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市百科活動總結|你的、我的馬特市(下)

fide
·
·
IPFS
·

馬特市百科回顧()()(中二

30 @每天都有新體驗 想什麼看什麼寫什麼--這些日子以來,我和馬特市

誤打誤撞闖進這裡,當時,想的是找一個地方躲起來、喘息,沒想到,竟在這裡生根、發芽。
一開始要註冊身份,還要自我介紹,根本不知道要填些什麼,「每天都有新體驗」,這個名字其實是在鼓勵自己,別困在寶寶哭鬧的泥沼,要把每天的考驗轉化成體驗,那會讓自己從悲慘深淵轉念成探索新世界;而現在回頭看那篇自介,簡直充滿怨念;總之,我以為這裡,是個蝸牛殼,讓我躲進去悶起頭來吧!
如果說是什麼讓我在帶孩子這條路越來越從容,我一定要感謝馬特市裡的媽媽們!
我開始以為,那就在這裡取暖吧!可是,除了媽媽們,開始更多人出現在拍拍以及回文中,每個回應,可以聽見不同想法,或是感覺被鼓勵的溫暖;同時,除了媽媽圈,我也開始追蹤越來越多人,開始看見更多文章..
漸漸地,我發現我能和先生聊的,不再只有餵奶哄睡跟尿布了,我可以跟他討論某篇文章提到的觀點,可以給他看誰的遊記,計畫著下次出遊的內容
這些想都沒想過的改變,這些豐富了生命的滴滴點點,都是因為這裡的存在,因為這些人願意書寫,願意分享他們的一切。
想什麼,看什麼,寫什麼,我希望的馬特市,沒有設限,什麼都有,什麼都自在,唯一我私心想要它永遠不變的,是一如我來到時的溫暖與寬厚。

@每天都有新體驗說 ,在馬特市上,找到其他媽媽們,讓她覺得在育兒的這條路上,不再感到那麼孤單甚而從容。而對我來說,她,和馬特市的其他媽媽們,也是在打開我的視界。

我記得一開始讀到她說,擔心在臉書上一直講帶小孩經,會讓朋友覺得煩,我非常驚異,因為我的世界的媽媽,幾乎都是反過來的——坦白說我對自己的媽媽朋友們在臉書上的分享有時會有點不耐,太多遛小孩曬小孩的分享,小孩本身很好很可愛,但是許多分享與照片常常有著強烈的「看我家小孩多可愛」的訊息,或是我有一個朋友,她貼自己,與小孩的照片,相當明顯是那種拍了一百張然後選一張最好看的照片,卻又要顯得像是隨性與一般日常一樣,那種刻意經營過的美好人生的形象,讓我感到失去興趣。

然後我看她,以及其他馬特市上的媽媽們的文章,並不會覺得煩或膩,而且常常被裡面的細心、溫柔、對待世界的真誠、開放與善意感動,這也讓我反省了一下,自己是否對我的媽媽朋友們是否過於嚴苛?畢竟臉書本來就是某一種關於curate過的人生展現,而也許我的媽媽朋友們在現實中也有更惱人的事情,也許那種美好人生的形象經營,也是一種舒壓?我想,如果我繼續和我的媽媽朋友們維持更親密或緊密的友情,也許她們也願意說得更多,關於那些更真實,不那麼光鮮亮麗的東西,但我現在幾乎不太在社交場合以外的地方遇見她們,而在社交場合中要穿透small talk,聊到更真實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當我們讓社交平台貫穿真實,或是透過網路過著真實的人生,似乎無法不變成某一種刻意為之的形象經營。在這種時候,我們反而要回到這種一群陌生人、願者上鉤(陌生人,不需要社交讚)的情況下,重新尋找某種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結?也許這是馬特市的魔力之一,讓人在這裡反而變得真誠?



