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原力》開箱「愉悅生產力工具包」並像科學家一般思考

閱讀筆耕
·
(修改过)
·
IPFS
·
遊戲裡的失敗、指揮官意圖、外在動機不一定糟

作者:阿里.阿布達爾(Dr Ali Abdaal)
譯者:盧相如
出版社:三采

《高效原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

什麼!「自我感覺良好」竟然是提高生產效能的原動力——高效原力。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高效原力》的作者阿里.阿布達爾(Dr Ali Abdaal) 本是一位新手住院醫師,他發現他就讀醫學院時期的策略——艱苦奮鬥——完全沒有辦法應付職場(醫院)的高壓環境,他效率低落,一度崩潰。

「如果治療無效,就該質疑診斷結果。」

有一天,他突然懷疑起他過往所知道的一切,成功真的需要受苦嗎?

阿里充分展現身為劍橋學霸的特質,花了數月時間埋首各種文獻與研究,最後描繪出「愉悅生產力」(feel-good productivity)的輪廓:我們應該優先聚焦於我們自身的福祉,再利用這份快樂來驅動專注力和動機,讓辛苦的差事變得更舒心。


■ 愉悅生產力的 3 個進程

整套「愉悅生產力」的施行方法是:

  1. 找到能激勵你的「能量源」,啟動愉悅生產力。

  2. 啟動後往往會遇到「拖延症」的摩擦阻力,克服這障礙。

  3. 執行一陣子「倦怠感」出現,如何維持續航力也很重要。

這也是《高效原力》的目錄架構。本書有 9 章,每章都提出 3 個有科學依據的觀念以及 6 個實踐法,這樣算下來當你讀完時,手邊會有 54 個可以應用的具體做法。

《高效原力》目錄結構| 製圖 by 閱讀筆耕

■ 開箱「工具包」並像生產力科學家一般思考

但,阿里也強調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為你帶來龐雜的待辦清單,而是要你「像生產力科學家一般思考」,樂於不斷「實驗」這些方法,留下管用的,屏棄無效的,最終打造出你獨一無二的生產力工具包。這個工具包將讓你從愉悅的情緒中,獲得滿滿的回報。

接下來,我想分享我從《高效原力》中看到,對我來說比較新穎的一些概念,覺得受用,所以留下來的筆記、心得。


■ 把負面情緒視為「遊戲裡的失敗」就能理性以對

書裡提到,有三種「能量源」可以激勵你啟動愉悅生產力,分別是「遊戲化思維、自我賦權以及人(關係能量的掌控)」。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遊戲化思維」裡提到「對於失敗的看法」。

成功無關乎你有多常失敗,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失敗。

幾週前,因為職場上有人「越級報告」產生了負面情緒,自己的確有處理不慎的地方,但不直接向我反映而去打小報告,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

此時,我想到《高效原力》裡的第一章談減壓,不妨把這件事情看成遊戲裡輸了一回合,大方承認你「失敗」了——而不是怨恨不平——以轉換負面情緒。

如果是在遊戲裡失敗了,你知道這些所謂的失敗並不是真正的失敗,而是獲致成功(遊戲通關)所必須搞懂的「知識點」;你願意帶著做實驗的心態(Do It Again)來看待失敗,把失敗當做和成功一樣有價值。

我也想起〈17 thoughts on turning life into a fun video game〉這篇文章,它建議不妨將失敗轉化為有趣的遊戲:設定失敗的「經驗條」。例如,我會在成為一名衝浪好手之前從衝浪板上摔下來 100 次、我會在能夠熟練駕駛之前熄火 50 次。

把負面情緒封包在另一個環境裡,視為「遊戲裡的失敗」,就能化為理性的態度檢視,失敗是一種知識點,也是 level up 前所累積的經驗條。


■ 利用指揮官意圖,不斷追問「為什麼要做」

愉悅生產力一旦啟動,可能會遇到因為「不確定性、恐懼(杏仁核劫持)、慣性(習慣)」所引起的摩擦阻力——拖延症——其中,我最在意的是「不確定性」,因為這不是單靠自我提升就能改善,還牽涉到外在因素。

我的工作常常需要和其他同事遠端協作,自然很好奇一個問題:大家正式開始協作一陣子以後,如何確保大家不偏離軌道?或者萬一偏離軌道,有沒有修復方式?

有!我從 《高效原力》的第四章學到「擁抱任務型戰術」概念,這個理念強調明確的目標,而不是過於詳細的步驟——能夠有效對抗發生在團隊上的「不確定性癱瘓」痛點。

不癱瘓,就不會耽擱(拖延)了時程。

書裡有個舉例是 1944 年的諾曼第登陸,盟軍第一輪的傘兵空降任務出了大問題,降落的地點有誤,許多小隊被莫名地拆散、混編,他們沒有和自己熟悉、信任的部隊一起著陸⋯⋯原本制定的具體計畫出了差錯。

幸好,參與行動的每個人都知道目標何在,他們作戰的目的是明確的,所以能夠因應突發狀況想出另一套方案。幾小時之內,一切回到了正軌。

這就是「指揮官意圖」,團隊協作的每一個份子,都必須不斷追問自己和上級:

「做這件事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做?」

接著,才依此制定代辦事項——做什麼、如何做?

指揮官意圖,是團隊協作時不迷失,確保「在正確航線上駕駛」的指北針。


■ 外在動機不一定是糟糕的

我覺得《高效原力》很讚的一點是,它把很多現象做了細緻的拆解,而且是引用最新的學術研究,有憑有據。比方說,阻礙愉悅生產力持續下去的「倦怠感」,可再進一步區分是由「過勞、休息方式不正確、錯位(目標與內在自我不符)」引起,方便對症下藥。

關於錯位倦怠,大家可能都聽過「內在動機總是比外在動機更有效」的說法,不過書裡(旁徵博引)告訴我們,事情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密蘇里大學教授謝爾敦(Kennon Sheldon)找來了一群人來進行為期五個月,徒步穿越兩千六百多英里冰天雪地的山脊健行。過程中,不管是不是愛好者,謝爾敦發現所有人的內在動機都明顯下降(真的太苦了)。最後能夠走完全程的人,多半與他們的內在動機減弱時,轉而利用特定類型的外在動機有關

我不是真心享受這件事,但我做這件事的原因是:

  • 別人會喜歡我、尊重我、獎勵我——外部動機。

  • 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會感到內疚或是認為是自己的不對——內攝動機。

  • 這樣做會幫助我實現目標——認同動機。

這是從 2017 年開始,更多科學家把動機做了更多類型的劃分,統稱為「相對自主性的連續體(relative autonomy continuum, RAC)的範疇。

圖片截自《高效原力》

以上給我的啟發是,動機是一條動態的光譜,我們不必因為動機「不純」,不是百分之百出自於高大上的願景,而糾結自責;我們不用羞於告訴其他人,其實我就是很吃「掛在眼前的胡蘿蔔」這套做法。

太多的成功人士告訴你,他們只是「單純熱愛上某件事」全無外部動機,多年來能夠一直堅持著,最終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但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可能不是事實的全貌,動機不該是涇渭分明,而是比例調和

人們愛聽勵志的事,所以當我們「往後看」要找個緣由時,訴諸內在動機總是比較迷人;但當我們「往前看」要計劃未來時,還得內外並施,設計務實做法,才靠譜。


🌱 免費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MetaX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合作聯繫:penfarming.writer@gmail.com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幣耕
200 篇作品
📖 個人成長
24 篇作品
📖 傳記與小說
5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