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能不斷在加薩找到攻擊目標的秘密:靠AI人工智慧「福音」來幫忙

張郁婕(Chang, Yu-Chieh)
·
·
IPFS
·
以巴衝突即將邁入第 2 個月,而以色列軍方直到現在都能源源不絕找出下一個攻擊目標,關鍵可能就是靠 AI。獨立媒體《+972 Magazine》與《Local Call》報導指出,以色列用 AI 人工智慧「福音」設定攻擊目標,為了搶快,寧可傷及無辜,也不要錯殺,放寬「附帶損害」容許範圍,也沒有專人做更仔細的確認,形同殺人機器。

自從哈瑪斯在 10 月 7 日突襲以色列以來,以色列隨即反攻加薩,誓言消滅哈瑪斯,並將遭哈瑪斯綁架的人質帶回。以哈雙邊曾在上週(2023/11/24-2023/11/30)展開為期一週的人道主義停火,哈瑪斯釋放了 105 名人質(現在仍有 137 名人質在哈瑪斯手中),以色列則釋放了 240 名巴勒斯坦囚犯。但雙邊在台灣時間 12 月 1 日下午 1 點的停戰時間截止後,不再延長暫時停火時間,再度展開攻防。截稿當下,加薩衛生當局稱這段時間已有 1萬5,899 名巴勒斯坦人遭以軍攻擊後逝世;以色列方面則在哈瑪斯 10/7 的突襲中有 1,200 人罹難。在雙邊真的全面停戰之前,死傷人數仍會持續攀升。

獨立媒體《+972 Magazine》與《Local Call》上個月底(11/30)共同發表了一篇題為〈大型暗殺工廠:以色列故意轟炸加薩的內幕〉(‘A mass assassination factory’: Inside Israel’s calculated bombing of Gaza)的文章,探討以色列軍方使用 AI 人工智慧技術挖掘更多「潛在」攻擊目標,再加上軍方擴大授權攻擊非軍事目標,放寬了降低平民死傷限制的標準,導致這場衝突中已有大量的巴勒斯坦百姓死亡。

每日平均攻擊目標數是歷年3倍

只要比較以色列過去單日攻擊加薩走廊的規模,就能知道以軍在「尋找潛在攻擊目標」的能力上「升級」了多少:

  • 2008 年為期 22 天的「鑄鉛行動」(Cast Lead)中,以色列在 22 天內攻擊了 3,400 個目標,平均 1 天 155 處。

  • 2012 年的「防衛柱行動」(Pillar of Defense),以色列在 8 天內約攻擊了 1,500 左右,平均 1 天 188 處。

  • 2014 年的「保護邊界」(Protective Edge)行動中,以色列在 51 天內攻擊了 5,266-6,231 個標的,平均一天最大襲擊 122 處。

  • 2021 年的「圍牆守護者」(Guardian of the Walls)行動中,以色列在 11 天內攻擊了 1,500 處,平均一天襲擊 136 處。

  • 現在仍在進行中的 2023 年「鐵劍行動」(Iron Swords),在截至 11 月 10 日,就已經在 35 天內攻擊了 15,000 處,平均一天襲擊 429 處。

現在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展開的軍事行動,攻擊規模不只是歷屆最大,也是單日平均攻擊目標最多的一次,幾乎是歷年行動的 3 倍。

弔詭的是,以色列在 2014 年和 2021 年的行動中,就發生打到最後,以色列空軍已經沒有可以攻擊的軍事目標,為什麼這次以軍到現在還可以源源不絕地找出一個又一個的攻擊目標?《+972》認為,關鍵就是以色列國防軍在 11月2號聲明稿 中提到的「福音」(הבשורה/Habsora)。

能自動列出建議攻擊目標的AI人工智慧

「福音」是以色列國防軍開發而成的 AI 人工智慧系統,能大量搜尋、整理出建議攻擊目標(例如:疑似是哈瑪斯或伊斯蘭聖戰人員的居住地點),並即時提供以色列軍方下一個建議攻擊的地點。

不論是以前以色列軍方使用「工人智慧」蒐集、尋找潛在攻擊目標,或是改用「福音」,這些受到以軍監視的攻擊目標,未必都是哈瑪斯高官,有些只是比較基層的成員,而他們的住處地點,都是以軍未來轟炸的觀察名單。

事實上,以色列軍方早在 2021 年的「圍牆守護者」行動中,便使用過「福音」。當時,以色列國防軍高層受訪時就曾表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 AI 人工智慧的戰爭。」(耶路撒冷時報日經亞洲

