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sevgili
·
·
IPFS
来源豆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毛樱桃(来自豆瓣)


米德尔马契是一座虚拟的英国小镇的名字。这部小说的标题雄心勃勃,要写这一整个小镇在1830年代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当然还是要锁定几个主要人物。


首先出场的是美丽少女多萝西亚。这是个很各色的姑娘,充满宗教热忱,不关心衣着首饰,对同年龄的男孩子不屑一顾,一心想找一个父亲般的能教给她许多深奥知识(比如希伯来语)的丈夫,在小说情节刚刚铺开的时候她已经不顾众人反对把自己嫁给了干巴老学究卡索本。


听来是个不可理喻的人物,但我越读越能理解她的处境和选择,可以想象1830年英国一个三线城市的女孩子,她想要学知识,想过有意义的生活,她没有父母没有导师,只有一个二得厉害的叔叔,她除了出此下策还能怎么办?


我最能理解的是她的无知。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时间已到1990年代,我如饥似渴的背诵古诗词把它们抄在小本上,我以为当我能随时背出一句应景的诗词时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我以为哭代表最高程度的理解,看一本书看哭了这本书我算拿下来了;我以为中华文明以古取胜打北京猿人那会儿我们就象北京国安一样永远争第一什么事儿都赶别人前头一千多年就办好了,所以历史这块儿只要知道中国史就行。我不想做一个无知的人,我希望能分美丑知善恶,看了书和电影不用别人告诉我能自己判断这是佳作还是垃圾。可是在知识和趣味甚至价值观方面我早已不能再信任自己的父母,也没有长时间信任过任何一位师长,不是我有人格缺陷,有什么说什么,他们也是被耽误的一代人。


世人对十几二十岁的孩子有多少误解。人们总以为他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其实这也是一个最容易绝望的年龄。人们以为少年人是浪漫的,他们烦恼的无非是“我的爱人在哪里?”其实很多人不自知的更深的困扰是,“我的老师在哪里?”除了我爱谁谁爱我以外,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问号是,“我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


这正是乔治艾略特本人少女时代的写真。艾略特写多萝西亚这个人,笔端带着怜爱的嘲讽,因她自己做过同样的傻事,年幼时心怀怯懦,不相信能凭自己的力量找到求知的门,以为一个女孩子要有所贡献唯一办法是把自己献给一个有学问的糟老头子。幸运的是她没有多萝西亚那样的外貌,老头儿嫌她不好看没要她。


多萝西亚的婚姻当然是个悲剧,老头子知识很多见识很浅,象年轻姑娘一样虚荣,象小孩儿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心中虚弱,没有力气去爱别人,多萝西亚既没找到好老师也没找到好丈夫。然而作者高抬贵手让老头子早早死了,这时又早已有深爱她的文艺青年在等着,如果两人趁热打铁享受爱情忘记过去,多萝西亚就仍然是一名无知少女。情节当然并没有这样发展,我们知道她在老头儿生前和死后都很孤独,一个人在书房和她的小客厅度过了看似无止境的年月,我们不知道她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只知道她并没有学什么希伯来语。也许她在独处的时光中意识到求知的门不是只有一扇,那扇门的钥匙更没有独掌在哪个权威手里,她自己也有一把钥匙,因她也是一个人,她了解自己便能获取关于“人”的知识,象沈从文说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而前提是她需得抓住所有的回忆来助她反思,她需能忍受反省的痛苦。


多萝西亚从自己失败的婚姻中得到了关于婚姻的知识,知道耳鬓厮磨背后两颗心能怎样疏远,两个人如何会比一个人更寂寞,她因此能理解别人的婚姻,理解别人遭受挫折后的心情。这一点微小的知识所增加的微小的同情其实是最可贵的成长,比什么导师给的什么金钥匙都更有价值。在小说里,正是多萝西亚对别人的理解改变了她自己的生活。