31 自由乾淨的中文寫作環境+寂寞芳心俱樂部

有數十年專業公關文字訓練,本身又是個重度文字暴食者的@IrisChen ,她的文字總是集結"好看"與滿滿的職場與人生的智慧:

從作者的角度看Matters:自由乾淨的中文寫作環境
因為眾所週知的原因,現在要找一個自由乾淨的中文寫作平台是多麼的困難。
當張潔平創立Matters 時,我就密切注意Matters 的發展,成為Matties 是順理成章的事。起先只是讀文章,後來就不去想TA(目標讀者)會喜歡什麼,或「公關守則」要避掉什麼,文字上也不自我設限或審查,而是順著自己心意放開來寫,拋下完美主義的包袱,不設期望值。
發表的文章不見得篇篇達到自己認可的水準。但文章再普通,也是我的生活經驗和血淚教訓凝結的心血結晶,如果我不珍惜尊重自己的心力,誰還會在乎呢?
我選擇文章首發在Matters,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希望有機制能夠幫助作者確立智慧財產權和所有權。
因為希望Matters 保持自由開放、沒有廣告干擾、沒有金主遙控管制的氛圍,對Matters社區的發展,我也不怕惹人討厭,覺得該說的話該做的事就自動自發的去說去做,即使沒有用或做白工,起碼我盡了一份心力。問心無愧,就不留悔恨。

Iris對於社區的努力,有目共睹,上期馬特市百科回顧文章已經提到她的另外一篇文章:拋磚引玉:Matters社區公約初探討。那篇文章非常棒,是真正關愛馬特市,格局寬廣,又充滿睿智的人才能寫出來的文章。

以我個人層面來說,她的用心、以及處理事情的成熟態度也影響了我,在上次的事件中,我其實做好了落跑的準備——以我的個性,如果我覺得自己和團體意見不同時,我的本能反應是不說什麼默默自己離開\保持距離的——我並不是對於參與社群團體很積極的人(馬特市是我人生至今罕見的例外),後來選擇好好跟大家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公開表態,多少都是受了她的影響。

從讀者的角度看Matters:寂寞芳心俱樂部

寂寞的靈魂,四處遊蕩,想找另一個靈魂碰撞。
寂寞的心靈,想要找人分享。
在Matters 上發表文章,除了有話要說,也是因為寂寞吧!?
可是文章發表了,可不一定有人讀,人家讀完了也不一定會拍手留言或評論。
文章沒有多少人讀,讓許多作者難過,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你文章寫得再好,人家就是沒有興趣讀,無法勉強的。
對於把Matters當成引流量管道之一的專業作家或創業者,只要你們繼續下去,我總是會看到你和你的努力的。

(這個難度不高,不用驚動馬特市金曲題詞國師@今日丹堤大安店,我可以自己完成:你說你感到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我希望Matters 能夠在全世界用中文寫作的作者和讀者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更希望和Matters 上有趣的靈魂們繼續交流談心。能用自己的資源和時間來支持默默耕耘的作者們,我很開心!

文章末段她講到之前有機會從趙思樂的讀者變成在加拿大台灣文化節引介她的人,像這樣搭建橋樑,支持作者的事,不管在馬特市上下,她一直都在做。

Iris對我來說有點像是亦師益友的存在,或者說是姐姐也行(我在心裡通常這樣稱呼):能夠在馬特市上遇見你,也是我很開心的事;作為常被你鼓勵、呵護的人,也讓我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受到寵愛...



32@黑眼圈 馬特市百科_如果有人問起……

與馬特市的奇妙邂逅
在2020年之前,我的文字零散地存在手機evernote、facebook的簡短發文與電腦word檔裡。
後來無意間發現了馬特市,又碰巧趕上第一季的社區活動,好不熱鬧,鼓起勇氣參加了活動,又發了新人打卡文,很快便被大家熱絡的互動與交流包圍,一則則的留言讓我又驚又喜,那些溫暖融化了我的冰冷,讓一向選擇默默潛水的我首度在網路上與不認識的人聊起天來,也成了督促自己發文的強大推動力。
進到馬特市玩耍已經快滿一年了,我無數次強調自己不喜社交,但是在馬特市這種既可滿足與外界相連又保持一些舒適距離的社交模式,對我而言,是恰到好處的重量。
即便馬特市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平台,也曾因為各種事件紛爭令人厭煩不已,但是讓我們在人海洪流中劈開時空在這裡結了緣,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讓我離不開,即便曾有幾度想轉身離去,卻終究留了下來。


