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的社會面貌
我得先此聲明,自己沒有去過所有的獨立咖啡店,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可能有些足以比美外國環境的也說不定。
雖然香港有不少獨立咖啡店,但很多是地方淺窄,最多可容十個八個人,而一旦滿座,亦會相當嘈吵。倒是不少人已習慣,香港的環境就是這樣,太靜可能不慣。有些在小區的,橫巷內再轉兩個圈,亦有些在商業大廈的三、四樓一個單位,可能會悠閒清靜一點的,但沒有太多人流,又怕做不住。
香港始終是商業掛帥,旺區中都是連鎖咖啡店壟斷,因為租金太貴,普通小店付不起。而這類連鎖店都大同小異,的確有一兩間在某些地區,有其特別的裝修,但很快會被忽視,又是一間連鎖店而已。而這些店與其說是咖啡店,倒不如說是大家的家居及辦公室的延續。不少各類經紀(特別是保險業的)都會選擇在這些咖啡店見客,相信大家一定見過聽過,在過去十年八年,有些保險保單的細節,我還可以隨口説一些!我還見過補習老師跟學生溫習,那其實不算出奇,說穿了,那也不過是一買一賣的商業活動。
而大家的住處通常地方淺窄,很少會招呼朋友到訪,遇到這種情況,情願約在咖啡店相聚。因此,經常去這些咖啡店的人,其實會比較像去了別人的客廳,辦公室,會客室等,想要安安靜靜地看書,或者寫點文字,以至其他甚麼靜態活動,可算是妄想。自己也去過一些較偏遠的小店,例如一間在五金鋪林立的小區,由於主打Bagels,有點名氣。我找到時原來只是小小一店,有三四張枱而已,但已有人滿之患,近乎插針不入,顧客都是年輕少女居多,吱吱渣渣的相當吵鬧,自己完全覺得格格不入。於是點了個Bagel外賣便算了,竟要五十元(港元)以上,這個經驗令我對這些獨立咖啡店起了介心。
香港媒體人曾志豪,人稱「小豪子」,在香港的節目被嚴厲批評,一個超過三十年的長壽節目(他不是一開始便主持,應該是第三或第四代的主持)被逼停播,之後他和另一位拍檔主持依然被追擊,甚至人身攻擊,兩位之後相繼離開香港,一位和家人去了英國,小豪子則去了台灣,各自展開新生活。年初,小豪子得到機會,在台灣中央廣播台合作一系列節目,名為《歹勢打攪晒》,以一個香港人的角度,看台灣的的生活模式,其中一集就是談咖啡店。
節目中,他去了兩間咖啡店當一天店長,一間是台灣人開的,小小的一個店,大家可以享受片刻寧靜,店內有個舊冰箱(雪櫃),裏便都放滿不同的書籍,鼓勵客人借閲。而到了晚上,咖啡店又變身卡啦OK,讓客人高聲歌唱,娛己娛人,也可以宣洩情緒,這個可算別開生面,起碼在香港不太可能出現。
另一間是兩個香港人開的,他們移居台灣一些時間,也以開咖啡店為業,而他們的店除了一般的飲食之外,還有港式奶茶和鴛鴦等其他港式口味的食品。但最別樹一格的,還有他們的文化藝術的擺設,牆上面的圖畫或照片,都是環繞港台兩地的特色。而店內也定期舉辦活動,吸引香港人來凝聚之外,也引來一些對香港有感情的台灣人,彼此交流融合,亦有擺賣一些手藝創作。小小的空間,卻承載了大大的理想。
看完片,又令我重燃對咖啡店的興趣,香港那麼多地區,真的沒有一些特色一點的咖啡店嗎?例如我經常路過廟街尾那一段,即近柯士甸道那邊(廟街頭在油麻地文明里那邊),短短一截至寶靈街一段,便有四間獨立咖啡店,不過看來是大同小異。或者我要嘗試走出市區中心範圍看看,未來天氣會漸涼,正是好時機。
PS: 如果大家喜歡這一條片,我強烈推薦講種米的另一集,完全推翻自己對種米的想像。在台灣,已經結合了現代科技,社交網絡,渡假民宿,相關產品及工藝品銷售,加上政府的資助和推廣,我在香港超市也能買到台灣的稻米。在香港,仍只是幾個狂熱分子租塊地做復耕,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已是萬幸。一下子,地主不再租地,或者政府要發展收地,又要覓地重新再來,談甚麼長遠發展?不同的政府,想像和政策便相去萬里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