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文章的大多數人都會付錢,那可能是平台泡沫化的前兆。
因為得到了一些回饋,想藉機澄清一下自己的立場,順便解釋我對 Matters 按讚現況的理解。簡單來說:
- 我並非認為創作者不應該得到回報,而是若按讚比例再高,有可能不是好現象。
- 我認為很多人不按讚的理由,還必須考慮心理門檻:讀者並非捨不得按讚,而是跨越不了衡量這件事情的門檻,沒有思考,自然就沒有動作。
我對創作有價的支持態度
我是 LikeCoin 與 Matters 的忠實支持者,早在 2018/07 就寫了兩篇文章推廣,分別是《LikeCoin 的佛系消費者》與《Matters 吸引我的不是區塊鏈、也不是挖礦賺錢,而是連結》
雖然這並不代表我真的花了很多時間、精力與金錢,但我自認某種程度上「信仰」是接近的。
我的寫作經歷
在目前多數人比較熟悉的 Medium,我的追隨者數量曾經有到台灣前 20,目前有 2800+ follower,偶爾一些文章會被數位媒體邀稿。
比起專職作者,我沒做過全職作者,也沒收過任何兼職稿費,所以用來當做專業維生技能,可以說是連業餘都不如。
但重要的是,正因為我不是專業的文字工作者,我現今所有的創作收入都是來自於主動讚賞(大部分是 LikeCoin),所以我不但是這個獎勵機制的受益者,而且也有足夠的動機去認同創作有價的機制。
對比 Matters,現實中跟「付費」有關的轉換比例
- 巴哈姆特動畫瘋一開始的付費比例 <1%,直到風俗娘事件之後一路飆高到 4.88%,已經堪稱是動畫付費奇蹟。
- 我的 Medium 文章平均一個月約有一萬人次瀏覽,拍手比例除了極少數文章超過 5% 之外,大約都很平均地在 1% 左右,若是 LikeCoin 讚賞比例就更低了。
- 一般網路廣告的 CTR 大約是 1% 這個等級,CVR 則是要再乘上 1% 的概念,而這些是已經包含了誤點與假流量的數據,實際則遠低於這些數字。
- 大略看了一下簡書幾篇文章,平均大約是 1~3% 的按讚率,目前幾乎沒人付費讚賞;基於中國的假流量跟基礎人數更多的條件下,我相信其他平台的付費與讚賞比例不會比簡書高出多少。
普遍來說,Matters 的文章,平均應該都有高過這些付費比例的水準,我之前提到有兩個主要原因:
- 社群初始成員塑造出的文化影響巨大,而 Matters 有先天社群互動率高的優勢,自然在任何互動(留言、關聯、提及、讚賞)的比例都遠高出其他平台。
- LikeCoin 無痛技術接軌,只需要按幾下就能夠讓作者受益,並且單次付費額度很小,付出金錢的門檻被降到很低(但仍然有不低的心理門檻,這個後面會說)
16% 合理嗎?更高讚賞比例會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嗎?
回到 @宋雨桐 原本的問題,最低的一篇文章按讚比例「只有 16%」的概念,對我來說是非常高的,如果會問出讀者為什麼不讚賞的問題,應該是期待能有更高的讚賞比例,但我卻不期待這樣的事情出現。
如同上面所說,10% 以上的讚賞比例其實已經是大大強化過的數字了,如果想要再高,反而有點危險。
所有人都能拿到錢,很可能是因為平台在泡沫化,最終沒人能拿到錢
這個推測可以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各種層面的理論去想像,也可以從歷史上泡沫過的平台數字去想像;不過這裡我選擇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釋:是什麼樣的平台機制能讓一個人有超過 50% 的機率看到文章就去付錢?大概只有一個,就是他付錢能得到更多錢,而這樣的系統是無法維持的。
我認同創作有價,但若是任何作品都能賺到錢,那很可能不是一個烏托邦,只是一個暫時的假象。
為什麼我會問「為什麼你居然想要按讚」?
看完以上的脈絡,也就不難理解我問這個問題的原因,因為「多數不按讚」才是人類的正常行為,我們應該著重於「為什麼按讚」的問題。
如果很少人按讚,我們可以去問那些按過讚的讀者,是什麼吸引你按讚,並想辦法擴大這個族群(增加分母)、強化這個行為(增加分子)。
如果多數(超過一半看過的人)都按讚,那反而要深究原因,因為這樣的行為很違反常理,必定有一些刻意的行為在介入,比如平台補助、有人刻意買讚。
至於為什麼不按讚?真要問的話,大部分原因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讀者喜歡的程度不足以跨越心理門檻」,有時候並非讀者捨不得或吝嗇,而是懶得去分配注意力,直接忽略了。
行為的「心理門檻」與廣告模式的不敗原因
為什麼點幾下而已卻沒人要做?不如想想看路邊發的傳單我們都會拿嗎?一般人甚至連看都不想看一眼,這就是所謂的心理門檻:如果得到的好處太低,即使付錢的門檻再低,在思考之前就被排除了。
《答客問:讚賞公民的產品設計邏輯》當中就提到:
完整的交易成本,除了考慮技術上或者金流公司收取的部分,還得把 mental accounting barrier 考慮進去。所謂 mental accounting barrier,就是大腦需要處理運算這關卡,每個人都有個最小數額,因應其工資和財富等有所不同,比如對 Alice 來說,少於 1毛錢的,你問她是否值得花,她大腦處理不過來,或者說,她處理這個思考本身的成本也高於 1毛錢,那還是別想了。
廣告的注意力機制之所以能風行幾十年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沒有心理門檻,一切都在背後偷偷運作;雖然我打從心底不喜歡廣告模式,但我相信廣告模式還能再戰很多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