自我懷疑與審查的批判官
在馬特市玩耍很開心,但也有過很低潮的時候。曾經受到那些對主婦文、學生文、流水帳有所批判的聲音影響,有一段期間懷疑起自己文章的價值與意義,尤其發文分享日常瑣事、心情碎念、親子互動等生活文時,更有一股莫名的壓力罩身,覺得自己是不是在浪費資源,是不是在消耗別人的注意力。
馬特市的互動高,文章有人讀,反過來說,也代表自己是在無數雙眼睛下書寫,那麼,隱私的分界該怎麼劃開來?誠實的文字讓我感到有些赤裸與不安。「會不會吐露了太多?」、「這樣寫,會不會被會錯意?」、「在讀著我的文字的人眼裡,我是什麼模樣?」、「那些片段拼湊出的形象,是真的我嗎?」


我看見的他與她
我看到了許多許多,透過文字觀察這些素未謀面的人,透過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是一件奇妙的事。我在閱讀上很雜食,但無法虛偽地說,我喜歡進入眼中的每一個人每一篇文,不過我喜歡無論喜不喜歡都互相包容尊重的氛圍。
我眼中的廢文可能是別人眼裡的寶,而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我眼裡的鑽石。我在各種文類中找到一些自己私心喜愛的她與他,默默欣賞他(她)們的光芒。


如果有人問起……

如果有人問起,馬特市於我而言是什麼,我會說,它是一個容納大千世界的萬花筒
如果有人問起,馬特市於我而言是什麼,我會說,它是一個開放式的諮商室
如果有人問起,馬特市於我而言是什麼,我會說,它是一個文字圖畫的超級大廣場
如果有人問起,馬特市於我而言是什麼,我會說,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魔法世界
如果有人問起,馬特市於你而言是什麼,你會怎麼說呢?


親愛的黑眼圈女孩:

你是有點低調又很容易害羞的人(我猜?),也許我不應該在文章裡這樣回應,但我一直沒有好好回應你這篇文章,算是欠你的:

讀到你講起開始畫畫的契機,我非常驚訝,因為常看你提起和家人間融洽的感情,沒想到過去也曾有這樣的痛苦,雖然讀到時知道都過去了,但還是有著不忍的感受。

我曾經說過,在這再說一次,你、你們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真誠、認真的人,我很少看到有人會在網路上這麼認真,因為嘻笑與遊戲人生的態度本來就更符合網路上用來紓解放鬆現實生活壓力的閒聊,你們的認真讓我感動,也讓我有點擔心,因為我們的現實有時太過犬儒、太過虛無,讓許多人有時常常抱著一種害怕表露自己,甚至會露出「認真你就輸了」的那種自以為站在制高點,但其實非常虛無的態度。

你在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那些因為過度認真而會有的自我批判與審查,我明白,如果在這些自我懷疑與掙扎過後,到頭來還是選擇繼續寫,寫自己想寫的,那對於前面的這些掙扎,全部怪罪於自己想太多、鑽牛角尖就好了嗎?我不知道,我們的世界流行正能量、流行心靈雞湯、流行三個口訣五個步驟的自我改造心法。我們每天練習對自己說我很棒,到底是因為我們越來越不擅長自我省察,還是因為實際上大家都很懷疑自己所以更需要自我加持?

我還是覺得誠實的自省是好的、是必要的(即便它看起來像是某種鑽牛角尖與迴圈),而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那些自我叩問是真誠的、為了追求自我突破、變成更好的自己的省察,還是某種情緒上的耽溺。而在網路上自我省察,就像一個擴音器,讓這件事同時更加殘忍、也更加輕易得到解套...。

我珍惜你的認真,珍惜你的想太多(即便這麼多內心小劇場有時讓你糾結不已),不管是馬特市上的種種風波、獨立書店的事。謝謝你在馬特市認真的寫、用心的畫、敞開心地讀與對話,不管風向怎麼轉,你仍然是你自己,也許你並不知道、覺得,但正正是因為這樣,馬特市也才有她獨一無二的魔法...