多萝西亚不是这部小说唯一的主角,另外两对夫妻的故事也很耐人寻味。利得盖特是个有专长有抱负的青年,从小立志学医,学成后来到这小地方决意要献身科研献身医疗改革,可是意外结婚后他的理想一样也没能实现。小公子哥儿弗雷德被家人送去上大学指望他当个体面牧师娶个体面人家女儿,他好容易毕了业却死活不爱当牧师,又一心要娶贫寒人家姑娘玛丽嘉丝,并且为了这个长相平平的女娃儿去跟他的未来老丈人到农场当学徒。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所有想讨好读者的小说和每一部八点档电视剧的主题,我们明知现实远非如此还是必须看到好人一生平安才感觉心灵受到抚慰。这本书里人物的结局与世俗的善恶标准完全无关。最大的恶人受到的惩罚也不过是舆论谴责而已,这人甚至得到好报,因他的罪激起他妻子的拯救欲,从此更加要献身于他。


而书中最不幸的一位人物恰恰是最有理想最有才华最勤奋的青年之一,利得盖特医生。他的灾难来自婚姻:他不懂得女人。当然他对男人的判断也很成问题,俗话叫不会看人。不会看人根本的问题在于不了解自己。他以为他这样一个未来的科学巨人需要的是美貌的、弱小的、崇拜他依赖他的妻子,他搞一天科研回家看着这么个小宠物似的的老婆弹弹钢琴,这就是最美满的生活。他完全不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情感需要,不了解另一个人,哪怕是个长得象小宠物似的人,会对生活有什么样的要求,不了解男人和女人之间除了性的吸引还能有什么样的交流。所以他的问题不是找错了老婆的问题,他即便娶了多萝西亚这样的老婆也不会有幸福的婚姻。


结局最圆满的该属弗雷德和玛丽这对小夫妻。弗雷德这个英式八旗子弟虽有股机灵劲儿其实各方面资质都很普通,只有一个长处,他始终很明确,并且很准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爱玛丽也爱玛丽一家,虽然自己的父母都是势利眼,他没想过地位是否匹配的问题,从小就在玛丽家厮混。他总说我若能娶到玛丽什么都会好,娶不到玛丽就什么都完了。这不是胡话,他向往温暖的家庭生活,向往两个心智成熟的人的互相扶持互相欣赏,就象玛丽的父母那样,他知道凭自己的能耐和懦弱性格再找不到这样的姑娘也创造不出这样的生活。


大概可以说,米德尔马契这个世界里的规律不是善恶有报,而是求仁得仁。只看你所求的是不是你需要的。这其实是很复杂的难题,因为自己的心也叵测,我们哪里会轻易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弗吉尼亚伍尔夫说米德尔马契是英语世界极少的几部写给成年人看的小说,大概也是因为它更接近真实复杂的生活,虽然真实的生活有时也可能一无规律。


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还要再说两句。利得盖特的老婆罗莎蒙与多萝西亚是米德尔马契最漂亮的两个姑娘,这二人相映成趣,罗爱照镜子,多爱看窗外,同是对着玻璃,罗看到她自己,多看到外面的世界。人需知道自己才能知道世界,人也需放下自己才能走进世界。宗教是助人放下自我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艾略特本人在青年时代就放弃了信仰。多萝西亚给人的感觉是,她有宗教热忱但没有宗教,因她绕过宗教到达了同一目的,因经验而生知识,因知识而得广博的同情,借同情跨越自我的羁绊。


这部小说以心理描写的穿透力著称,对Bulstrode这个人的描写尤其精妙,这是米德尔马契最虔诚信神的人,偏偏也最有道德污点,我们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有时还颇为他的命运揪心,一个笃信全知上帝的人为何作恶如何作恶,艾略特写的令人十分信服。死人的那一段情节安排的非常巧妙,这里面有没有罪,是谁的罪,每一个读者看了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罪与罚》写在这部小说之前,《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它之后,不知艾略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没有读过对方的作品,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内容差得这样远,而这三部作品对罪责的讨论几乎可以连成三部曲。


除此之外,这小说对政治风波的描写,关于生物和医学的讨论,人物描写中透出的小镇经济生活格局都很耐读。艾略特单为写利得盖特这个人,通读了多年的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可见她为这作品下的功夫,更可见她兴趣之广。这是五十岁的无所畏惧的艾略特,距离多萝西亚嫁给卡索本的年纪已有三十年,她有了志趣相投的伴侣,有广大的视野和心胸,知道自己什么人都能写什么事都可以学。谁说青春逝去是件可悲的事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