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词术
西方人造词简单,前缀后缀七拼八凑。中国人自从开始写白话文,造词技术也大大提高。要知道中国人过去连两个字的词也懒得造,土产乐器名字都只有一个字,只有外来乐器名字才两个字。特别是当今时代加速发展,新词层出不穷,表达力大大提高。
有趣的是很多词加上了前缀,意义却和词面相反。或者负面词汇强行加入正面字眼,让人产生正面意义的幻觉。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京郊“小产权房”被强拆事件,经过达人解惑,其实“小产权房”=“没产权房”。
大学生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叫做“慢就业”,其实就是“没就业”。这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口过剩找不到工作叫“待业”一样,其实就是“失业"。“失业”这个词大概由于太敏感,所以有多重表达,如二十年前的“下岗”,或者“待岗”,让人产生还会“上岗”的缥缈期待。
经济下滑,叫做“负增长”,其实是“减少”。这个倒是和词面意思相符,但是要脑筋转会弯才能想通。
“笋盘”,听起来好像如春笋待发很有前景,其实是停供被迫转卖的房子,和foreclosure很像。
“待富者”,好像终有发达的一天一样,其实大多数是“守穷者”。加了一个“富”字观感硬是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的道理也一样。不过这个词是直译,外国人发明的。西洋人也深知修改词汇的妙处。
还有个例子是“高仿”。“高仿”就是仿得和正品尽量的像。问题有两个,高仿归根到底是伪造,加个高字并不能脱胎换骨,和正品之间的天堑永远在那里。二是高仿本身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它和低仿之间没有界限。
“山寨”本来是个调侃盗版的词汇,后来竟然完全取代了“盗版”这个词。无它,因为“盗”字不好听嘛。
绕着弯子编词,我恶意地猜测是为了心理需要。不是编词的人的心理,而是看词人的心理。仿佛换了一种说法,坏事就变好事,眼前的坏事就变成将来的好事了。
当然也有自己被自己绕进去的。“小产权房”就是一个例子。那些买了“小产权房”的人,明知里面有猫腻,但是也自我暗示:小产权,虽然不是完全产权,也还有点产权吧。这种欺人和自欺,仿佛模糊了对错的界限,模模糊糊一直快乐下去,直到泡泡被戳破为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