放寬「附帶損害」容許範圍,寧可錯殺也不願放棄任何機會

原本以軍靠著「工人智慧」,透過「人眼」仔細觀察、篩選的話,在加薩 1 年只會選定 50 個目標;有了「福音」之後,以軍 1 天就能生成 100 個攻擊目標。

就算「福音」能在短時間內列出一整串建議名單,但在過去,這些目標未必會成為以軍真的下手攻擊的對象。因為以色列的資訊系統,除了會記載哈瑪斯成員的居住地點,也會紀錄一旦攻擊這些民宅,會造成多少名「非哈瑪斯成員」的平民死傷。

一名不具名的官員告訴《+972》,以前被標示為「附帶損害 5」——意即攻擊這個地點,會造成 5 名無辜百姓死亡——的地點,除非是 100% 確認哈瑪斯高官本人真的就在這棟建築物內,不然不會批准執行任務。然而現在,以色列國防軍似乎不再重視「附帶損害」,寧可錯殺百姓,也不願放棄任何一個「有可能」殺死哈瑪斯成員的機會,因為大家更重視砲擊的「量」,而不重視「質」。

報導指出,消息人士透露,過往襲擊哈瑪斯高官允許數十名百姓死傷作為「附帶損害」,但現在已經可以接受數百名平民死亡。以色列當局放寬「附帶損害」的容許範圍,就是為了節省時間,省去更多作業流程精確找出哈瑪斯成員人在哪。

報導中也提到,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Daniel Hagari)10 月 9 日的記者會上談到,以色列這次的「鐵劍行動」,重點是「造成損害,而不是準確(攻擊)」(編註:目前無法在網路留存的記者會片段找到這段發言)。

開戰初期便大量空襲「有力標的」

以軍作戰策略的變化,也反映在空襲目標上。以色列空襲對象包括:

  1. 軍事設施的戰術目標

  2. 哈瑪斯地下隧道系統

  3. 城市高樓、大學、銀行、政府機構等公共建築的「有力標的」(matarot otzem/power targets)

  4. 私人住宅(哈瑪斯成員的住家或單純的一般民宅 → 至少以軍截至目前並沒有提供足以佐證所有攻擊目標都是有憑有本的證據,空襲民宅是否真的擊中哈瑪斯成員?這一連串攻擊行動又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有力標的」一詞最早出現於 2014 年「保護邊界」(Protective Edge)行動接近尾聲時,以軍在最後 4 天畫炸了 4 棟民宅及高樓,便稱這些民宅是「有力標的」。但國際特赦組織 2014 年底的報告便 指出,以色列當時刻意大規模破壞建築物,沒有任何軍事上的道理,這已經構成戰爭罪。

一般而言,軍事行動首要攻擊目標,應該是敵軍的軍事設施,就算是戰爭,也不能蓄意攻擊民宅。但以軍在 10/7 以來的反攻行動,「有力標的」及私人民宅在初期便是以軍主要空襲目標。

在開戰的前 5 天,以軍轟炸目標將近一半(1329/2687 = 49.4%)都是「有力標的」。背後動機,是希望透過高樓坍塌,讓巴勒斯坦民眾人心惶惶,進而從巴勒斯坦內部加大對哈瑪斯施壓;同時也可以透過大樓倒塌的視覺衝擊,凸顯出以軍攻擊有多「成功」,提振以色列士氣。

假定平民全數撤離,所以不會造成死傷?

另一方面,理論上,以軍如果要攻擊所謂的「有力標的」,他們必須要事前知會在這些大樓內的民眾,給予民眾避難時間。然而,不少證詞顯示,許多加薩民眾根本沒有接獲避難通知,大樓就被炸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消息人士告訴《+972》,以軍如果要攻擊「有力標的」,會花 2-3 小時聯絡、確認民眾離開高樓,才進行轟炸,所以以軍攻擊「有力標的」時,假定所有平民都已經撤離,所以以軍不需要擔心有任何平民受到傷害,就可以展開行動。換言之,以軍內部早已正當化攻擊「有力標的」的理由,「因為假定所有平民都已經撤離了,不會造成損傷,就可以轟炸」,而忽略這些「有力標的」是否足以作為軍事標的理由與舉證責任。

特別感謝好同事 Tuhi Martukaw 報導 ✨
《鏡新聞》平日早上 7:30「早安進行式」的【全球大頭條】單元,內容真的很扎實,主播們也很用心準備,歡迎按讚、訂閱+分享(?)

喜歡「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的話,歡迎單筆贊助,讓小站可以走得更長遠。

本文首發於 石川カオリ的國際新聞電子報

由此收藏本站所有 Writing NFT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