以嶄新的老樣子,讓路過的人們也開始好奇文化資產未來將會怎麼活化再利用。

屹立百年的臺灣首座婦人會館

高雄婦人會館(又稱愛國婦人會館)雖然是哈瑪星重要的瑰寶,大眾卻經常混淆她的身世,而且戰後消失近十五年的使用情形,一直以來都未有明確解答。近年隨著更多歷史文獻的公開,在一次不經意的翻閱下,得以重新解析、拼湊這些被塵封已久的場所記憶,終於有機會讓她更完整、更真實的面貌再現於世。

高雄婦人會與愛國婦人會

1920年臺灣總督府施行地方制度改正,設置高雄州的新行政區,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也成立了高雄州部,由高雄州知事夫人富島巴子擔任州部長,各郡守夫人則為幹事部長。然而,富島夫人於1921年另外發起提倡婦德修養的高雄婦人會,設有州本部與各郡的支部,遂發展成高雄影響力最大的婦人團體,卻也造成愛國婦人會運作萎靡不振。

高雄婦人會為提供婦女集會的場所,籌備興建會館空間,建設費用除了有會員的會費支持,還包含杉本音吉、古賀三千人、大坪與一、荒木萬三郎、吉井長平等人的寄附,1922年6月20日建築竣工於湊町(今哈瑪星地區)的山腳下,成為臺灣首座婦人會館。

當時高雄州內兩個婦人團體之間的競合問題競合關係,直到1923年富島夫人決定統一團體才解決。高雄婦人會解散後,設備與財產全數捐贈予愛國婦人會,由時任高雄州部長的知事夫人三浦よし接手管理,使愛國婦人會的運作重回正軌,並於1926年增建和風的別館與洋風的本館相鄰。

1926年愛國婦人會館中設置第一艦隊休憩所進行接待的影像 (資料來源:《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志》)

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事業經營

愛國婦人會於1933年擴大臺灣的會務活動,將臺灣支部升格為臺灣本部,高雄州部一併改成高雄支部。以軍事後援為主的愛國婦人會,在戰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支援外,同時也在「半襟一掛」報國精神的基礎上,執行各種事項之推廣,並積極招募會員壯大組織。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自成立以來,所運作的業務內容,大致可涵括為戰時的軍事後援,以及平時的婦人修習、社會事業等三大方面。

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會員於婦人會館二樓製作繃帶之情形 (資料來源:《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志》)

愛國婦人會支部曾開放婦人會館部分場域,作為海軍水兵上陸的休憩地點,爾後因使用愈趨頻繁,加上有住宿需求,1938年將全棟建築充作海軍下士官兵宿泊所。而針對出征軍人的遺族,不僅給予生活上的扶助,也提供就業輔導及幼兒托育的服務,最初在婦人會館內開辦講習會,有和、洋兩種裁縫的課程,托兒所則位於西子灣。1940年改為利用舊市廳舍(今代天宮址)一部分的空間,將授產講習所與托兒所共同設置於此。

1937年開辦於婦人會館的出征軍人遺族洋裁講習會

扮演日本時代婦人教化重要角色的愛國婦人會,不僅舉辦各式裁縫、編織、烹飪、插花、泡茶等家政主婦必要技藝的講習,也有家庭衛生、婦德修養、禮儀規範等知識講座。此外,愛國婦人會更積極地從事社會事業的服務,針對年老、殘疾等需要救濟的貧困者,贈予賑恤金或白米,還對於社會事業貢獻的篤志者進行表彰。若遇到天然災害對地方的破壞,愛國婦人會也會出動馳援,協助受災者的救濟。

婦人會館多元化的空間使用

1920年設置高雄州時,將原本具公會堂作用的打狗公館改為州廳舍,地方頓失公共集會的場所。因此,高雄婦人會館落成後,不單只有婦人會執行事務的空間使用,更扮演著公會堂的角色,各類團體或個人在此舉行集會、演奏、展覽等活動,可說是1920年代高雄熱門的藝文據點。直到1930年代,澎湖會館、青年會館、市公會堂、商工獎勵館等設施陸續建立後,外界利用婦人會館空間的頻率才有所減緩。

婦人會館見證著地方產業與各式團體的蓬勃發展,包含高雄商工會、高雄信用組合、高雄漁業組合、高雄州水產會、製糖研究會、高雄魚市株式會社、高雄製冰株式會社等單位,曾借用會館辦理各式會議。其中,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高雄雜貨卸株式會社、澎湖廳民會、沖繩縣水產業者互助會、大日本佛教濟世軍高雄支部等,皆是在會館中舉行創立總會或發會式的團體。

舉辦過不少音樂演奏活動的婦人會館,以口琴為最大宗,不僅名家川口章吾來此表演過,還有在地成立的高雄白玫瑰口琴音樂團,另外琵琶與尺八的演奏會也曾。而在臺灣美術風氣大開的1920年代,婦人會館曾有不少高雄本地與外地的臺日畫家舉辦展覽會,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雄第一個美術團體「白日會」,1928年在此舉辦了首回會員展,其他還可見二宮桂僊、宮武辰夫、山田新吉、橫山精一、高畑文石、呂壁松、李學樵、張啟華等畫家在婦人會館開展的紀錄。

1928年白日會第一回展覽會合影 (資料來源:《藝術瑰寶:鄭獲義先生集》)

1931年為慶祝高雄新州廳舍落成,並介紹高雄港建設成果、普及海事思想,由高雄市役所主導籌備高雄港勢展覽會,是高雄首次大規模舉辦的博覽會活動,自5月1日起至5月6日,當時一共設置五處展覽會場。其中,展示土產品的第四會場位於婦人會館,產出高雄本地、臺灣各地、日本內地的各式土產品。