33 @桐生茂豫 日安,馬特市(Matters)

獨自站在晴空下,我恍然的想著,能這樣寫嗎?我到底能寫些什麼?
這問題為難著我.........對沒有根的異鄉人而言,飄泊的種子總賴著風的方向,順著一堆相衝突的文化拉扯下,所說的語言與書寫的方式疊加混搭...
曾經因為外公的逝去..........我內在經歷著無聲的土石流,千帆過盡終不成行,整整六年的空白,書寫失語,找不到字,說不成句,望文生畏,連帶Blog 都停擺.......
面對自己不敢寫字的手早就習慣了,連所謂的"自我懷疑"都非常奢侈
如果按一個鈕,可以讓文字消失嗎,我會按,一堵高牆?人類歷史?古人的糟箔或是模糊的年歲?在其中迭蕩傾覆,至於死地而後生,也許在灰燼的星火中,可以遇見一些實在的、不虛偽的真心。

親愛的小桐:

我也一直欠你這篇文章的回應,而你在這篇文章又彷彿接上了我們之前、關於那個我心胸狹窄的對話。你後來的留言中,用「應該在博物館裡的寂寞童年」來形容那些讓我羨慕神往不已的童年養成(而我始終未回覆),才讓我隱約恍悟我的那種因為讀古人生平而太輕易生成的嚮往,也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曾經真正經歷這些的人,想的並不是贏在起跑點上這種無聊的事,而是因為太早就經歷這些,而有著與年齡不相稱早熟的滄桑,我後來才想到,從小就承載太多上上輩數十載下來的記憶、情感,也許對孩子來說並不總是好事,for we cannot unlearn what we have known already, and certain simple, all-too-common, yet unalloyed joy and pleasure known to every kid on every street corner shall remain untasted; such is the lot of the precocious kid.

當然,這些珍貴的財寶、傳承,我們不可能不要,更遑論親族間的紐帶與情感,哪怕再怎麼承重,重情感與負責任的你也不可能不要吧。

看到你寫那失語的六年,才又發現自己曾經有過的對文字的懷疑,又是一件多麼「紙上談兵」、多麼奢侈、多麼想太多,又多麼無足輕重的事。這不是比較的話,也不是無聊的自貶,只是有些事情,不是單靠想像、思想實驗就可以經歷或體悟出來的。

我後來才醒悟我沒有在很好的context下說出來的話乍讀之下可能看起來很暴走,即便我說的那麼不明確,或者根本表達錯誤,但你卻彷彿是懂的,或者從小就濡染在前朝烟水中、太長浸染在歷史中的人,眼底一直都是清醒的,一直就有著更長更遠的時間觀,知道我們念茲在茲、無法放下的眼前這一切,是多麼短暫、又多麼快就會過去...

當你說到那堵牆,我忍不住想起傾城之戀中,范柳原和流蘇的那堵牆...

生在太平盛世,沒有砲火隆隆(但也許正在目睹浮城將頹),沒有亂世、沒有大都市的陷落被成全的傾城愛戀,也許我們只是在一道虛擬世界中、用太快就會消失也太無足輕重的文字砌成的牆下相遇,這些剎那火光多快又多短暫,確實、也許如此,但我卻覺得,我們彷彿真的在斷壁殘垣下相遇,遇見了一些真心...



34 @Horo 无名人与未知地

马特市的诞生
翻了翻邮箱,发件人是 Matters 的第一封邮件在一年又三个月前的 8 月 24 号,是 Matters 的注册验证码。那是 Matters 开放注册到换用 Likecoin 之前的一段乡间时期。(嗯?那开放之前算什么,蛮荒时期嘛?)
不过咱在 Matters 的第一篇文章是三个月以后才发出来的(就是 当汝看到加密(encryption)时应该想到什么 这篇译文)
那么这一年下来咱又写了些什么呢?
和 Likecoin 一样, Matters 在这一年来也变了不少。由诉状和讨论建立起来的社区规章、新的网站设计、来自站方和社区的活动、以 Likecoin 和法币支持作者、线上讲座和主题课、不同的街区(其实是标签啦)、网站各部分开放源代码,以及最近新上线的修订功能。马特市和市民们都在变化着前进。


