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也能做到!輕鬆愉快的用戶訪談
「一場好的用戶訪談像一次輕鬆的閒談,像在派對上與一個新認識的朋友談話 — — 」
停!
上面的比喻是個外向的人才會有共鳴的比喻。對內向的菜鳥用戶研究員(如我)來說,平時跟相熟的人長時間聊天都感到吃力,更遑論叫我跟個素未謀面的人閒談一小時了。
可是讓受訪者放鬆,令整個訪談感覺自然,確實是能令拿到多少洞見(insights) 的關鍵所在。若是對象太緊張,或者對你這個「研究員」有所防備,他要嘛不肯多說,要嘛說說的都流於表面,這場訪談就變得雞肋了。
那麼怎辦?有些技巧其實是內向的人都能夠掌握的,下面列出一些菜鳥也能一步一步跟著做的技巧:
保持微笑,適時點頭
這是與人閒聊時的基本禮儀。可是菜鳥緊張起來,只顧跑流程問問題抄筆記,一不小心就忘記了控制面部肌肉了。XD
雖然說是基本禮儀,但背後還是有科學根據的。心理學上有所謂「鏡像效應(Mirroring Effect)」,指人與人互動時會不自覺模仿對方的態度、手勢、用語。研究員保持友好態度,受訪者也容易表現出對等的友好。
活用這個鏡像效應的話,還能開發出不同的秘技噢!比如說注意受訪者使用的詞彙,然後在之後的提問中使用。又比如實戰經驗多了以後,隨著研究員自己的緊張度下降,也會減少受訪者被你感染、變得緊張的機會。
專心聆聽,放慢節奏,偶爾突槌沒關係
太執著要問完手上的題目,或者太執著組織問題,就會分神沒有好好理解受訪者的想法。這樣可能導致對話轉折生硬、接不下去,或者錯失掉追問的機會。而且問題連珠炮發,不給受訪者喘氣的機會,受訪者也會吃不消,太勞心勞神。還有旁邊幫忙抄筆記的搭檔也會很累的,都沒空檔停停筆!XD
提問時注意運用open question等技巧是需要的,但是偶爾突槌一下也是沒關係的。訪談時研究員要表現得比受訪者稍為笨一點,這樣才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讓受訪者放低戒心,願意教你、多說多解釋一些。比如問到一半發現問題不好,可以說「對不起,我應該換一個問題」,然後重新出發。比如受訪者劈裡啪啦說了一堆,你沒聽懂,就坦白說「對不起我剛剛有個地方沒聽很懂,你剛剛說的那個xx意思是…?」這樣除了能表示自己有在努力聽,也可以順便引導話題。
給予回應,表示理解
閒談嘛,自然是雙方都要說話的。尤其是純電話的訪談,要是不適時給予回應的話,受訪者都不知道你有沒有真的在聽。最簡單的單音節回應可以是表達正在用心聽的「嗯」或者恍然大悟般的「哦」,英文可以是“I see, interesting”,粵語/普通話可以是「明白」、「原來係咁」/「原來這樣」。
受訪者說話時,在不干擾的情況下你便盡情地「嗯」/「哦」吧!XD 菜鳥也可以準備幾個罐頭回應,隨時應用。
常說用戶訪談的關鍵在於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給予適當回應也是其中一項。入門以後,就不止於罐頭回應,嘗試給予更貼題的回應吧!比如受訪者要是形容了一連串繁瑣的工作流程,可以說:「聽起來好多步驟呢!」然後還可以打蛇隨棍上地問「這一連串工作得花多久時間?」或者更針對性的「這麼多步驟裡,哪個部分最困難?」我也試過根本不需要繼續提問,只消表現對繁瑣工序的同情,受訪者便自己接著訴說當中苦楚了。
從輕鬆日常開始破冰,由淺入深
開始提問時,先問一些簡單日常的問題,能讓用戶慢慢放鬆,漸入佳境。
這個技巧比上面的難掌握一點。破冰的問題得跟接著的問題有所關聯,不能太突兀,也要考慮訪談的環境,文化因素也有一定影響,最好還是為受訪者度身訂造的。
最近我們試了一個破冰問題,在B2B的世界,還挺奏效的:「謝謝你抽空參加我們的用戶訪談,你今天忙嗎?」然後受訪者就自己和盤托出現在的工作狀況,什麼時候忙什麼時候不忙了,比預期的還要好。原本的打算是如果受訪者答「忙」,便問在忙什麼,然後話題轉到跟研究題目相關的事務上;「不忙」,便問一年中什麼時候比較忙,然後還是找機會把話題轉出去。
也有進階的文章說訪談開首該去尋找跟受訪者的共通點,稍微聊一聊,比如說喜歡的電影、支持的球隊之類。菜鳥我還沒試過,而且我目前負責B2B的產品,聊這些感覺話題轉不出去。
事前準備好破冰問題和預想可能的答案,演練幾遍吧!
結語
想當初我入門時同業告訴我,用戶訪談誰都能做到,關鍵只是不斷練習。確實是的,多練幾回,菜鳥也能做一個輕鬆愉快的訪談!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