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中愛國婦人會館二樓展出的土產品影像 (資料來源:《高雄港勢展覽會誌》)

從婦人會館到紅十字育幼院

終戰後,1946年1月李幫助與楊金寶等婦女界人士組織成立臺灣婦女協會,兩人分別擔任主席與副主席,協會本部設置於原本的婦人會館,以改革社會惡弊、提高婦女地位為宗旨,是戰後臺灣婦女運動的發軔。臺灣婦女協會十分積極地運作解放娼妓的行動,在婦人會館內設置收容公娼的合宿所,並授與基礎知識及修養。

但不久後,謝娥在臺北發起全臺性的臺灣省婦女會,並於1946年5月正式成立,李幫助及楊金寶亦參與為發起人之一,分別擔任常務理事與理事,推動高雄創辦救濟院(今慈惠醫院)的院務,而原有臺灣婦女協會的會務幾乎停擺,組織後期可能是轉由高雄市婦女會運作。

臺灣婦女協會成員與高雄市長連謀合影 (資料來源: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然而,婦人會館原預計由高雄市婦女會接收,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高雄市支會卻先行接管,出租給上海前線日報社,1949年改由新生報高雄分社承租,作為該社的職員第二宿舍。1958年婦人會館正式撥借與紅十字會使用,為發展社會安全與兒童福利,支會長吳基福及市長陳武璋邀集地方人士成立高雄紅十字育幼中心,整建空間後於1961年開幕,典禮還是由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長蔡培火主持剪綵。

1961年紅十字育幼中心開幕典禮合影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紅十字育幼中心進駐後,婦人會館本館建築基本上維持完整,因為使用上的需求,不僅在本館後方增建廚廁,二樓還以鋼桁架新建夾層空間,1987年又將東側木造別館拆除改建。因其歷史文化及建築藝術的特殊意義,這棟建築於2004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09年紅十字育幼中心在西側新建院舍,直到2018年東側大樓重建完成後,該單位才正式遷出,市定古蹟則由文化局接管。

紅十字育幼中心遷出前的樣貌

婦人會館的百年建築

建於1922年的高雄婦人會館,受到歷史主義(Historicism)影響,融合許多西洋建築的裝飾特色,其中以亞當式樣(Adam Style)的建築語彙較為突出,這個又被稱為聯邦式樣(Federal Style)的風格,盛行於1780年至1840年的美國,主要特徵為方形或矩形量體的建築,高度多為二至三層樓,深度則大約為兩間房,常採用四坡式屋頂(Hip Roof),裝飾上較為保守,並集中在入口的處理。

高雄婦人會館早期的外觀 (資料來源:《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志》)

高雄婦人會館大面積的磚造牆體十分耀眼,二層樓的建築位在山腳的平臺上顯得特別高聳,盒子狀的量體外觀裝飾簡約,主要分布在入口門廊以及一、二樓間的飾板,開窗形式為長形的上下拉窗,搭配矩形迴轉氣窗,二樓氣窗更有特別的米字圖樣分割。

大面積的磚造外牆十分耀眼

門廊的圓形獨立柱與方形壁柱以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為原型,柱頭可見幾何化的渦卷,以及蛋鏢飾(Egg-and-dart)和垂帶(Festoon)妝點,增添不少華麗感。除了鮮豔的紅磚,黃褐色系的洗石子裝修也出現在仿石材質的牆面,包含門廊以及有蛋鏢飾線腳的飾板,其中一樓臺基與二樓頂帶還利用分割線條處理來模仿石砌質感。

高雄婦人會館門廊仿愛奧尼克柱式之柱頭裝飾

婦人會館採用中柱式桁架(King Post Truss)的寄棟造屋頂(四坡頂),最初應是鋪設黑色釉面的德式水泥瓦,後來歷經賽洛瑪風災後,易為一般水泥瓦。最為特別的是簷部構件,除了北面外,其餘三面都可見數組托架鐵件,兼具結構與裝飾作用,此一特徵也出現在打狗支廳廳舍(1917)、高雄州立中學校校舍(1921)與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校舍(1926)中,這些設計有可能都是出自技師森田松三郎之手。

高雄婦人會館簷部的托架鐵件以及二樓米字圖樣分割的氣窗

建築內部為無隔間的寬闊場域,適合各類集會活動使用,一樓可以依需求排列桌椅,而二樓樓板最初應為木構造,鋪設有疊蓆(榻榻米),二樓室內方形壁柱以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為原型,柱頭以兩排爵床科植物(Acanthus)裝飾,角落則可見小型渦卷,整體形似盛滿花草的籃子,與愛奧尼克柱式同樣因優美的比例、豐富的裝飾,而被形容為女性化的柱式。

2020年興濱行腳活動所見整修中的高雄婦人會館 (資料來源: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1938年婦人會館充當海軍下士官兵宿泊所,進行大規模整建,一樓改為食堂及撞球室,二樓改為浴場及寢室,內部樓板可能也於此時期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並應有隔間的設置。現況所見一樓的磨石子地坪紅十字圖樣裝飾,是1961年整建為紅十字育幼中心時所施作。

目前已經完成整修的婦人會館,儘管延長建築結構的使用壽命,也賡續文化資產的歷史意義,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些時代痕跡遭到移除,像原本二樓講究的板條灰泥天花板並未復原,入口門廊橫楣蔡培火的落款也被抹去。此外,由於文化資產周邊景觀規範長期受到忽視,在紅十字育幼中心遷出前後,分別在古蹟兩側新建五、六層樓的院舍,不僅造成視覺上的壓迫,使用的建築材料及細部語彙不太能呼應整體景觀,只能期待未來透過專案設計,改善文化資產場域的景觀品質。

現況遭突兀量體夾擊的文化資產場域景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