我有點太難形容自己看到Horo發了這篇文章那種激動的心情,雖然Horo小小地拆了我的台:即我因為擔心馬特市百科活動條目不夠多,逼Datters 編輯部人手一篇的事。但是結果他們竟然每・個・人・都・寫・了,還是讓我有點太感動。

然後我本來真的沒有期待Horo會寫的,為啥呢,因為牠外表雖然看起來像個人,也可以樣人樣地寫programming code,但牠其實是一隻狼,而且是一匹孤獨、惜字如金的狼。所以當我看到Horo竟然真的寫了,除了感動,與想要進行危險的摸狼頭的動作以外,也同時有種解鎖人生成就的激動。喔Horo我不是隨便說說的,我上次動用這個詞彙,是在被潔平支持時..




35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我信,我們可以! (寫在加入Matters第365日)

今天是加入馬特市第365日,從一年前連續十天對空氣說話,到現時獲得大家持續拍手及LikeCoin支持,我實在覺得「馬特市」創造出超乎我想象的夢幻城市環境。
Matters 開拓了我一個新視界,相信大家也大約估計到「每篇文章有多少讀者」,相信不會超過一百,甚至可能只有三數十左右。但是,對我而言,就是這數十人,有人留言,有人交流,竟然相比有大量 Like 數 View 數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更為重要。
這麼多年來,我每一份的工作或項目,均是以持續不斷追求 Like 數、瀏覽量及轉化率為首要任務。這些全都是「量」的追求。而我更曾經為這些「量」而沾沾自喜。
Matters的「持幣者」就是扮演「優質讀者」的角色,建立著一個新生態。只要當中凝聚越多的「優質讀者」,撰文質素也會自自然然越來越好。
我相信區塊鏈會成為未來十年的主流項目,並且內容平台與及社交平台必定會佔一個重要席位,而華人社區,我是很期待由 LikeCoin 或 Matters 萌生出主流的項目。我知道不一定是 Matters,但很大機會是由此而起。
本月 2020年11月1日是我們的社企 @親子Online共融電視台 成立日
我相信,IT行業也可以成為弱勢社群的工作出路。
@親子Online共融電視台 雖然是由一班 SEN人士組成的製作團隊,但是這一個社會企業產出的物品是「創意」 - 動畫及拍攝影片,正正就是這樣的模式,實在很適合結合「Matters 區塊鏈內容平台」作起步。
我是極度相信,這一個社企是可以繼續透過 Matters 一步一步成長。

米高哥和夫人一直在做的事,總是讓人既讚嘆、尊敬又感動。雖然我對區塊鏈跟虛擬貨幣很無知,但每次看到他們做的事,都覺得感動。我手上除了為了隨時要撒幣而沒有進行託管的likecoin,其餘的likecoin託管給幾位驗證人,Matters以外,@親子Online共融電視台是次大宗,再來是@leafwind (前陣子好像也多了不少驗證人,但我對科技題材實在不擅長,就沒有一直追下去,也沒機會再把likecoin多分散質押給其他驗證人)。手上如果有多餘,暫時沒有要兌現的likecoin的人,也可以把likecoin託管給FamilyOnline,可以讓他們獲得驗證人的回收,而把likecoin存在他們那的人也可以得到利息的回饋(目前的年利率是3.86%)。

最後,米高哥,雖然你竟然也參加了馬特市百科活動讓我又驚又喜感動萬分,但我有點不好意思地得說,你這篇文章,非常不巧的,剛好在活動文章截稿之後幾小時才發出來的(更新後的活動截止日期是11月28日,東八區晚上7時),雖然我很喜歡這篇,也表達了支持心意,但我可能沒有辦法把你這篇文章列入獎金統計的部分裡了,請你見諒,嗚嗚嗚~



蟒蛇終於長出尾巴了,我會盡快公布所有得獎名單好發獎金給獲獎作者,會盡快,真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